第578章 潘多拉魔盒(第一更)(1 / 2)

08年的次貸危機,讓所有對金融和經濟有興趣的人一夜之間就知道了兩個英文縮寫:D和DS。

無數文藝作品都把這兩個長得很像的金融工具當成新世紀以來最大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但實際上,這兩個工具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資本主義集團的貪婪讓所有的監管和審查形同虛設。

D通俗來講,就是把不同評級的各種債分拆打包,整合成一個新的債券,這種分散投資策略從原則上,確實有降低債券風險的可能。

但當D不斷衍生,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每個金融機構都會發行不同的D,D本身的購買者又會把購買的不同D債券打包成為新的D。最終,一美元的債務,有可能會有二十美元的D賭它會按約還貸。

至於DS,本質是一種保險,當債務出現違約時,由一個不相幹的第三方負責賠付違約風險。在保險領域,投保人必須是相關人,一個標的物隻能投保一份保險,賠付總額也不會超過標的物的實際價值。但DS不同,任何人都可以就一個標的物進行投保,投保多少份都可以。

打個比方,你有一棟房子,你可以為自己的房子投保財產保險。我和你的房子毫無關係,但我卻也向你的房子投保了十份保險,當你的房子著火了或者被砸了,我就可以獲得十份保險的賠付。

這兩個工具並不是甫一問世便為華爾街賺取了高額利潤的,任何金融工具的流行都要符合當時的曆史進程和經濟條件。

正如在整個八十年代華爾街最賺錢的產品是垃圾債券,而在新世界第一個十年,D就是整個華爾街能夠維持暴利運營的基石。

D問世已經超過十年,但始終維持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一方麵是因為外部環境沒有成熟,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限製了投資銀行的規模,房貸政策沒有放開;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數學模型可以給D提供理論支持,導致D的風險“不確定性”太高,難以從評級機構獲得較高的信用評級。

華爾街並不厭惡風險,高風險同樣代表著高收益,華爾街真正厭惡的是“不確定性的風險。”

標準普爾(sandard and pr’s)、穆迪公司(dy's)、惠譽國際(Fih)是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也是國際上最權威的債券評級機構。任何一種債券的發行,隻有經過這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才能在市場上進行銷售。

風險信用評級在金融衍生品領域代表著一切,金融衍生品的購買主力並不是那些散戶,而是諸如明尼蘇達養老基金之類的基金團體。這些有著半官方背景的基金團體都有明確的規定,隻允許購買信用最高,也就是AAA信用級別的債券。不能獲得最高評級,D就不可能獲得這個最大的市場。

傳統D風險的不確定性,導致D這個產品很難成為華爾街的寵兒,每個金融機構都會慎重對待D的發行。

但高斯連接相依函數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000年華人數學家李祥林在著名的金融類SSI期刊《固定收益雜誌》發表了這篇名為《違約相關性研究:高斯連接相依函數》的論文,華爾街敏銳的發現了這個模型對金融衍生品,尤其是D的巨大意義。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