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夾層融資(二合一)(1 / 3)

沒錯,借殼上市。

收購蘋果的好處此前同比爾坎貝爾的溝通中張晨已經過不少,但還有一個好處張晨沒,就是可以借蘋果的殼,實現在納斯達克上市。

借殼上市是上市的途徑之一,簡單來,就是一家沒有上市的公司通過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資產置換等等方式,對上市公司實現控股。隨後再把沒上市的母公司資產注入已上市公司,通過增發股票進行融資,以達到和企業正常IP相同的融資目的。

借殼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速度快,由於上市公司需要經過嚴格的審計和上市籌備流程,往往需要1-年的籌備期。雖然納斯達克的審核速度已經很快,但最少也要三個月以上。

對於張晨來,審核批準速度反倒不是最主要的好處,而是納斯達克對於公司至少兩年運營時限的硬性要求讓他在短期內無法將ari上市。

ari發展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從成立到現在,也不過一年的時間,卻已經在個人電腦市場上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並還在不停地攻城略地。

這都是在張晨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和領先整個市場的供應鏈管理下所實現的奇跡。

由此,出現了一個非常少見的情況——公司其他各項條件均滿足上市條件,隻有運營時間不滿足。

再等上一兩年其實問題也不大,但最多99年底,互聯網泡沫就會破滅,如果ari的上市進程出現一點波折,延後到那時可就悲催了。

上市最重要的是什麼?圈錢,啊不,是融資。

既然是融資,上市的時機就非常重要了。

在同樣業績表現的情況下,上市的時機好,正處大牛市,多融百分之二三十的資金,跟玩兒一樣。

但如果上市的時機不好,正是股災呢,那還是幹脆推遲上市吧,不定市商都不願意賣,怕砸在手裏。

因此,張晨一定要搶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前一年,實現ari,以便圈錢,啊不,融資過冬。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借殼上市能給上市者節省時間,是這種方式最大的優勢。但之所以借殼上市不能廣泛流行,就一定有很多弊端。

首先就是股權稀釋嚴重,借殼上市由於結構本身的原因,相當於兩家公司合並成為一家,除了麵臨重組外,擬借殼公司原控股股東的股權比例會進一步稀釋。由於持股比例被稀釋,也降低了後續資本運作的空間。

其次,殼公司的質量不好。很簡單,哪個殼公司運營的好,也不會往外賣啊。想要成為殼公司的,往往都是問題一大堆的劣質公司,處理這些問題,就要消耗擬借殼公司大量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

再次,整合難度大。這一點就不用了。

最後,由於上市資格的稀缺,導致殼公司本身就有一定價值,形成賣方市場,導致價格虛高,增加了上市成本。

但這些缺點對於ari來完全不成問題啊。

股權稀釋?不存在的,本來張晨就想以現金+股票的方式對蘋果進行並購,而且現在100%的股權都在張晨手中,隻不過從名義上分散到了張晨的幾個離岸投資公司名下罷了。即使拿出百分之三十來做股權置換,這筆買賣也一樣不算虧。

殼公司質量不好?在外人看來確實如此,但在張晨看來,沒有比蘋果更好的殼了。雖然蘋果現在運營的一塌糊塗,但技術和人才儲備極佳,隻要抓好產品和供應鏈這兩點,這家公司會迅速的起死回生。

整合難度大?哈哈,喬布斯已經幹掉了蘋果百分之八九十的蠹蟲,剩下的都是精英,這種整合難度再大又能大到哪裏去?而且兩家公司的價值觀非常接近。整合難度?不,整合沒有難度。

上市成本高?更不存在了。其他的殼公司可能會有這個問題,但對於蘋果這種體量的公司來,哪裏還有什麼額外成本、奇貨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