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有競爭對手出現,張晨對此倒並不意外,也沒有像貝蘭克芬這麼沮喪。
一來,這錢來的未免太容易了,盈利已經遠遠超過張晨的期望值。太容易得來的財富,就必然不會太珍惜,人的心理就是如此。
二來,聽到有競爭者出現,張晨心裏反倒有些輕鬆,如果再沒有競爭者,張晨自己都想再搞個公司,也做閃電交易,左右互搏了。
考伊斯資本目前的盈利中,來自閃電交易和坐市的利潤至少占到全部盈利的百分之七十,剛剛運營了三個月,正是拿錢拿到手軟的時候,現在突然有了競爭對手出來分一杯羹,是不鬱悶,顯然是假的。
僅僅上個月,考伊斯基金的閃電交易業務就實現了七億美元盈利,從四大交易所獲取的回扣也超過了一億三千萬美元,合計八億五千萬美元。
八億五千萬美元,是什麼概念?
1997年,福特汽車全年盈利56億美元,平均到每個月,利潤不過四億美元多一點。
要知道,福特可是百年老店,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之一,1997年在全球賣出了700萬輛汽車。但就是這麼一個美國經濟巨無霸級別大鱷,月利潤也不過隻有考伊斯基金閃電交易業務月利潤的一半!
更何況,考伊斯還有來自於傳統對衝基金業務的利潤,如果算上這一部分,可能連百分之四十都達不到。
可以,世界五百強中,單月利潤額能超過考伊斯的,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50家。
當然,華爾街中,能達到這個利潤指標的公司還是很多的,所以,全世界所有企業,實際上都是在為華爾街打工。
做實業的,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到最後輕輕鬆鬆被貪婪的銀行家收割走最肥的肥肉,這就是華爾街壟斷資本給世界經濟定下的規矩。
試想,在這種情況下,考伊斯能夠壟斷閃電交易和流動性市場近四個月,已經很不容易了。
什麼事情都是如此,華爾街的巨頭們忍到現在還沒對考伊斯進行封殺,隻不過是覺得這東西對他們來沒什麼門檻,用幾個月時間把東西研究出來,馬上就能搶回失地,由於有了閃電套利交易,不定比以前賺的更多。這時候集體封殺閃電交易,不是斷自己未來的財路嗎。
但巨頭也是人,也是人的集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基金公司每大把撈錢,自己隻能幹瞪眼看著,時間短還好,長了誰也受不了。
要是競爭對手遲遲沒能獲得突破,還真不好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
當然,這些華爾街貪婪的資本家們首先采用仍舊是正當手段,比如給考伊斯斷流,不給考伊斯投資、不接受考伊斯的清算代理業務等等,輕易不會出什麼盤外招。畢竟都是一個圈子裏的,必要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
考伊斯基金雖然對外部資金需求不大,但畢竟也隻是一家基金,行業影響力有限,在眾多大佬的集體打壓下,九成堅持不住。
對美林進入閃電交易業務這件事,張晨並不是太在意。
再了,Alpha G.0版本已經快研發完成了,全新的刀片式服務器組群也已經研發完畢,到時候憑借著硬件速度和算法上的優勢,仍舊能獲得這個市場中大多數利潤。
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了。
一家公司,如果進入的是一個成熟的市場,開始搶單,十有八九會被大佬們隨手拍死,大佬也不會同意一個後起之秀在自己的底盤撒野。
反之,如果這家公司是在一個空白領域獲得了成功,巨頭們發現機會後殺入,哪怕這家公司在短期內仍舊保持市場領先,隻要巨頭們能在這個市場中分一杯羹,巨頭也會有一定的容忍力。
且不科技界的蘋果和微軟,就隻資本領域,JP摩根曾經是一家公司,高盛三十年代時也是公司,每一個公司實際都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但對貝蘭克芬,張晨顯然不能表露出輕鬆的態度。任何一個管理者,麵對員工時,都會把成功的前景描繪成光明的,而把成功的道路描繪成曲折的,讓員工對未來滿懷憧憬的同時,加倍努力,給自己賺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