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培養好習慣,構建新生活(1 / 3)

縱容自己就是毀滅自己

人生中最大的敵人是誰?或許有很多種答案,有的人說是競爭對手,有的人說是自然條件,有的人說是金錢……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能戰勝自我的話,那麼其他敵人就會變得微不足道了。但戰勝自我,又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呢?更多的人是在縱容自己的缺點,任它阻撓自己前進的腳步,這樣最終的結局就是毀了自己的一生。

那麼,“縱容自己”指的是什麼?

1.縱容自己的怠惰

有人是天生怠惰,這種人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他根本沒有改變怠惰的自覺性,談了也是白談。有人則是屬於特定條件下的怠惰,例如長久工作後所產生的無力、無心再工作的心理性怠惰,以及高壓力下所引起的反彈式怠惰。除了天生怠惰,任何形式、原因的怠情都是可以理解與接受的,因為這是一種放鬆,一種自我治療。但若縱容這種怠惰的情況存在,甚至沉溺於怠惰,則危機必伴之而生,除了本身的退化之外,也給外敵以可乘之機。

2.縱容自己的弱點

人都有弱點,有些弱點是先天的,無法矯正,但性格上的弱點卻可以人為地去矯正。例如好色、好賭等這些致命性的弱點,你如果不願坦誠麵對,盡力節製,而縱容自己在這些方麵尋求滿足,那麼將予人以可乘之機,最終使自己墮落。

3.縱容自己的安逸需要

人都是好逸惡勞的,但安逸和危機是雙胞胎,如果耽於安逸而不做危機思考,或貪圖安逸而逃避問題,則麻煩必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人之言,今人仍不可不信!

4.縱容自己的欲望

滿足欲望是人性,但不論有無滿足欲望的條件,縱容自己的欲望絕不是件好事,因為這將使你失去理智,模糊你追求的目標,於是險詐至矣!

5.縱容自己的情緒

放縱喜怒哀樂的情緒,除了會影響別人的情緒之外,也會改變別人對你的態度。尤其是“怒”的情緒,這是一把利劍,很容易傷人。除了會使你的人際關係產生變化之外,也會因別人不願衝犯你,故不願提供給你可靠的信息,使你對周圍環境的認識產生扭曲,失去判斷的準確性。

那些能取得成功的人士,就因為他們永遠不會縱容自己,他們總是不斷地反省,永遠地自律。所以,在社會中他們往往是勝利者,因為他們先戰勝了自己!

約束自己去做正確的事情

人是有欲望和需求的,如果對欲望和需求不加以約束和克製,欲望就會自我膨脹。食欲、性欲是人的兩大最基本的欲望,是人作為自然界一部分所體現的自然屬性。人還有權欲、名利欲、占有欲、貪欲,所有這些都是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道家所提倡的“清心寡欲”是對待欲望的一種方式,而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不加克製地任由欲望膨脹,其結果是相當有害的。

任由食欲膨脹,無節製地暴飲暴食,有時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現在患肥胖病的人越來越多,各種“富貴病”的病因也是不注意控製飲食,更重要的是,食欲消磨人的意誌,腐蝕人的靈魂。常聽說一句話:“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食欲膨脹,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人就往往會拿自己的尊嚴作交換,甚至觸犯法律。

性欲膨脹不加克製,害處也很多。不少官吏不就是在“美人計”或“美男計”下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嗎?對於一般人來講,不控製自己的性欲,違背道德,其結果也常常落得家庭破裂、名譽掃地、得不償失。

權欲對人的誘惑很大。因為權力常常是不法者以權謀私的工具,權力能讓他八麵威風,眾人臣服,這種名利雙收的事情對人的誘惑當然很大。對權欲不加控製,為了升官發財,結黨營私、買官賣官、出賣自己的良心、違法犯罪,其結果不是人頭落地,也是鋃鐺入獄。

欲望中最普遍的一種就是利欲,諸如什麼“利欲熏心”、“鳥為食亡,人為財死”。物質利益是考驗人的試金石,麵對錢財人們往往會露出他們的真麵目。上至高官巨賈,下至平民百姓,都與物質利益緊密相連,而對於利欲若不加以克製,危害更大。為了獲利,不惜鋌而走險,觸犯法律,或是為了私欲,背信棄義,不擇手段。其後果不言而喻,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太多了。

除了上述的欲望,人還有自惰性心理以及消極心態,這些都將影響到你的成功。凡成功者無不懂得自律,自律是修身、立誌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和條件,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自律!

從本質上講,自律就是在你被迫行動前,有勇氣自動去做你必須做的事情。自律往往和你不願做或懶於去做,但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聯係。“律”既然是規範,當然是因為有行為會越出這個規範。比如,刷牙洗臉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盡,如果你倒床就睡,就是在放縱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克服身體上的疲憊,堅持進行洗漱,這就是你自律的表現。人們往往會遇到一些讓自己討厭或使行動受阻撓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克服對情緒的幹擾,接受考驗。

自律的方式,一般來說有兩種:一是去做應該做而不願或不想做的事情;一是不做不能做、不應做而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你每天早晨堅持鍛煉身體,某一天天氣特別寒冷,你不想冒著寒冷繼續堅持,但是你最終走出家門,繼續鍛煉,這就屬於前者;後者的表現也較多,你喜歡抽煙,但到了無煙室,你必須強忍住內心的欲望不抽煙。

一般情況下,自律和意誌是緊密相連的,意誌薄弱者,自律能力較差;意誌頑強者,自律能力較強。加強自律也就是磨煉意誌的過程。

自律對於個人的事業來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自律有助於磨礪心誌,有助於良好品性的形成,使人走向成功。

自律是在行動中形成的,也隻能在行動中體現,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途徑。夢想自己變成一個自律的人就會變成這樣的人嗎?靠讀幾本關於自律的書就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嗎?隻是不停地自我檢討就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自律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麵對來自各方麵的對自我的一次次挑戰,不要輕易地放縱自己,哪怕它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自律,同時也需要主動,它不是受迫於環境或他人而采取的行為,而是在被迫之前,就采取的行為。前提條件是自覺自願地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要自律,同時你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律精神。比如,針對你自身性格上的某一缺點或不良習慣,限定一個時間期限,集中糾正,效果比較好。

千萬不要縱容自己,給自己找借口。對自己嚴格一點兒,時間長了,自律便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變得更完美。

給習慣換上新“款式”

自我意象和習慣是結合在一起的。其中一方改變了,另一方也會自動地改變。“習慣”(habit)一詞原來是指一件衣服或一塊布,這反映出習慣的真正本質。我們的習慣完全就是個性的外衣,它們不是偶然的或偶發的。我們的習慣就像衣服一樣合身,它們同我們的自我意象,同我們整個的個性、模式相一致。我們有意識地、謹慎地培養新的好習慣時,自我意象就容易不適應舊的習慣,需要換上新的“款式”。

提到改變習慣性行為或者形成新的行為模式,直至當它們成為自動反應時,很多人都畏縮不前了,他們把“習慣”與“癖好”混為一談。癖好是指你覺得有強迫性的行為,它會引起嚴重的萎縮症狀。相反,習慣僅僅是我們養成的一種自動進行而不需要“思考”或“決定”的反應,是由我們的創造性機製來執行的。

我們的表現、感覺和反應足有95%是習慣性的。鋼琴家用不著“決定”該觸哪一個琴鍵,舞蹈家用不著“決定”腳往什麼地方移,他們的反應是自動的,不假思索的。同樣,我們的態度、情感和信念也容易變成習慣性的。過去我們學到:特定的態度、感覺和思維方式是與特定的環境相適應的。現在,隻要麵臨我們認為是“同樣的環境”,我們往往按照同樣的方式來思考、感覺和行動。

我們應該理解的是,這些習慣與癖好不同,隻要費真心思作個決定,再練習或“形成”新的反應或行為,習慣就能修正、改變,甚至完全扭轉。鋼琴家要加以選擇的話,可以有意識地決定按另一個琴鍵,舞蹈家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學會一個新的舞步——而且沒有什麼苦惱。完全學會新的行為模式需要不停地注意和不停地練習。

你穿鞋時,習慣上不是先穿右腳就是先穿左腳;你係鞋帶時,習慣上不是把右手的鞋帶從左手的鞋帶背後繞過來,就是反著繞。明天早晨,你想好要先穿哪隻鞋、怎樣係鞋帶,然後,有意識地下決心在21天裏形成一個新的習慣,先穿另一隻鞋、相反的方向係鞋帶。每天早晨以特定的方式穿鞋係帶,用這種簡單的舉動提醒自己:在這一整天裏都要改變其他的習慣性思考、感覺與行為。在係鞋帶時對自己說“今天我以一種新的、更好的方式開始。”然後,一整天內都有意識地下這樣的決心:

1.我要盡量精神愉快。

2.對別人的感覺和行為要友善一些。

3.對別人及其錯誤、失敗和過失要少苛求,多容忍。要盡可能從最好的角度來解釋他們的行動。

4.我要盡可能表現得對成功有把握,覺得自己所擁有的就是我所希望的個性。我要練習在“行動”和“感覺”上都體現這個新的個性。

5.我不讓自己的觀念給事實蒙上一層悲觀或消極的色彩。

6.我要練習每天至少微笑3次。

7.不論發生什麼情況,我的反應要盡可能地冷靜和有理智。

8.對於無力改變的那些悲觀的和否定的“事實”,我將完全不予理睬,拒之於頭腦之外。

簡單嗎?當然簡單。但是上述行為和思維方式的任何一種都會對你的自我意象產生建設性的有利影響。堅持練習21天,體驗這些步驟,看一看憂慮、負罪感或者敵意是否會消失,看一看信心是否會增強。

統籌安排,逐一擊破

我們要培養習慣,秘訣之一是要“統籌安排,逐一擊破”。

先說為什麼要統籌安排。

我們知道,人的習慣實際是一個龐大的體係,它像一棵大樹一樣有根、有幹、有枝、有葉。它可以是我們工作方麵的習慣,可以是學習方麵的、健康方麵的、感情方麵的、與人相處方麵的各種習慣,可以是思維方式的習慣,也可以是行為方式的習慣。因此當我們明白習慣對我們人生和命運的重要性後,我們要對自己準備培養的習慣做個統籌安排,這樣可以分清主次,明確先後,然後有步驟地去培養,就會更有成效。

這裏富蘭克林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鑒。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幾百年來被全世界公認的偉人。他發明了避雷針,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寫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名言,是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同時他又是作家、畫家、哲學家,並自修了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

富蘭克林在如此眾多的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了世世代代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人們的敬仰。當他在79歲高齡時,想起自己一生取得的成就,他用了整整15頁敘述自己年輕時曾進行過的特殊鍛煉,他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功與幸福都受益於此。

這一特殊的鍛煉是怎樣進行的呢?

年輕時的富蘭克林並不十分成功,但卻渴望成功。他經過研究,發現成功的關鍵在於獲取完善的人格。經過精心總結,他認為這完善的人格應包括以下13個原則:節製、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

但經過進一步研究後他發現,如果僅僅知道這13項原則並不能使自己成功,隻有經過刻苦的鍛煉,把這13項原則變成自己的13種習慣,這才是屬於自己的。否則,那還是別人的,是書本上的。

知道了這一點,他認真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本子,每一頁打上許多格子。他當時非常清楚,一段時間隻專注於一項鍛煉,才是最有效的,否則,會適得其反。於是他頭一個星期隻專注於“節製”,每天檢查自己為人處世是否“節製”,並在本子上做上記號。

一個星期後,由於天天盯住自己是否“節製”,並堅持每天監督,他驚喜地發現,這“節製”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