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培養好習慣,構建新生活(2 / 3)

嚐到了甜頭,第二個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項——“寡言”,並對第一項“節製”複習鞏固;第三個星期盯住第三項——“秩序”,再對第一項、第二項複習鞏固。沒想到13個星期後,他發現自己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年輕、認真又有決心的富蘭克林生怕這13個星期還不足以使那13項原則完全變成自己的習慣,在一年內他又進行了3次13個星期的輪回鍛煉。到一年以後,富蘭克林完全變了,這種變化已溶入了他的血液,滲入了他的靈魂,浸透到他每一個細胞,大家想,他能不成功嗎?

富蘭克林培養習慣的妙方值得我們仿效,其中逐一突破尤其重要,對我們年輕人來說特別值得借鑒。因為從根本上說,任何一個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會是輕而易舉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漸進到突變,尤其開始時我們要寧少勿多、寧簡勿繁、寧易勿難。先找一個比較容易做到、做起來有興趣、很快能嚐到甜頭、而且能不斷受到自己和周圍人激勵的習慣開始,專攻這一個,其餘統統不管。而下的功夫要大些,花的時間長些,這樣就容易成功。

第一個習慣養成了,一定使你嚐到了甜頭。既然是好習慣,它就會在你無意識中自動為你管理、為你服務,而且為你效忠一生。因此你無形中仿佛有了一筆滾滾而來、源源不斷、取之不盡、享用終生的財富,這簡直是人生最有效率的事。試想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有這麼高的投入產出?你投入的是一個習慣養成的短暫過程,得到的卻是終生源源不斷而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習慣適宜一個一個地培養,有目標、有針對性,這樣專注才易於收到顯著的成效,也有了階段性的成就感和階段性的進步。同時,有了第一個習慣養成所帶來的甜頭和激勵,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習慣你能沒有辦法、沒有信心養成嗎?

說到這裏,補充一點對習慣的分類。對習慣可以有各種分類法,其中一種大致可分為4類:一類是新的好習慣,一類是新的壞習慣;一類是舊的好習慣,一類是舊的壞習慣。新的好習慣當然要培養,新的壞習慣千萬別沾上,如果吃、喝、嫖、賭、抽、貪這樣種種壞習慣現在都還沒有,千萬離它們遠一點,別躍躍欲試,一旦沾上就是麻煩多、益處少;舊的好習慣我們當然要發揚。對於舊的壞習慣呢?舊的壞習慣既已成習慣,解決起來就相對難度較大。怎麼辦?一是把克服舊習慣放在我們有了一定毅力後再進行,先進行新習慣的培養,因為在新習慣的培養中你的毅力慢慢就增強了,當它強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對舊的壞習慣展開攻勢了,否則你一上來就碰壁,會挫傷你對習慣培養的信心。二是我們可以借鑒伊斯蘭教當年對酗酒惡習征服的過程,這對我們大有啟發。

伊斯蘭教當年征服酗酒的過程是這樣的:

據說阿拉伯人早先酗酒非常嚴重。這惡習年代久遠,根深蒂固。怎麼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進行了分析。他發現如果不顧客觀事實,一次嚴禁,不但不能徹底有效地禁絕,反而會引起更大的麻煩。於是他有計劃地采用了3個步驟,分階段實施:

第一步,他先從觀念著手,讓大家明白酗酒對人弊多利少。行動上,讓大家自願自覺禁酒,尺度放得很寬。到大家酒量有所減少,禁酒初有成效後,他就采取第二步——在做禮拜時必須禁酒,但其餘時間仍可自覺自治。這樣的結果,人們的酒量又進一步減少了,在觀念上也更清楚酒的禍害,於是又進行第三步——嚴禁飲酒,認為如果繼續飲酒那將是與邪魔為伍,是肮髒的、不道德的行為。

聰明的讀者,注意到以上穆罕默德征服阿拉伯人酗酒惡習中使用的方法嗎?它是——區別增強,同樣我們也該注意到前麵所介紹的一些方法,不僅可以用在單個習慣的消除和培養中,也可以用在不同類型的習慣處理中。比如,好習慣對壞習慣的征服,在舊的好習慣基礎上對新的好習慣進行增強……這些推此及彼的運用,或許可以稱之為“類化”吧!

精心策劃每一個行動

美國有個商人從日本回來,想在中國投資開一個日本料理店。跑遍了整個城市,看了無數房子,最後從中挑出了10個列為準店。將這10個準店在位置、環境、布局等方麵的優劣列成清單,反複比較,從中選出3個。再將這3個店的位置、環境、布局及服務內容等方麵列成一個更為詳細的調查表,委托一家信息谘詢公司做市場調查,根據調查反饋,最後確定下其中的一個。

確定後裝修,向裝修公司極其詳細地講述了他的意圖。不僅店內所有的空間包括門廳、廚房、衛生間裏的每一個角落都不放過,而且,店外遠至百米的路段也做了精心布置,簡直精細到極點。他的一位朋友開始為其認真的態度所感動,繼而就有些不耐煩了,之後覺得這位朋友有些陌生,原來挺豪爽大氣的一個人,幾年不見,怎麼竟變得婆婆媽媽,心細如針?但裝修好後,他認為,這個店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舒服,第二感覺還是舒服,你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你沒想到的他也想到了。可他還是不放心,讓朋友們幫他挑毛病。朋友們看著他,越發覺得他陌生了。從選店到裝修,不僅多跑了許多路,多用了許多錢,更重要的是,多花費了許多時間。如果換成他們,早就營業賺錢了,可他還在這裏挑毛病。

於是,一位朋友對他說:“挺好的,趕快開業吧,早開一天早收入一天。”

那人回答說:“正式開業還要等一個星期,從明天開始,我請你帶朋友來吃飯,全部免費,但有一條,每吃一次,至少要提一條意見。”

“為什麼?”

“因為在日本,飯店不能讓客人等待超過5分鍾,不能讓他有任何不滿意的地方,現在開業,我沒有把握,所以我付費請谘詢公司替我找最挑剔的顧客來,如果你方便也請你來,多挑毛病,拜托了!”

“你也太認真了,這是在中國,不用這樣,要我說,先開業,發現問題再說,再改也來得及。”

“不,我不能拿顧客做試驗。在日本,我做過調查,開業最初10天進店的顧客,基本上是長期顧客,如果你在這10天留不住顧客,就得關門。”

“為什麼?一個新開的店,有點不足是難免的。客人也會諒解的,下次改正就行了。”

“不,在日本,沒有下次,隻給你一次機會。我剛到日本和日本人交往時,覺得他們很傻,你說什麼他都信,你如果想騙他其實很容易,但是他隻讓你騙一次,以後他永遠不會和你來往。在日本,隻要是由於你本人的原因犯錯,你就得走,不能說:‘對不起,這次我錯了,給我機會,我保證下次改。’沒有下次,隻給你一次機會。”

朋友突然明白,他如此認真,如此精細,原來是這個看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料理店,在他看來,僅次於他的生命,這既是他的第一店,也是他最後一個店,成敗隻此一次,沒有下一次,更無再下一次。

善於學會接受“失去”

對善於享受簡單和快樂的人來說,人生的心態,隻在於進退適時,取舍得當。因為生活本身即是一種悖論:一方麵,它讓我們依戀生活的饋贈;另一方麵,又注定了我們對這些禮物最終的棄絕。正如先師們所說:人生一世,緊握雙拳而來,平攤兩手而去。

人生是如此的神奇,這神靈的土地,分分寸寸都潤於美之中,我們當然要緊緊地抓住它。這,我們是知道的,然而這又常常隻是在回顧往昔時才為人覺察,可是等你一旦覺察,那樣美好的時光又已是一去不複返了。凋謝了的美,逝去了的愛,銘記在我們的心中。生活的饋贈是珍貴的,隻是我們對此留心甚少。人生真諦的要旨之一是:告誡我們不要隻是忙忙碌碌,以至錯失掉生活的可歎、可敬之處。虔誠地恭候每一個黎明吧!擁抱每一個小時,抓住寶貴的每一分鍾!

這種教誨的確是不易領受的,尤其當我們正年輕的時候,滿以為這個世界將會聽從我們的使喚,滿以為我們用全身心投入所追求的事業都一定會成功。然而生活的現實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們的麵前,於是,這第二條真理雖是緩慢的,但也是確鑿無疑地顯現出來。

我們在經受“失去”中逐漸成長,不可逆轉地經曆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在失去娘胎的保護後我們才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獨立的生活;而後又要進入學校進行一係列的學習,離開父母和充滿童年回憶的家庭;結了婚,有了孩子,組成自己的小家,等孩子長大了,又隻能看著他們遠走高飛;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我們要麵臨雙親的謝世和配偶的亡故;麵對自己精力的逐漸衰退;最後,我們還必須麵對不可避免的死亡,過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夢想都將隨著我們生命的消失而化為烏有!

但是,我們為何要臣服於生活這種自相矛盾的要求呢?明明知道不能將美永久保持,可我們為何還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們知道自己所愛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為何還要使自己的心充滿愛戀?

要解開這個悖論,必須尋求一種更為寬廣的視野,透過通往永恒的窗口來審度我們的人生。一旦如此,我們即可醒悟:盡管生命有限,而我們在世界上的“作為”卻為之織就了永恒的圖景。

人生決不僅僅是一種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測的變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們父母的精神通過我們而繼承下來,我們的精神也通過孩子而傳承下去。我們建造的東西將會留存久遠,我們自身也將通過它們得以久遠的生存。我們所選就的美,並不會隨我們的湮沒而泯滅,我們的雙手會枯萎,我們的肉體會消亡,然而我們所創造的真、善、美則將與時俱在,永存而不朽。

“不要枉費了你的生命,要少追求物質,多追求心態。因為隻有心態才賦予人生以意義,隻有心態才使生活具有永恒的價值。”

培養積極思維能力

以下5條原則,可以幫助你培養和加強積極思維的能力。

1.從言行舉止開始

許多人總是等到自己有了一種積極的感受再去付諸行動,這些人在本末倒置。積極的行動會導致積極的思維,積極思維會導致積極的人生態度,而態度是緊跟行動的。如果一個人從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開始,而非付諸行動,總是等待著感覺把自己帶向行動,那他永遠也成不了夢想中的積極思維者。

2.用美好的感覺和信心去影響別人

隨著你的行動和思維日漸積極,你會慢慢獲得一種美滿人生的感覺,信心倍增,人生中的目標感也越來越強烈。緊接著,別人會被你吸引,因為人們總是喜歡跟積極樂觀者在一起。運用別人的這種積極響應來發展積極的關係,同時也幫助別人獲得這種積極態度。

3.重視與你交往的每一個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世界裏,大多數人來去匆匆,一心想著要完成自己的任務。他們往往疏於騰出時間與他們所交往的人談心。

如果你能關心並重視他們,就會對他們產生很好的影響,你會使他們的人生更有價值,他們也會給你更豐厚的報答。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欲望,即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這是普通人自我意識的核心。如果你能滿足別人心中的這一要求,他們就會對自己,也對你抱積極的態度,使別人感到重要的同時,別人也會反過來使你感到重要,因為大多情況下,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

4.尋找每個人身上最好的東西

尋找每個人的優點和使別人感到受讚賞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最差勁的人身上也有優點,最完美的人身上也有缺點,你眼睛盯住什麼,你肯定就能看到什麼。如果你總是尋找別人身上最好的東西,就會讓你對他人留有美好的印象,也會使他們對自己有良好的感覺,能促使他們成長,努力做到最好,並且創造出一個積極的、卓越的工作環境。

5.尋找最佳的新觀念

積極思維者時刻在尋找最佳的新觀念,這些新觀念能增加積極思維者的成功潛力。有些人認為,隻有世界上的天才人物才會想出好主意,事實上,要找到好主意,靠的是態度,而不是能力。一個思想開放、有創造性的人,會哪裏有好主意、就往哪裏去。在尋找的過程中,他從不會輕易放棄,因為他知道新觀念對他來說就意味著價值和財富。

不能用缺點取代優點

一個人必須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才不至於陷入被動之中,讓自己的工作取得好成績。這就是所謂不能用缺點取代優點之法。舉一個例子:愛因斯坦在20世紀50年代,曾被邀請擔任以色列總統,但他拒絕了。他說,他整個一生都在同客觀物質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處理行政事務的經驗以及公正地對待別人的能力,所以,他不適合擔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