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2)

傳曰。黃龍南禪師昔住廬山歸宗寺。火一夕而燼。下獄不食六十日。既釋放。菴於石門之南塔。嘗謂門弟子曰。我在獄。證法華經菩薩遊戲三昧。經曰。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心不好樂。嗬小乘也。以其不能成就眾生耳。弟子請聞其說。黃龍曰。凡獄吏之治有罪者。察見其情偽。必痛加捶楚。欺詐之實盡則自釋。雖有酷刑。不能申也。罪至於死。亦所甘心者。智迄情枯故也。今禪學者。馳求之狂。欺詐之病。不以知見之慧鍛之。何由而釋。故其平生止以三種語驗天下衲子。予少年聞老宿夜語及之。今二十年也。其說有補叢林。故錄焉。

香嚴閑禪師偈曰。有一語。全規矩。擬思量。帶伴侶。踏不著。省來處。一生參學事無成。殷勤抱得旃檀樹。

傳曰。棗柏論曰。烏洛迦旃檀香者。烏洛迦。蛇名。旃檀者。香樹也。明此蛇最毒。常患熱毒。以身繞此香樹。其毒氣便息。表若有眾生聞說心境俱空。本無體相。無有處所。無一法可得之香。信而悟入。一切煩惱毒氣自然清淨。予以是知殷勤抱得旃檀樹之語。非苟然發也。

楞伽經曰。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名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捨。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傳曰。僧問九峯禪師曰。深山中還有佛法也無。答曰。有。僧曰。如何是深山中佛法。答曰。石頭大者大.小者小。今學者聞舉。便欣然以為解了。有詰之者。則曰。觸目全真。頭頭顯現。嗟乎。此所謂觀指不得實義者也。予嘗與僧自逍遙山。經亂石澗入五峯。休於樹陰。舉此因緣。作偈曰。石頭若是佛法。法身應不靈聖。佛法若有大小。法身應分少剩。枯骨頭上沒汁。衲僧眼見不信。八萬四千法門。一句為汝說盡。

石頭參同契曰。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

傳曰。此語之妙。學者罕能識之。蓋子之得其母。則不假取於人而自信者也。圭峯密禪師初讀圓覺經至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恍然而悟。如子得母也。

破色心論曰。彼一非可見。多亦不可見。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此偈明何義。汝向說言色等諸入。皆是實有。何以故。以識能取外境界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有三義故無色等入。何等為三。一者為實有一微塵。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虗妄分別。離於頭目身分等外。實有神我。微塵亦爾。離色.香等實有否耶。二者為實有多微塵差別可見否耶。三者為多微塵和合可見否耶。此明何義。若實有彼一微塵者。則不可見。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虗妄分別。離於頭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見。微塵亦爾。離色.香等不可得見。是故無一實塵可見。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見故。若實有多微塵差別者。應一一微塵歷然可見。而不可見。以是義故。多塵差別。亦不可見。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見故。多微塵和合不可見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塵實無有物。雲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故。問曰。雲何不成。答曰。偈言。六塵同時合。塵則有六相。若六唯一處。諸大是一塵。此偈明何義。若諸微塵從六方來。六塵和合。若如是者。塵有六方。若有六方。則有六相。又若微塵有處所者。不容餘塵。是故偈曰六塵同時合。塵則有六相故。若六微塵唯一處者。一微塵處有六微塵。若如是相者。六塵一處。若一處者。則六塵不可得見。何以故。彼此微塵無差別故。若如是者。一切麤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見。是故言若六唯一處。諸大是一塵故。一塵者無物如向前答。一多和合不可得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