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
三寸之舌雖不致招來殺身之禍,卻也常常捅出婁子。
嘴上多個把門的,以避免禍從口出,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別說讓自己後悔的話
語言可以修飾一個人的外表,一開口說話就必須很注意才行。古人的教導“病從口人,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身為一個現代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說話,一定要非常小心才能避免闖禍。
從說話所使用的詞彙及內容,就可以了解這個人的性格。古人多主張少開口說話,所以有“沉默是金”的諺語。
但好朋友之間的秉燭夜話就不能說是長舌,這時就可以天南地北地隨興地聊,不必擔心引起他人的不快。
“沉默是金”之類的格言或諺語,並不是要告誡大家不要說話,而是希望大家不要不知節製任意發表意見。所謂“禍從口出”,乃是指朋友之間一旦關係變得親密就容易口不擇言。而每個人的情緒都是隨時在變的,當心情不好時、身體不舒服時、有煩惱時、心中有所顧慮時,這時的行為表現都與平時不同。因此,即使是對於親密的朋友,也要正確地使用詞彙及注意禮儀。
有些人表麵看起來很博學多聞的樣子,即使對於自己一知半解的事,他也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實際上他是個半吊子,那些舌爛蓮花的功夫隻能唬唬剛見麵的人,深入交往後就會感到厭煩。這是因為這樣的人所提出的都隻是自己主觀的個人見識,並沒有客觀的事例及數據,談來談去,都是同樣一些事。
還有些人喜歡辯白,辯白往往是因為不想為過去說過的話負責。朋友之間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它不會成為過去,而是現在式或未來式。絮絮叨叨地辯白隻是因為規避責任或拖泥帶水、魯莽、不加反省的性格所致。如果對方是個不肯坦誠麵對過錯,總是不肯以積極的態度麵對問題的人,那就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另外還有一項要注意的是詞彙的使用。對於年長者,身份地位高的人或是同輩、同年份、沒有利害關係的人,最初使用的詞彙,即使日後愈來愈親密也不可有所改變;而粗暴、低俗的詞彙絕對不可使用。如果讓對方覺得自己說話不誠懇,交往就很難細水長流。人是感情的動物,很容易會因為環境或立場的改變而動搖,最好不要說讓自己後悔的話。
刀隻有一刃,舌卻有百刃
說話是人的天賦本能,但良好的談吐卻要靠後天的練習。說話,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門藝術。言語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種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善於說話,小則可以歡樂,大則可以興國。雖然每個人都知道說話,但話說得好的人卻不多,說話並不見得比寫文章容易,文章寫好了可以修改,而一句話說出來了,要想修改是比較困難的。正所謂“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就是這個意思。
有一則流傳已久的笑話,說的是一位工會主席召集五個委員開會。開會的時間早已過了,可是隻來了三個人。他歎氣說道:“唉,該來的沒有來!”有個委員聽了這話覺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該來的人?於是這個委員悄悄地走了。工會主席見狀,又歎道:“唉,不該走的走了!”剩下的兩個委員聽主席這麼說,誤認為他倆是該走而沒有走的人,於是一氣之下全走了。可見,隻因為說話不妥當,非但會議沒開成,而且還得罪了人。工會主席用舌頭給對方心裏留下的陰影,恐怕短時間內難以平息。
字為文章之衣冠,言語為個人學問品格的衣冠,有許多人衣貌堂堂,看上去高貴華麗,但是不開口還可以,一開口則滿口粗俗俚言,使人聽了非常不愉快,僅存的一點點敬慕之心,也立馬全部消失,這種情形並不少見。可惜的是有些人並非學問品格不好,不過一時大意,自己不知道改正自己。俏皮而不高雅的粗俗俚言,人們初聽時覺得新鮮有趣,偶爾學著說說,積久便成習慣,結果是隨口而出。試想那些話在社交場上給人聽見了,會產生怎樣的反感呢?不習慣說這種話的人,聽到時會覺得難堪的。
有一次,佛勒與某大銀行的一位主管見麵時,偶然說起他想在長島設立一家銀行,若能如願,將來生意一定發達,前途無量。但是那位主管如何回答他的呢?他不但對這個計劃不加讚同,甚至露出十分輕蔑的態度說:“好啊!若是你壽命長,也許有一天你是可以在這裏開設一家銀行的。”說完便起身告辭。
後來佛勒先生告訴別人說:“當時我聽了他的那句冷語不覺燃起萬丈怒火,這是什麼話!‘若是你壽命長’,不就等於說我是一個庸碌無能、怠惰成性、專等機會的人嗎?這不是等於譏諷我一生一世也開不出銀行來嗎?這樣大的一個恥辱,豈是一個堂堂男子漢所能忍受的?我便立即打定主意,計劃著手開設一家銀行來給他看,而且非使我的銀行營業額超過他的記錄不可。我真的這樣做了,而且不到四年,我們銀行的存款數額果然已經超過他的一倍以上!”這位i管的舌頭在不經意間為自己樹起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說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訣竅,一個人隻有掌握這種巧妙的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才能獲得成就。在說話的時候要認清對方,顧慮別人的反感,坦白直率,細心謹慎。宜常常談話,但每次不可太長,說話的時候不可唯我獨尊。中外古今的政治家、軍事家,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要移花接木,而且應落地生根。因為你老是說空話,放空炮,時間久了,你的話就再也沒人聽了,那麼你也就失去了叩開成功之門的機會。切記“刀隻有一刃,舌卻有百刃”;舌頭捅的婁子,用手是填不平的!
當著矮子不說短話
《韓非子·說難》篇中曾對龍做了如下描述:龍的性情非常柔順,人們可以和它親近,甚至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坐騎。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塊長約尺許的逆鱗,如果有人觸摸了它,那麼它必然會發怒,以致傷人致死。
其實,豈止龍有自己的忌諱之點,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忌諱,也就是常說的“短處”。魯迅筆下所描繪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人物,他們雖然性格各異,但在他們身上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有一處最怕人觸動的“短處”。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說他頭上的疤,誰要是犯了這個忌諱,他準會去找人家拚命,小D就曾為此領教過他的拳腳。孔乙己最怕人揭他的短,揭了他的短,他便漲紅了臉,強詞奪理、竭力爭辯。祥林嫂的忌諱是她曾嫁過兩個男人,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負擔和麵子上最大的恥辱,她捐過了門檻後,本以為自己變成了幹淨女人,動手去拿供品,但四嬸大喊一聲,使她舊病複發,精神崩潰了。
人們之所以有忌諱,怕別人揭自己的短處,說到底是自尊心問題。怕臉麵上過不去。所以,你若想獲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觸動他們的短處。
古代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叫魚子的人,生性古怪,對人尖酸刻薄,總好揭人短處並以此為樂事。有一天,朋友們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個叫吳醜的因老婆管得太嚴厲而不敢多喝。魚子便吵吵嚷嚷地說:“你們知道吳醜為什麼不敢吃酒嗎?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嚴了。有一次,吳醜喝醉了酒,還被老婆打了幾個耳光呢!”吳醜被魚子當眾揭了短處,惱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歡而散。
生活中像魚子這樣的人不乏其人,他們似乎認為,隻有揭了別人的“短”,才足以證明自己的“長”,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孰知這樣的結果隻能使人們對他們避而遠之。
大凡具有一定修養、品德高尚的人是從不揭人之短的,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比比皆是。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曾做過唐朝檢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逢朋友中間有人說他人的壞話時,他從不跟著摻和,而且還說:“這都是大家亂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然後再說一番他人的好處。像程皓這樣的人能不贏得他人的好感嗎?人們肯定會願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人們對於自己的忌諱,通常極為敏感。由於心理作怪,往往把別人的無意當成有意,把無關的事主動與自己相聯係。有時,你隨口談一點什麼事,也很可能被視為對他的挖苦和諷刺,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因此,我們不僅應避免談論別人的忌諱之點,同時也應注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之點相關聯的事物,以免造成對方的誤會,以至使他的自尊心受到無謂的傷害。
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當過紅巾軍,被官家稱作“紅巾賊”。所以,朱元璋對“賊”字和與“賊”同音的“則”字最敏感,也最忌諱。一次,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了《謝增俸表》,呈送朱元璋,上有“上則垂憲”一句話;還有位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寫了《賀萬壽表》,上麵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話。這些本來都是吹捧朱元璋的諂詞,無非說他可做後世的楷模。不料朱元璋因對“則”字過敏,見到“則”字,便以為別人在罵他為“賊”,於是竟把這兩位都殺掉了。自然,朱元璋的所作所為有些過於敏感,但是它所留下的教訓卻是深遠的。
俗話說:“當著矮子不說短話。”對於個頭低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等與矮小相聯係的話語,免得他由多心而傷心。
對於犯過罪、判過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監獄”、“罪犯”等與他的忌諱相關聯之事。否則,他會認為你在指桑罵槐。
孟子說:“恭者不悔人,儉者不奪人。”荀子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古人的話語非常值得記取。
人生在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長,較人之短,則會目中無人;若以我之短,較人之長,則會失去自信。這是人際交往中尤要注意的一點。
說違心話,做違心事
許多時候,我們在做著自己並不想做的事,說著自己並不想說的話,甚至還很認真。因為懾於壓力、屈於禮儀、囿於製度、限於條件,我們進了不想進的門,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禮,笑了不想笑的…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隨心所欲,但是,世界從來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倒是相反,我們每個人都在被動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為,我們不僅有自身還有環境,不僅有現在還有未來,不僅追求實現自我還在追求安全、友愛和形象。奉獻出自己的一部分心願換取平靜、換取尊嚴、換取良好的環境還是十分必要的,盡管你對這種自我背棄並不很樂意。
一對情侶,一個脆弱,一個誠實。忽然有一天誠實的一個得知脆弱的一個患了絕症,如果直言相告必然加速脆弱者的死亡。於是,他平生第一次編出一段絕症可治、治愈不難的謊言,這可是一個最不願說謊的人對一個最需要誠實的人說的謊啊,那滋味不是可想而知嗎?再說“文化大革命”期間,每人每天都必須進行“早請示”、“中對照”、“晚彙報”,麵對這充滿迷信的一日三頌,每一個有思想的人無不曉得它的愚昧和可笑,內心當然激烈反對。但是,如果你真那樣去反對,是要坐牢甚至殺頭的。一個人頭隻有一個,要求人們那樣去做顯然是苛求,那麼,你隻有違心應順。應順對一個麻木的人倒也無所謂,可對於一個清醒的人,那是怎樣一種痛苦Ⅱ阿!所以,違心在多數情況下無異於折磨和受刑。
當然,並不是所有違心都有痛苦,弄巧時也可以是人生一麵風光。如果你的上司十分喜歡聽好話,偏偏你又不得不指正一下他的差錯,這時你開門見山直言要害當然既省時間也符合你痛快為人的個性,但是,那樣無論是對單位還是本人都將很糟。如果你試著先講一通上司的成績,再講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盡管那些優點是勉強的,有些還不單屬他一個人,然而,卻使上司既改了差錯又讓他刮目看你,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就是我們自身,出於片麵和執迷,也並不是處處都在為自己著想,給自己設路障,捅婁子的事也常有,違背自己的心願接受一下旁觀者的點撥和訓導也可能有別番風光。有位年輕人小時候很不想讀書,迫於父母的強製和周圍的壓力,才不得不違心於書本之中。後來,他18歲考上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分進一家輕化公司工作。公司隻缺財會人員,經理要他改行為單位解難,他很愛自己的專業,出於無奈,服從了需要。誰知後來他在會計與電腦的交叉點上開發出了會計電算化技術,不僅專業未丟,還成了單位的技術骨幹和後備幹部。可見,違心也有利己的時候,至少利於糾正主觀偏見、克服個人膨脹。
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僅要自己高興,同時也要大夥高興,世界如果因為你的服從和委曲而有了風光,也不會少了你的那一份。當然,這風光也不會無限。如果你處處由別人支配,事事處於無自我狀態,把自己規範成一缽盆景,隻要別人喜歡,別人滿意,自己扭曲成怎麼奇怎麼怪都可以,那就怎麼也風光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