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深謀遠慮,防患未然(2 / 3)

陳平曾為劉邦六出奇謀,功勞很大,這種讓別人“洞燭”自己的小計隻能算兒戲,但唐朝中興名臣郭子儀在功成名就之後,一直保持這樣一種全無城府、一無遮攔的情狀。

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的首功之臣,被封為汾陽王,堂堂王府每天都門戶大開,任人出入,不聞不問。一次,屬下的一位將軍離京赴職,前來告辭,適逢他的夫人和愛女正在梳妝,隻見她們差使郭子儀拿毛巾、端洗臉水,同使喚仆人丫環沒有什麼兩樣。將軍走後,郭子儀的幾個兒子都深感羞愧,一齊來勸諫父親以後分個內外,郭子儀就是不聽,孩子們急了,哭著勸父親自重。

郭子儀卻笑著對他們講其中的道理:“朝廷給我的爵祿已經很高了,再往前沒有什麼可追求的了,但往後退,也沒有什麼可仗恃的。如果我一直修築高牆,關閉門戶,和朝廷不相往來,那麼萬一有人與我結下怨仇,誣謅我有二心,再加上那些妒賢嫉能之輩在中間加油添醋,造成確有其事的樣子,那麼我全家九族都會粉身碎骨,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現在我坦蕩無邪,四門洞開,即使有人想以讒言詆毀我,也找不到任何借口來加罪於我。”

幾個兒子聽了,深深佩服,一齊拜倒在地。

中國曆史上多的是功高蓋主的大臣,但能夠善始善終的則寥寥無幾,郭子儀卻是其中之一。他曆經唐代七朝,身居軍政要職60年,被唐朝史臣裴洎稱為“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這不能不部分歸之於他的這份厚黑功夫。然而,要是把它僅僅看做一種謹慎,那是對人性、對中國人的人生境界的低估。

人生活在世界上,大部分時間裏和大多數場合中都在演戲,都在扮演種種角色,在古代中國這樣禮法繁瑣的國家裏,每個人更會感覺到這套角色服裝的沉重,它像盔甲,更像桎梏,所以,能夠擺脫這種種束縛,達到心靈的四門洞開,無所隱匿,一切話都可以說於人前,一切事都可以做在當麵,實在是一種人生大智慧。所以,不妨脫光自己的衣服,赤條條見人。

以不變應萬變

在古代兵法之中,危戰是在人們處於潛在危險環境中的作戰方法。人善於在安全時覺察到危險,而采取預防措施,這就是危戰之術。《孫子兵法》中說,想要獲得勝利,也不要忘記敗的可能。也就是說要居安思危,假設萬一失敗的話,要事先製定好應變措施。由此可見,未雨綢繆,絕非杞人憂天,而是為了確實獲勝,所以必須小心謹慎,以防患於未然。

同樣,智者永遠都不會滿足現狀,因為他們的目光總是投在遠處,總能居安思危。

1.居安思危

戰國時,智伯想討伐衛國,就給衛君送去400匹馬和一塊玉璧。衛君很高興,群臣都祝賀,隻有大夫南文子麵有憂色。衛君問他:“大國與我們交好,而你麵有憂色,這是為什麼?”南文子說:“無功而受賞,沒出力而得到禮物,這是不能不明察的。送400匹布和一塊玉璧,是小國間的禮節。而大國這樣做,大王就要有所提防了。”衛君把南文子的話告訴了邊境部隊,部隊加強了防範。後來智伯果然起兵襲擊衛。等到了邊境,見到衛國已有準備,就回去了。智伯說:“衛國有賢人,已預先知道了我的計謀。”

俗語說:“無功不受祿。”智伯無緣無故地送衛國重禮,必定是有所圖謀,南文子料定智伯是故意做出與衛國交好的姿態以掩蓋起兵襲衛的真實目的。

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像智伯這樣的人,很善於用虛情假意打動對手,使對手麻痹大意,而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動。南文子對智伯的行為從一開始就有所警惕,清醒地認識到別人根本不會無故地給你好處。這等違反常理之事不可不查明原因,以防後患。南文子的這一韜略可於今日在各種情況下借鑒。

2.居安買義

居安思危是中國古代聖哲曆來倡導的生活謀略,但真正體會它的意義並不容易。

孟嚐君派他的門客馮諼去薛地替他收債。臨走時馮諼問孟嚐君:“收完債買些什麼回來?”孟嚐君說:“看我家少什麼就買什麼吧?”馮諼到了薛地,召集所有向孟嚐君借債的人,然後將借據收集以後,就假傳孟嚐君的命令,將所借的錢統統賜給了借債的人,然後將借據全部燒掉了。薛地的百姓都呼“孟嚐君萬歲”。馮諼很快返回了齊國,孟嚐君奇怪他怎麼回來得這麼快,問道:“債都收完了嗎?”馮諼說:“收完了。”孟嚐君又問:“買了什麼回來?”馮諼說:“你說看你家所缺少的買,我看你房中藏有大量珍寶,外麵犬馬很多,美女也無數。隻有一件缺乏,那就是義,所以就私自決定為你買了義回來。”孟嚐君不以為然:“買義有什麼用?”馮諼說:“目前你隻有薛這一小小的封地,但卻不愛護薛地的百姓,隻知從那裏取利。因此,我假托你的命令把借債都賜給了百姓,燒掉了借據,百姓們都非常感激你,這是我為你買的‘義’。”孟嚐君此時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心中不大高興。

一年以後,齊王疑忌孟嚐君,就免了他的宰相,讓他到薛地去。結果薛城的百姓扶老攜幼,都來迎接他。這時孟嚐君才明白了馮諼買“義”的深意。

孟嚐君為戰國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尚不能居安思危,幸虧有馮諼從中料理。今日社會變化更為常事,萬不可順境時忘乎所以。

3.遇喜不可忘憂

宋真宗時,陳晉公陳恕做三司使,總攬天下財計。宋真宗命令他將宮廷內外府庫中的錢財、糧食全部統計一下上報給他。陳恕當即答應。但卻未統計上報。拖了很久,真宗屢次催促,陳恕始終沒有上報。真宗命令宰相去質問他。陳恕回答說:“天子還很年輕,如果他知道府庫這樣充實,我怕他會生出奢侈之心。”陳恕報憂不報喜,確有遠見。

總之,人們在辦理事情時,要考慮到失敗的一麵,損失的一麵,兩者兼顧,方能周全。用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好的結果,同時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以及應變措施。這樣就能以不變應萬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照實回答不如巧妙回答

戀人之間的關係即使發展到了很深的地步,仍有很多對方所介意的地方,稍不注意就會影響到兩人之間的感情。戀人相處,常常會碰到許多難以回答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如果照實回答肯定會引起對方不快,甚至會導致雙方關係破裂。但不回答也過不了關,因為這些都是要求你必須回答的問題。所以,怎樣回答這些難以回答的問題便成了許多朋友最頭疼的事。請朋友們不要怕,我們把這類常遇到的難題列舉出來,並告訴你巧妙的回答方法。在你以後遇到這類難題時,就可以輕鬆應付了。

1.“你和別人也是這樣嗎?”

這是一個很令人頭痛的問題,通常是在情侶們一番親熱之後有一方提出的。這時,你隻能說:“啊,不,親愛的,沒有人能和我們的關係作比較。”或許這隻是謊話,但反過來,任何正麵做出比較的回答,都是有害的,不是破壞了你們之間所建立的那種默契,就是損害了你以前情人的形象與精神。

2.“你真的喜歡我的家人嗎?”

這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當你愛上一個人,你自然隻能與他(她)結婚,而非和他(她)的家人結婚。但是,那些結婚多年的人會告訴你,有時你簡直也像與他(她)的家人結了婚。所以,如果男友(女友)問你這個問題,你可以這樣回答說:“啊,他們真有趣。”這不一定是說謊,因為毒蛇也挺有趣的。你這樣答比回答“哼,我恨透他們了”不是更好麼?也許你可以補充:“我覺得你爸爸很不錯,隻是,你能否叫他讓我們自己決定度蜜月的地方好嗎?”

3.“我要減肥嗎?”

如果你要被迫回答這個問題,你就要仔細推敲答案。對方是真的想知道你的建議嗎?多半不是的。她想知道的是不論她多重,你依然關懷她。所以你最好這樣答:“我以為你身材挺棒。啊,我想起了,可惜你不再穿那套藍色裙子!它本來多麼適合你!”就這樣,你雖有點說謊,但其實也暗示了一點真話。

4.“是誰打來的電話?”

要當心這個問題。如果你的男友或丈夫是個易於嫉妒的人,恰巧他又知道你有一個前度男友,那麼,即使你和前度男友的通話毫無機密可言,他也有可能醋意大發。所以,可以笑著跟他說,是一個女友打來的。有些女孩子會特別有意地刺激男友的嫉妒心,即使隻是女友打來的電話,也硬說是前度男友的,還謊說他很愛自己,這樣隻會令你倆的關係惡化,是很不理智的危險行為。

5.“你想念我嗎?”

如果他剛出差後回到家裏,劈頭第一句話便問你這個問題,你怎麼回答呢?尤其因為你其實並非很想念他;他離開你不過才幾天,你難得有幾天自己自由自在地去玩的機會,或跟女友聊天(反正他不欣賞),但你最好還是回答:“啊,我想死你了!”

6.“你以前有過什麼外遇?”

在一對情人的戀愛初期,女的往往喜歡問男的這類問題。她們想知道對方的底蘊。但如果你以往一直頗為花心,或者一直愛好紙醉金迷的生活,即使你現在已經痛改前非,也不宜立即就和盤托出。現在,還是先答道:“啊,實在沒有。我一向是不大外出的。”

7.“你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女子,是不是喜歡上她了?”

兩個人相愛和結婚,並不表示他們不會為俊男或美女所吸引,這樣也絲毫不表示你不再愛對方。但不幸的是,當你發覺對方正在以欣賞的眼光看著俊男或美女,便自然醋意大發。所以,如果他或她問到你時,你最好還是這樣回答:“什麼?我看什麼?不,我什麼也沒看,我隻是在動腦筋,動得眼睛發呆了吧。’

從以上各個難題的應答辦法中可以看出,在實際生活中,特別是在戀人相處碰到難以回答的問題時,巧妙地說謊話,既不碰釘子,又消除了許多難言的尷尬。這些無傷感情的謊言,其效果卻是許多大實話無法可比的,我們可別小看它的作用,在以後遇到這類難題時,不妨試一試。

知止所以不殆

世間萬物能知足就安樂,貪婪必定招禍甚至身亡。試觀人生之禍大多是由於不知足而起的。《紅樓夢》中第一回就講了“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因嫌官職小而鑽營上爬,結果落得觸犯國法,鋃鐺入獄。這就是貪婪帶來的惡果。唐人李群玉在《放魚》中說:“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銛鉤。”世上又有多少貪食貪財之人,還不是在銛鉤上送命?在今天的社會上,那些形形色色的案犯,又有幾個不是由於貪而麵對鐵窗的呢?幾千年的道家鼻祖老子對此看得清清楚楚。他在《道德經》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其意是說,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由此可見,“知足常樂”、“知足常安”。

老子又說:“知止所以不殆。”“知止”,適可而止、適時而止,見好就收。“殆”,危險也。

三國時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統一北方,這與他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分不開。他遇事“知止”,見風使舵,及時避險,在中國曆史上被譽為“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

一次,他揮師進攻被劉備占領的漢中,初戰告捷後,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時大將司馬懿進言道:

“應立即加緊進攻,乘勝追擊,將大軍推進蜀地,消滅劉備。否則,就會延誤時機。”

然而曹操卻說:

“人最苦於不知足,既已得隴後,何須再貪蜀焉?”意思是說:不要冒險攻蜀了,見好就收吧。知難而退,也是一種戰略。

幾年後,劉備氣勢洶洶又攻入漢中,曹操親自率兵應戰。劉備采用“以逸待勞”、“釜底抽薪”戰術,切斷了曹軍的糧草補給線。精於戰略戰術的曹操對此深感不安。他深知勞師遠征、糧草不濟的危害,戰則不利,因而有退兵之意。夜晚,巡夜官前來問當晚的口令,曹正吃雞肋,信口說了聲:“雞肋。”諸將不解其意,唯有主簿楊修知曹操心思,他悄悄吩咐士兵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有人問楊修何以知之,楊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漢中猶如雞肋,居之無益,不若棄之,是以知之。”後來曹操以蠱惑軍心殺了楊修,但還是退兵了,保住了曹軍的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