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深謀遠慮,居安思危,明察憂患之預兆,以求防患於未然。在險象環生的人性叢林中生存,須有非常之頭腦、非常之眼光、非常之手段,否則,大禍臨頭還不自知。
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
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禍患的發生大多是因為事情初期的怠惰和鬆懈。就好像有人患病一樣,開始病情輕微,對身體好像沒多大影響,就自以為體質好能抵禦得了,因而抱著無大礙的心理,結果往往因為延誤了治療而釀成重病甚至喪身,後悔時已經遲了。因此奉勸還是“有病早治,無病防身”。這句話也可以運用到日常工作和事業經營管理上去。怠惰鬆懈、馬虎隨意,或焦躁厭煩、急功近利等等,都可能導致對細微問題的忽視,或是不能覺察,或是有所覺察而認為無所謂,都因一念之疏忽造成了事情的惡化,而後果嚴重時又驚惶失措,以至於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種教訓在日常生活中可說是屢見不鮮而且很深刻的。
現實生活中的小人如沒有過人的才能,就無以為亂國家,如他們的才能肯為國家重用,尚可容於君子。但是,往往他們不知天高地厚,惟恐天下不亂,一旦有機會,就會跳出來,蠱惑人心,興風作浪,是國家的不安定因素。
判斷這樣的人,處理這樣的事,有時必須從細微處著眼,一旦發現有不利因素的苗頭,就應立即采取措施,斷然扼製於未然。
西周時期,薑太公因輔佐武王姬發滅殷有功,被封為齊君。當時齊國有個華士,國人都稱讚他的賢德,但他下決心不侍仕於天子,也不結交諸侯。太公曾三番五次召請他,他也不來。於是太公殺了他。周公旦對此非常震驚,責問為何殺之?太公答:
“華士決心不去侍奉天子,又不去結交諸侯,那我還能用他為臣或與他交友嗎?由此看,他是個無用之民;其次,屢召不到,是忤逆之民的表現。此人若被立為榜樣,我豈不高處不勝寒了嗎?我還能去做誰的君主呢?”
從此往後,齊國便沒有怠惰的臣民了。
無獨有偶,數百年後,孔子也做了件類似的事情:
少正卯是一位學富才高的賢者,與孔子同一時代。他甚至幾次有壓倒孔子,擠走其入門弟子之勢。後來孔子做了魯國的司寇,便殺死了少正卯。於是孔子弟子子貢進見說:
“少正卯乃魯國有名望之人,你殺掉他,豈不是很大的失誤嗎?”
孔子答:
“人有五種大惡,但盜賊不屬其列。一是行為邪僻而頑固不化;二是內心通變而陰狠毒辣;三是窺人隱私而無所不曉;四是言辭虛偽而巧佞辨飾;五是順適逆流而冠冕堂皇。這五條,若有一條對上號,就不見容於當權君子,今少正卯兼而有之,此乃小人中之梟雄,當誅之。”
誠然,少正卯能夠利用時機,煽動孔門弟子背師棄賢,如此之人能與之共事於朝廷嗎?孔子之所以下狠手,不僅因為少正卯能夠一時巧言亂政,並且也是為了提醒後人提高警惕,以防小人以學術“殺人”。
明察憂患的征兆
有時候,事情雖然還沒真正發生,跡象其實已經顯露。如果不能從初期的跡象去掌握即將發生的事實,就會像無知的雀鳥,築巢所在的柴薪已經冒起煙火,還優哉遊哉不知躲避防範,這是非常危險的。而有智慧的人則不然,隻要見到一點跡象,就能判斷出事情未來的發展,從而采取合宜的行動。
一般來說,憂患的來臨必有其征兆;如果不預先設法消除,將後悔莫及。這種防患未然的做法,正是明哲保身的借鑒。
春秋時,秦武王派甘茂攻韓國的宜陽(公元前308年),甘茂擔心會遭人誣陷毀謗,於是對武王說:
“以前,曾參住在費的時候,魯國有個叫曾參的殺了人,人家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他的母親說:‘我的兒子才不會殺人。’繼續自在地織布。不久,另一個人又告訴她說:‘曾參殺人。’他的母親依舊自在地織布。不久,又有第三個人向她說:‘曾參殺人。’他的母親立刻丟下梭,離開織機逃走了。
“以曾參的賢明,和他母親的信任,有三個人接連的疑惑,他的母親都懷疑、害怕了。我去攻韓國小人進讒言則無處容身,請主公明察。”
這就是“深謀遠慮”、“老謀深算”,是重要的上策觀點,是處理當前與將來長遠關係的至高準則。封建時代,很多大臣就是在這個題目上做文章,充分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
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派樊噲以相國名義帶兵去平定謀反的燕王盧綰。發兵之後,有人揭發樊噲在劉邦生病時,與呂後勾結,等劉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殺絕。劉邦很生氣,就派陳平騎馬去傳達命令,讓周勃代樊噲指揮軍隊,並立即在軍中把樊噲斬首。
陳平接受任務後,私下裏同周勃商量說:“樊噲是功臣,又是呂後的妹夫。皇上隻是一時惱怒,想殺掉他。但是皇上已經病重,未來是什麼情況,並不明白。所以還是不把樊噲馬上斬首,隻是把他押回來讓皇上自己下命令殺掉為好。”周勃也同意這樣做。
後來,在押送樊噲回京的路上,陳平聽見劉邦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趕回向呂後報告逮捕樊噲的經過,呂後叫他把樊噲放了。因為他沒有照劉邦的旨意殺死樊噲,所以呂後還是相信他,又讓他做太子的老師。以後呂後家族要為樊噲報複陳平,在呂後那裏也通不過了。
不拿雞蛋碰石頭
領導往往有著很強的尊嚴感。行使權力、發布命令,使事情向著自己所預想的目標發展,會給他帶來這種感覺。而尊嚴是一個人最敏銳、最脆弱的感覺。因為它總是同一個人最本質的某些東西相聯係的,侵犯尊嚴便等於是對人的汙辱和蔑視。這在自認為理所當然地享受人尊重的有權力的領導的眼裏,是絕對不能被容忍,更不能被諒解的。
許多時候,下級的衝撞會使領導下不了台,麵子難堪。如果領導的命令確有不足,采用對抗的方式去對待領導,這無疑會使他感到尊嚴受損,以敵意來對抗敵意。特別是在一些公開場合,領導是十分重視自己的權威的,或許他會表示,可以考慮你的某些提議,但他絕不會允許你對他的權威提出挑戰。
下級衝撞領導,一般都會使用比較過激的言辭,特別是一些很傷感情的過頭話,這些話會像一把把尖刀直衝向領導的內心,這勢必會惹得他怒火中燒,大發雷霆,視你為敵。在這種情形下,你可能是出於某種忠心才說的,但如言辭不當,反而會使領導認為你一直心懷不滿。他會想:“這家夥隱藏得好深,竟騙過了我!原來他一直對我有意見,一直是三心二意,今天終於暴露出來了!”一種算總賬的仇恨就會像火焰一樣地燒起來,以至於失去冷靜的分析。
對抗會使領導失去理智。一旦尊嚴受損,便覺得權威受到挑戰,在麵子感到相當狼狽難堪時,會使他把事態看得十分嚴重,一時也不會考慮什麼是非曲直,隻有一味地宣泄。在此種情形下,領導一般都會十分激動,甚至是頭腦發昏,惱羞成怒。失去冷靜的判斷,你就成了他的第一號敵人,過激行動常常會因此而發生。即使是當時比較克製,事後也會是越想越是氣惱,找機會報複你。
抗上所引發的悲劇,下屬不得不引以為戒。
三國時,諸葛亮初展才華,火燒博望坡,殺得曹軍大敗。曹將夏侯淳對曹操說:“劉備如此猖狂,真是心腹之患,不可不先下手為強,除掉它。”而曹操也認為,劉備、孫權乃自己統一天下之大障礙,所以決定發兵討伐,掃平江南。
而有一大夫,叫孔融,卻是迂腐得很。他以劉備是漢室宗親,孫權虎踞龍盤為名,稱曹操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因此惹得曹操大怒。孔融退出,仰天長歎:“以最不仁義去討伐最仁義者,怎麼能不敗呢!”結果被人聽去,報告了曹操,於是曹操大怒,誅殺了孔融全家。
據說,早就有人對孔融說過:“你這人剛直得有些過分了,這是你自取禍患的根本。”
孔融不謂才不高,但他未領會主人的意圖和決心,出言不遜,特別是以“最不仁”來形容曹操,這怎麼能不使曹操心懷懊惱,必欲殺之而後快呢!
所以,下屬在與上級說話時切勿激動,而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要注意態度、方式方法和時機問題,不要衝撞對方,引起上級的怒火,使他怨恨於你。雞蛋碰石頭的結果,下屬一定要牢記於心。
避免功高蓋主
對於許多聰明人來說,人生的最大害處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業,就難免要居功自傲,而這樣做的下場往往比無所作為的人更慘。所以,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知道居功之害。因此古人很注意,不論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絕對不可以功高蓋主,否則輕的招致他人怒恨,重的甚至惹來殺身之禍。自古以來,如果能與別人共同擁有完善名節,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別人的加害。事實證明,隻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於未然。同樣對那些可能玷汙行為和名譽的事,不應該全部推諉給別人,主動承擔一些過錯,引咎自責,具備這樣涵養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清高的人。
漢代時晁錯自認為其才智超過文帝,更是遠遠在朝廷諸大臣之上,暗示自己是五伯時期的佐命大臣,想讓文帝把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全部委托給自己。這正是功高蓋主的表現。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權重的李德裕,心裏忌憚,很不平衡,以至頭發被汗水浸濕了,這與漢大將軍霍光為漢宣帝護衛車乘,而宣帝嚴憚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麼區別?功勞高了,人主震懾,這樣的功臣當然會有自我矜傲的表現。
而韓信可謂功高蓋世,但因為其聲名顯赫位高蓋主,最終也下場可悲。秦末韓信從項梁、項羽起義,為郎中。其獻策屢不被采用,投奔劉邦,被蕭何薦為大將。楚漢戰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奇兵占領關中。後來,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滎陽、成皋間,他被委為左丞相,領兵破魏、代,平定趙、齊,被封為齊王。後與劉邦會師於垓下,擊滅項羽。漢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陳豨叛戛然而亂時,有人告韓信與其同謀,欲起兵長安,被呂後誘殺於未央宮。
從韓信之死來看,功臣的後路極難自保。聯想到這種功高蓋主的功臣,如果再有什麼居功自傲的表現,恐怕就得不到安寧了,弄不好反而倒招來災禍。
如何使自己避免功高蓋主以求自保呢?有人總結出如下幾條:
1.要守法
從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記·循吏列傳》中,司馬遷所說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規、忠實執行命令、能知時務識大體的臣子。
後世人以為隻有慈有仁惠、和善愉快,以仁義為準則的官吏,才稱得上“循吏”,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應該是遵守法令,嚴格地約束自己,這才是循吏的作為。
2.不參與
不參與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自己所執掌的權力中去加以實現。《論語》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點也不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潔的舉動,似乎可得一時之利,但最終為人們所厭惡,他的功勞再多,苦勞再大也終會抵消。
3.不長久
古人說:“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終。”如果身居高位時一天應比一天更謹慎,如同行走在危險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終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權力越高,懷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不勝任
古人說:“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栗栗危懼,若將殞於深淵。”即身居高位所麵臨的危險驚心動魄得就像以腐朽的韁駕馭著六匹烈馬,萬分危懼,所以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時時謙讓,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終。
5.不重兵
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夠主動交出兵權,那麼對君主的威脅就減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軍,以求自保的意思。
6.多請教
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作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動向你的上司請教,探聽他的意見,這樣在辦事時就有所憑借,既能保全自己,又顯示了自己的謙虛。
脫光自己的衣服
即使僅僅出於安全的考慮,以偽裝的麵目出現也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法,有時倒還是把自己和盤托出,讓別人透徹地了解自己更加有效。西漢三傑之一的陳平,有一次隻身逃亡,船上的艄公看見他身帶寶劍,知道是個軍官,就覬覦他的錢財,陳平怕他由於誤會而害自己性命,就故意脫了衣服光著膀子幫他搖櫓,艄公見他除了一把劍之外,無有分文,也就不多費手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