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虛懷若穀,戒驕戒躁(1 / 3)

謙虛的人將自己的野心藏起來,將自己的欲望隱化去,正如一個富足的人手持大碗身著破衣向人乞討一樣。而這樣的人恰恰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和幫助,輕易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

從前有一隻螞蟻,它的力氣很大,開天辟地以來,像這種螞蟻大力士還不曾有過,它能夠毫不費力地背上兩顆麥粒。若論勇敢,它的勇氣也是空前未有的:它能像老虎鉗似的一口咬住蛆蟲,而且常常單槍匹馬地和一隻蜘蛛作戰。它不久就在蟻塚之內聲名大盛,螞蟻們的談論幾乎都離不了它這位大力士。

弄到後來它的頭腦裏塞滿了頌揚的話,它一心想到城市裏去一顯身手,到城市裏去博得大力士的名聲。有一天它爬上最大的幹草車,坐在趕車人的身旁,像個大王似的進城去了。

然而,滿腔熱望的螞蟻大力士碰了一鼻子的灰!它以為人們會從四麵八方趕來,可是不然!它發覺大家根本不理會它:城裏人個個忙著自己的事情。螞蟻大力士找到一片樹葉,在地上把樹葉拖呀拖的,它機靈地翻筋鬥,敏捷地跳躍,可是沒有人瞧,也沒有人注意。所以,當它盡其所能地耍過了武藝,便怨天尤人地說道:

“如果我覺得城裏人都是糊塗和盲目的,難道是我不可理喻嗎?我表現了種種武藝,怎麼沒有人給以應得的重視呢?如果你上我們這兒來,我想你就會知道,我在全蟻塚是赫赫有名的。”

那天回家時,螞蟻大力士就變得聰明些了。

聰明的蠢才就是這樣沒有自知之明,自以為名滿天下,恍然大悟時方才知道自己的名聲僅僅限於蟻塚的範圍而已。

自豪——一旦它與驕狂、偏見及狹隘同行,一旦它與同情、謙遜及友誼分手,就成了一種消極的品質。這種虛幻的自豪感是褊狹、傲慢和無知——對創造性生活的無知,對樸實、謙恭和果敢的無知。

人能通過積極思維和想象力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妄自尊大意味著人隻是在運用扭曲了的想象,這種充滿謬誤的想象傷害他人,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傷害了自己。

妄自尊大的悲劇在於:它阻止人們達到完美和正直。試問,你能在妄自尊大的同時懷有真正的自尊嗎?不能!你能在妄自尊大的同時擁有對他人的理解嗎?也不能!

真正的自豪感來自於對自己的理解,這是一種由成功和謙恭結合而成的幸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朋友免不了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感情衝動,話說過頭,事做過火;由於方法不當,說錯了話,辦錯了事等等。遇到這種情況,絲毫不要羞羞答答、扭扭捏捏、遮遮掩掩,而是要勇敢地向朋友道歉。衷心的道歉不但可以彌補破裂的關係,而且還可以增進感情。

有些人認為,朋友之間用不著客套,即使有所冒犯也無須道歉。其實錯了。生活中因為一件小事、一句言語、一次口角、一個行為就使老友翻臉、夫妻反目的事不是常有的新聞嗎?因為不肯道歉和認錯,或者找各種借口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隻能加深矛盾,使朋友生氣。道歉,並非恥辱,而是真摯和誠懇的表現;道歉,可以避免一場糾紛的爆發。

真正的道歉不僅僅是承認一個錯誤,它還表明,你意識到自己的言談舉止有損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對補償和重建這種關係有著相當的願望。

這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承認錯誤是令人難堪的。

但是,一旦你迫使自己勇敢地這樣去做,克製自己的驕傲心理,它將會成為一種奇妙的醫治創傷的清潔劑、愈合劑。

作為一個人,我們都需要學會道歉的藝術。讓我們老老實實地回想一下,有多少次由於你嚴厲刺耳的評判和尖刻的話語使你以失去朋友為代價而受到了懲罰。然後,你計算一下,有幾次你曾坦白、誠懇地表明了你的歉意。你是否會感到吃驚呢?因為每當我們犯下一個哪怕是很小的過錯,我們那奧妙的理智都會感覺得到,某種有關倫理道德的心理平衡就會受到幹擾,直到這個過錯得到承認並且表達了歉意為止。

記住,向人表示道歉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成熟和誠實的表現。即使是偉人也能道歉。邱吉爾對杜魯門的第一印象十分不好,後來他告訴杜魯門自己曾一度嚴重地低估了他——這是一句用高明的恭維話表示的一種歉意。

一位當大夫的朋友曾對筆者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位訴說有各種各樣病痛的男人到他那裏去看病,這個人頭疼、失眠、消化紊亂,可是卻找不到任何生理上的原因。最後,這位朋友對他說:“除非你告訴我你的良心上有什麼不安,否則我是無法幫助你的。”

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這個人終於承認,他作為父親指定的遺產執行人,一直對住在國外的弟弟欺瞞了他的遺產繼承權。馬上,這位明智的老大夫便敦促這個人給他弟弟寫了一封信,請求弟弟的寬恕,並隨信附寄了一張支票作為第一步的補償。然後,他一直護送這個人把這封信送到郵局,當這封信在檢信口消失的時候,這個男人流出了熱淚。“謝謝你,”他說,“我相信我的病都治好了。”他的的確確恢複了健康。

誠摯的道歉不僅能夠和解被損壞的關係,而且還可以使這種關係變得更為牢固。

李先生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學裏的老師。有一次,其所在係的領導對他的工作提出了許多非難,原來是同他熟識的一位教授說了一些誹謗他的話。這些話傳到他的耳朵裏,他不得不默默地吞吃了這些苦澀的黃連。

後來的某一天,他接到了一封這位教授寫來的信。當時他已經調離了那所大學。教授在信中說,自己一直錯誤地評價了他,並希望他能接受他的歉意。於是乎,在一瞬間他的所有敵對情緒都冰消雪融。教授使他深受感動,他立刻寫了一封回信,如實地把他的感受告訴了他。從此以後,他們成了好朋友。

不要掩飾你的毛病

請捫心自問,你是不是一個豁達大方的人?你可能認真思索才肯定地回答一個“是”字。不過,無論你是好人、壞人、奸險小人、正人君子、西方人、中國人……你的心中必然有一個沒有人知道的秘密,而且也有一個自己無法說服、也不希望別人去碰觸的弱點,你會與知己良朋暢所欲言,話盡辛酸——除了把那個秘密抖出來。你願意忘掉自我,為朋友而赴湯蹈火,但是誰也休想改變你,尤其是你那個被埋於深處的弱點。你會說:“我什麼事情都可以依你,就是那件事我要獨自處理。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當然知道自己的弊病在那裏,隻是現在仍不是改變它的時候。”

你那根生命中的刺是什麼?那可能是嫉妒、小氣、貪婪、虛榮、奢侈、搬弄是非、不負責任、狂妄自大、自卑自憐、好大喜功等等。由於它的存在,你深深感受到人性的醜惡,無論你如何隱藏這隻可怕的怪獸,希望帶給每一個人良好的印象,但你的努力終會付諸東流,為什麼?理由很明顯,你有沒有看過一個不良於行的人?他越是裝出常人一般的走路姿勢,穿起牛仔褲、高跟鞋,打扮新潮,你越會覺得他身上的殘障十分礙眼,替他感到難堪!想盡辦法掩飾自己的毛病,誰料欲蓋彌彰,得到相反的效果,誠是可憐可哀矣!

收拾心情,麵對現實,雖是說易行難,但世上本來就沒有不流一滴汗水便能收獲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弱點。分別在於有人一生被這個大魔頭折磨,有人則能慢慢脫離它的魔爪,靠自己的理智與它和平共處,讓時間與經曆把它的棱角磨掉,朝著一個完人的目標邁進。

坦誠麵對自己的弱點,拿出足夠的時間與勇氣克服它,不斷自我提醒。同時也接受自己時而軟弱懼怕的事實,對人處事更要謹慎端正,一切的問題將再也無法困擾你。

美國羅倫治醫院負責人史提芬醫生說:“謙虛接受人家的批評,好好反省,努力改進,消除惡習與弱點,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功課。”如果你總是覺得聽到人家指出自己的錯誤是一種恥辱,令你麵紅耳赤,無地自容,終而惱羞成怒,以下則有一些建議,或能助你克服這種心理上的障礙,慢慢懂得從批評中吸取教訓。

(1)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所以你不必介懷人家的批評。你的弱點無損你的價值,無須一概以敵視的態度對待意見與你相左的人。

(2)如果別人對你的工作表現頗有微詞,你知道人家是針對事情發出意見,而不是故意與你作對。

(3)千萬別把“我的工作不被接受”,解釋為“我不被接受”。

(4)聽到人家對你的批評後,暫且不要馬上反唇相譏。你應回去好好想一想,看看對方是否真的是惡意中傷,抑或隻是說出真相。

(5)假若你對於人家的批評半信半疑,不妨多跟幾個朋友傾談,客觀聽取別人的意見,你會對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

(6)如果你覺得人家誤解了你,你不必與對方發生爭執,隻需把你的意見說出來,保持心平氣和,批評便再也不能影響你了。

喜歡聽讚美是每個人的天性。忠言逆耳,當人家對著自己狠狠數落一番時,不管那些批評如何正確,大多數人內心都會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會拂袖而去,連表麵的禮貌功夫也不願做,令提意見的人尷尬萬狀。下一次就算你犯更大的錯,相信也沒有人敢勸告你,這豈不是你最大的損失?

對於逆耳之言,人都不愛聽,聽起來如芒刺在背,令人難以接受,可它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苦口良藥”。逆耳之言有兩種:一種是無端的指責,一種是刺耳的忠告。對於前者,雖有辯白解釋或回擊的必要,但也可從側麵或反麵使自己深思。魯迅就是常常從無端的指責中,堅定自己的方向,修正自己的方法。對於後者,既是忠告,但也不容易聽進去,甚至產生反感,以至常常會把朋友當仇人。唐朝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開初是很難“納諫”的,可魏征的多次逆耳忠告,使這“一代明主”從納而變為憤,幾次想殺他,要不是皇後說情,魏征很難保住性命。後來,李世民聽其忠言,才使魏征幫助太宗製定了有利於唐王朝鞏固發展的政策,才出現所謂“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做錯了就認錯

當你做錯事時就勇敢地認錯,不要因此做些無謂的辯解。“失敗乃兵家常事”,這根本就不足為奇。而且,當你勇於承認時,你往往會得到更多實質性的好處。

我國有一家彩電廠,一次一位用戶來信說:“正看著電視,突然在熒光屏上出現一道白煙,隨即圖像消失了。”工廠經檢查發現問題發生在進口的濾波電容器上。有的同誌算了一筆賬,一年共賣出電視機8萬台,其中有40台出了毛病,返修率不過萬分之五,遠遠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完全可以不予理睬。

然而,廠領導卻認為,對廠裏來說是萬分之五,對用戶來說卻是萬分之一。因此決定把賣出的8萬台電視,全部為用戶換下濾波電容器。但是,這8萬台電視機已銷到28個省、市、自治區,都挨個換下電容器談何容易。有人主張給找上門的修,沒找上門的就算了。廠長不同意,他們組織該廠在全國的126個維修點出麵,在當地報刊電台上登廣告,請買了這批電視機的顧客一律到維修點,免費更換電容器。

最後經過核算,廠裏拿出100萬元作為修這批電視機的費用。表麵上看,他們雖然在經濟上受到一些損失,但卻贏得了對用戶負責、質量第一的好名聲,從而贏得了更高的信譽。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實例。雖然做錯了事情要承認錯誤,但這其中也涉及這樣的問題:認錯的藝術。

有關專家給出這樣的一些意見:

1.時機的選擇

這是個重要因素。如果你認識到了自己的不對,你就應該立刻去道歉。當然,當對方心情愉快、時間悠閑的時候效果是會好一點的。但比如說,你今天犯錯了,隔了幾天才認錯道歉的話,也未免太不應該了。因為,事情過後你再去道歉,人們往往會懷疑你的真誠度。

2.認錯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顏婢膝

認錯本身就是真摯和誠懇的表示,是值得尊敬的事情,大可不必為此一蹶不振。

3.態度要誠懇,要坦率

當你有某件事想要對方諒解時,態度是很重要的。你應該坦率地向他說出這事情的缺點、錯誤,並表示改正,這才能證明你希望獲得諒解的決心。

4.敢於承擔責任

既然是你已經做錯了,就無需掩飾,勇敢地承擔起責任才是獲得諒解的最好辦法。推卸責任或避而不談,隻能適得其反。

除了上麵的幾個方麵外,我認為,我們除了要在口頭上有所表示,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上來彌補。

通常,某家公司在開會前,都會配給出席者一些資料,但有一次卻漏印了部分的資料,而這錯誤是因為負責影印的新進職員忽略所致。雖然這一部分資料對會議的進行並沒有造成什麼大的阻礙,但這位新進職員將會受到上司的指責,這一點是毋庸贅述的了。

但是,這位新進職員卻對上司說:“請你把資料再借我一下。”並且表示要重新影印,把完整的資料送給出席會議者。

這時,上司對該職員的能力重新作了肯定。這是因為不隻是道歉,而且他想辦法要補救的態度,令上司覺得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誠意。當然,他並非有意這麼做,但結果卻給了上司一個好印象,因此可說他做了很好的自我表現。

對於犯錯,當然是可免則免,這就要求在工作時,我們都應該小心對待,不應粗心大意,但對於一些無法改變的錯誤,你還可以這樣對對方道歉:“真是對不起,我知道不論我如何抱歉,也無法求得你的原諒,但是我希望有補救的機會,不論任何事我都願意做。”相信當你這樣表示的話,對方多半都會原諒你的,當然,你必須是真誠的。

不要吝嗇說“對不起”

人生在世,難免會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遇到這種情況時,有些人往往不願道歉,怕丟麵子,怕抬不起頭;但是這樣一來,又時常私下心情不安,甚至有點惶恐。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良心不安,因為若有所失,因為內疚於心。

那麼,何不說一聲“對不起”呢?每個人都會有對不起人的時候。真正的道歉不隻是認錯,它是承認你的言行破壞了彼此的關係;而且你對這關係十分在乎,所以希望重歸於好。

承認自己不對,心理會很難受,臉上掛不住,做起來更不容易。不過你一旦決心麵對現實,不再倔強,便會發現,認錯對消除宿怨、恢複感情確有奇效。

有時,我們遲遲不道歉,是因為怕碰釘子,碰了釘子就要沒麵子了。這種令人難堪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不大。原諒別人可以祛除心理怨恨,而怨恨是損傷心靈的,有誰願意反複蒙受痛苦和忿怨的折磨呢?

我們要學會道歉,認識到這是一門安撫自心、避免創傷的生活藝術。該怎樣進行道歉呢?一般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你覺得道歉的話說不出口,可以用別的方式代替。吵架後,一束鮮花能冰釋前嫌;把一件小禮物放在餐桌旁或枕頭底下,可以表明悔意,以示愛念不渝;大家不交談,觸摸也可傳情達意,千萬不要低估“盡在不言中”之妙。當然,這是就夫妻生活而言。

(2)切記道歉並非恥辱,而是真摯和誠懇的表現。偉人也有道歉的時候。邱吉爾起初對杜魯門的印象很壞,但後來他告訴杜魯門,說以前低估了他,這是以讚譽方式作出的道歉。

(3)除非道歉時真有悔意,否則不會釋然於懷,道歉一定要出於至誠。

(4)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顏婢膝。你想把錯誤糾正,這是值得尊敬的事。

(5)應該道歉的時候,就馬上道歉,越耽擱就越難以啟齒,有時甚至追悔莫及。

(6)假如你認為有人得罪了你,而對方沒有致歉,你就該冷靜應付,不可悶悶不樂,更不要生氣在胸,寫封短箋,或由一位友人傳話,向對方解釋你心裏不痛快的原因,並向他說明你很想排除這一煩惱。你若能減低對方道歉時的難堪,他往往就會表示歉意,說不定他心裏也不好過的。

(7)你如果沒有錯,就不要為了息事寧人而“認錯”。這種沒有骨氣的做法,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同時,要分辨清楚“深感遺憾”與“必須道歉”的區別。比如你是領導,某一下屬不稱職,勢必予以革職。你會覺得遺憾,但不用道歉。

拿得起,放得下

常人都樂意聽好話、聽表揚、聽奉承話、聽恭維的話、聽鼓勵的話、聽抬舉的話。聽到這些話,不論是當麵聽到還是背後聽到,也不論這些話是真的還是假的,也不管說這些話的人是誠心善意的還是虛情假意的或惡意的,都喜歡聽。也不論他是這話的直接發出者還是轉述者,你都喜歡他。總覺得耳順,心中舒服,臉上有光。

與此相反,常人總是討厭聽批評指責的話,討厭聽不滿自己的話,討厭聽指出自己失誤的話。不論這些話是當麵聽到還是背後聽到,也不論這些話是真的還是假的,也不管說這些話的人是誠心善意的還是有意中傷的都討厭,都不願意聽到。他們如果是這些話的直接發出者你會討厭他,恨他,甚至可能恨他一輩子。他如果是這些話的轉述者,你也可能討厭他、恨他,認為他是讚同這些話的。聽到這些話總覺得逆耳,心中不愉快,臉上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