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這正是常人常犯的一種錯誤,一種由心理脆弱或無自知之明,或追求虛榮所導致的一種錯誤。
麵對批評和讚揚,人們近乎本能地拒絕前者而喜歡後者。這除了可能是批評者缺乏批評藝術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評和讚揚的本身會使人產生兩種相反的心理反應。當一個人受到批評時,往往會覺得丟臉、難堪、悲傷、惱火而生氣,而在得到讚揚時,會有振作、興奮、自豪、愜意、快樂的感受。因此,人們一般不會認為挨批評是件舒服的事。
一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和自尊,或擔心缺點和錯誤被人看穿,影響自己的成功和發展,常常就會有意無意地以種種方式來拒絕、逃避批評,很少有人會真正地把批評看做是針對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人格。即使是“忠言”,聽起來也“逆耳”。
從理智上說,沒有多少人不懂得“人無完人”的道理,也沒有多少人不知道對待批評應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平時,我們不難聽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歡迎批評”一類的詞語,甚至自己也不止一次地用過。但實際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評時,受批評者往往就會像遇到電擊一樣立即縮回,采取拒絕、逃避的形式為自己辯護。
這種經曆和體驗,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麵對批評,人們腦子裏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過錯,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為什麼單和我過不去”;“你不拿鏡子照照自己,有什麼權利批評我”;“我哪裏得罪了你,你何必這樣”;“你無情,別怪我無義”等一類的反應。
因此,如果批評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頂撞幾句,也可能耿耿於懷,在工作中消極抵抗;如果批評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發雷霆,也可能會報以諷刺挖苦,或伺機找茬;如果批評者是你的同學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爭吵一番,也可能會責怪對方背叛了你,並把你們之間的情誼打上句號。
然而,不幸的是,拒絕批評並非意味著可以免受批評,而且還會失去許多忠言善意的勸告,以及可能斷送他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友誼。一個人如果老是拒絕批評,那就無異於說自己以“完人”自居。這顯然害多益少。
走出這一陷阱的辦法,單靠籠統地告誡自己下次要虛心接受批評是缺乏約束力的,而應該把問題具體化,並分兩步來解決。
1.要耐心傾聽批評
當別人對自己提出批評時,你既不要急於反駁、辯解,或阻止,或拂袖而去,也不要嬉皮笑臉,滿不在乎,或漫不經心,假裝糊塗。既不要輕易斷言批評者懷有惡意、敵意,居心不良,或故意挑剔,對人不對事而大動肝火,也不要驚惶失措、再三道歉,或無地自容,低聲下氣,把自己看得一錢不值。而應該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勢,認真而耐心地聽完對方的批評,然後用自己的話簡明地概括出他批評的大意,並問他是不是這個意思,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在傾聽批評的過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這樣提醒自己:“我非完人,別逃避,別發火,別害怕,聽完再說。”當然,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不習慣,甚至感到委屈、窩囊。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說來,批評者並不能從批評中獲得什麼好處。相反,可能還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評是誠懇、善意的,則利於你改正缺點或錯誤;相反,如果他出於惡意、敵意、動機不良,那他便暴露了自己,便於你早做準備並尋找對策。怕就怕別人對你早有意見,心懷不滿,表麵上又對你一副笑容,明著讚揚,卻在背後搞鬼,或在關鍵時刻突然對你發難。
2.要學會接受批評
要是你無法容忍別人的批評,慣於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方法拒絕、逃避批評,那麼,將心比心,你就明白自己沒有批評人家的權利。因此,首先要有能夠接受批評的胸懷。其次,要有接受批評的勇氣。
如果別人發現了你的缺點、錯誤,批評得有道理,你不要拒絕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擔憂接受批評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氣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你下次也許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差錯了。
3.要有接受批評的智慧
要是別人批評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對,你可以把它改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來理解;如果別人批評錯了,你也宜先表示謝意,然後再做必要的解釋。
至於對那些為了發泄個人的嫉妒、怨恨,糾纏早已結束的往事,或懷有其他惡意的批評者,你當然既有權提出正告,也有權拒絕接受。
聰明反被聰明誤
大至什麼是人、什麼是宇宙,小如單細胞的變形蟲和原子核等問題,都有人喜歡誇口說:“我最在行了!”
會這麼誇口的人,其實並沒有什麼內涵。
有些事物越研究反而越迷惑,所以,謙虛的學者不會輕易地承認自己在行。如果事事誇口,無異於承認自己的研究不夠成熟。
歐幾裏得在幾何學下了“兩點間的最短距離為一直線”的定義,可是,由平麵的地圖上所標示的飛機和輪船的航線來看,卻是以曲線為最短距離,直線反而是長距離。為什麼呢?因為地球是圓的。
所以,惟有當實測麵是平麵的,歐幾裏得的幾何學定義才能成立;相反的,若物體為球麵時,這個定義就無法成立了。
“柱子是天花板的支柱”的定義也是如此,若以有平麵的天花板的立方體建築物為前提,這個說法就可以成立,因為,天花板和柱子可以區別出來。
相對地,若是拱形的建築物,天花板和柱子的材料及結構都相同,就分不出何處為天花板,何處為柱子了。
“界限”是人類為了方便而確定的,自然本身並無“界限”,就好像候鳥會因季節而飛越國境,在天空中自由飛翔,而草、樹、蟲也都不受界限的束縛。
“定義”也是為了行事上的方便而定的,因此,東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等方位,事實上在地球是根本不存在。
將虛像看為實像,且深信不疑,這就如同一則故事一樣。
當釋尊住在舍衛國的隻園精舍時,有一個愚者站在池塘邊,忽然看到水麵上映著自己的影子,就高聲叫道:
“救命呀!”
附近的人們紛紛趕來,問他發生什麼事。
他回答說:
“我溺死在水裏了!”
大家迷惑地說:
“胡說!你怎麼會溺死在水裏呢?你不是好好地站在這裏嗎?”
他走到池畔,用手指了指水麵說:“我不是已溺在水裏了嗎?”
大家聽了笑著說:
“你真笨!那不是你,是你的影子,你看我們的影子不是也在水裏嗎?”
他仍然一本正經地說:
“你們也溺死在水中了,誰快來救救我們呀!”
他又叫又跳,最後發狂而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過於固執,迷信錯誤的道理,而不知悔改,不但難以看清世界的真實麵,甚至會誤了自己的一生。
我們必須明辨虛實,避免以虛代實而產生錯誤的看法。當愛因斯坦遭遇到問題時,在尚未了解真相以前,他從不輕易地下斷言。
一個賢明的人,絕不會擺出一副“凡事都懂”的姿態,他會在深思之後,再以謙虛的態度做下判斷。
謙應為謙虛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是老子教誨孔子做人的道理。意思就是說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因此,謙虛在中國人看來既是一種策略,又是一種處世態度,更是一種美德。
謙虛作為一種美德,懂得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友善和關照,從而為將來事業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礎。
謙虛作為一種處世態度,也是每個人走好人生之旅的必備態度。隻有謙虛,才會不斷地要求上進,才會妥善地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才會使別人器重你,才能達到你所要的目的。謙虛也是一種廉價的人情投資,可以反而得到你平常所需要而得不到的回報。漢代的學士張良就是因為具備了謙虛的美德,善於用謙字鋪路,所以得到了《太公兵法》,為日後發達鋪平了道路。
在中國人看來,謙虛的魅力是無窮的,在人際關係上作用巨大。在人際關係上,謙恭具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謙應為謙虛,為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謀略。古人稱:“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於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在做學問時,隻要以謙字鋪路,你就會在人際關係上做到遊刃有餘,將來才會對自己、對社會盡到責任,也一定會有所作為、有所成功。
有些人的謙虛多少有些虛偽成分,因為他是一種謀求同情和請求幫助的方法。謙虛的人將自己的野心藏起來,將自己的欲望隱化去,正如一個富足的人手持大碗身著破衣向人乞討一樣。謙虛的人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一方麵,欲求利益而又不能公開爭權,另一方麵還要爭取一個不計名利的好名聲,這兩種對立的人生需求構成了人格中的兩個方麵,而正是由於兩重性格的存在,有些人的謙虛品質便有了無限的外延,以至虛偽。假設你的公司招聘一名女秘書,你問應考人“是否有豐富的社會閱曆”,她說:“我經驗不足,還要鍛煉提高。”那麼你就弄不清她究竟是真的閱曆不足還是一種謙虛的姿態,但無論是哪一種你都會覺得很受用,因為她給你了一種弱者的態度,她讓你覺得你有責任幫助她。
謙虛是為了體現一種廣泛的品德,同時又能使自己獲得一種容易受到同情的人際地位。長期的道德壓迫和人身管製使中國人養成了憎恨強者、同情弱者的思維定勢,這也是一種逆反心理。假設有兩個人發生衝突,圍觀者支持哪一方呢?要這樣決定:看兩者身份而同情低賤的;看兩人的年齡而同情年老(或年幼)的;看兩人的性別而同情女的;看兩人的態度而同情膽小的;若有一方哭起來,那必定得到廣泛同情而無疑。
中國有句古語“槍打出頭鳥”,中國的古訓也說“謙受益,滿招損”,這裏“打出頭鳥”和“損”人者都是那些有能力扶植和打擊別人的人。在中國社會中你如果不謙虛就會遭到別人的嫉妒,群起而攻者有之,暗地中損人者有之,所以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山突起則丘陵妒”。鋒芒露盡,就要“先竭”,被“先伐”。尤其是中國社會,更是如此。有多少人因才華出眾或遭貶,或丟命。漢代楊修就是因“滿”而招損,因“秀”而招“摧”的典型。
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園,造成後,曹操去看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隻揮筆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眾人不解,隻有楊修說:“門裏添個‘活’,這就是‘闊’了,丞相嫌這園門太闊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工匠趕緊翻修,曹操心裏非常高興。但是當他得知是楊修把他的意思“翻譯”出來的時候,嘴上不說,心裏卻已經開始妒忌楊修了。
又有一次,塞北送給曹操一盒酥餅,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字便放在一邊。楊修看見後,竟招呼眾人把這一盒酥餅分吃了,曹操知道後便問為何這樣?楊修回答說,你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抗你的命令。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楊修了。後來,劉備攻打漢中,曹操親率四十萬大軍迎戰,於漢水對峙日久,曹軍進退兩難。一日,廚師端來雞湯,曹操正若有所思,見碗底雞肋,心有所感。這時夏侯惇入帳請教夜間號令,曹操順口說:“雞肋!”於是,“雞肋!雞肋!”的軍令便在軍中傳開了。楊修聽到這個號令後便命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夏侯惇聞訊一驚,忙把楊修請到自己帳中詢問。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不舍。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仔細一想,覺得很有道理,也命令軍士打點行裝。曹操聞訊,不由暗歎楊修的心計,殺楊之心更甚,於是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斬了。你看,無論你天分多高,不講究謙虛的策略,總會遭到妒殺的下場,而像諸葛亮那樣德高才敏卻能夠自謙,這才是施展宏圖所應具備的素質。泰山不讓土壤
“滿招損,謙受益”,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其意是說,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這也是忠告世人要經常保持虛懷若穀的心態。古代帝王為警省自己,在身邊的座位左側放著一個欹器,欹器是古代用來汲水的陶罐,因提繩位於罐體中部,所以一旦裝滿了水就會翻倒,當水滿一半時能端正直立,當水空了就傾斜。把這種器具用來警省自己的言行心態,的確是一個聰明的辦法。要知道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充滿了妄想和雜念,便會失去真心,代之而起的是驕狂傲慢之心,處於這種心態之下,自然會像欹器一樣翻倒。就事理而言也確實如此,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於是千方百計設法陷害,那麼這個人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豈有不敗之理?
俗話說,“泰山不讓土壤”,此話是說:泰山如此之高大,也不拒絕接受一抔土壤故愈成其高大。
自然界這樣,人類也是如此,隻有不知滿足,虛懷若穀,大度能容,才可以成為偉大的人物。
戰國末年,韓國陰謀用派水工幫助秦國修理灌溉用水渠為名,企圖削弱秦國的勢力。事發後,秦皇室震驚,乃至上下草木皆兵,請秦王驅逐在秦朝廷的一切外援客卿。
當時,楚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之前,李斯冒死給秦王上了一表,此表乃曆史上有名的《諫逐客書》,表說:
“今日秦國能如此強大繁榮,都是秦曆代君主起用賢能之士的結果。秦能容士,故天下賢士紛紛慕名而來。自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任用降臣百裏奚以來,外援賢能之士來秦國者,絡繹不絕。
“所以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洋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服其德。對國家來說,最為重要的是尋求賢能的人才。隻要是人才,就該暢其所用。而不能因為臣子是異國人,而就懷疑他、驅逐他。眼下這種逐卿的做法,對秦國有百害而無一利呀!人才盡去,永無賢人複來,又怎麼能期望國家長治久安呢?”
看了《諫逐客書》後,秦王恍然大悟,為了秦國前途,萬不可自減其勢。於是,立刻廢除了逐客令。
秦王聽信李斯的忠言,采取了明智的方法,各方人才紛紛湧進秦國,為後來秦國統一全國打下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對此“容人之法”,許多名家所見略同。
《韓非子》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流,故能成其富。”
《管子》中載:“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
可見,一個有誌成大事的人,要想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就必須吸引各方麵的人才;虛懷若穀,有包容一切人、事、物的雅量,才能不斷發展壯大自己,實現其遠大抱負。
自有山比此山高
我最初接觸的武俠小說是《射雕英雄傳》,看著看著就入迷了。當時,正趕上熒屏上熱播這部電視劇,已經記不得是第幾次播了,但還是那麼熱。特別是那首用粵語演唱的“自有山比此山更高”,再配上那一招一式的動作畫麵,蕩氣回腸。
這讓我想起一位老人說過的一句話,“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按照這個邏輯,在我們的周圍,時刻都可能隱藏著“高人”,隻是我們渾然沒有察覺。武俠小說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是武俠以外的經典版本也經常提及。《世說新語》中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其中有幾則好像就間接或直接地表達出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觀點。這個觀點也非常重要,我們生活的藍色地球這麼大,誰能說自己的行當比別人更有魅力呢?舉一個現代版的故事來說,有一天早晨,我看到一個趕車的農民,那是一個驢車,農民手裏拿著的不是鞭子,而是一個枯樹枝。樹枝上還都是叉,但是,農民用得嫻熟,毛驢也在前麵快活地奔走著。
那種感受是很微妙的。其實,我們每天所接觸的事物都是這樣,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可以讓我們時刻歎服,隻是你過於繁忙,沒有意識到。如今,人才正逐漸被最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中遇到對手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普通到了同吃飯和睡覺一樣的程度。在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應該苦練內功,而且,要時刻保持謹慎的態度。因為周圍什麼人哪天高興可能就隨便問你一個問題,然後你就知道尷尬是個什麼滋味了。人跟宇宙比起來,確實微不足道。
所以說,謙虛永遠都是做人的美德。這種美德本身就是一層保護色。越是在某個領域有巨大成就的人越謙虛,這一方麵源於他們在鑽研過程中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從而認識到自己的卑微,另一方麵有助於輿論的營造和人際關係的和諧。何樂而不為呢?錢鍾書先生多次拒絕《東方之子》的采訪,對外國記者也說自己隻是一隻會下蛋的母雞,遠遠沒有蛋重要。楊絳先生也是如此,覺得自己是平地的人,對於那些感覺自己是“山”的人來說,簡直是高不可測,那種感覺如同仰視珠穆朗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