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虛懷若穀,戒驕戒躁(3 / 3)

似乎可以這樣推論,勝利永遠屬於那些謙虛向上的人,他們成績的取得往往可以帶來雙倍的價值,從而得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其實,人生智慧原本就不是什麼“老狐狸格言”,而是一種超然的境界。貓步和虎步簡直如出一轍,但它們是一樣嗎?因此,在某些複雜險惡的生存環境中,應該謙虛;在和風細雨的生存環境中,也應該謙虛。空閑的時候別生氣,也別挖空心思地算計誰,看看藍天白雲,想想天外的世界和山外的世界,至少還能悅己怡情。

多聽意見少犯錯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事人由於身在其中,往往不能將問題看清,這就需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

戰國初期,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兒子齊威王剛剛繼承父位時,和楚莊王最初執政時有點相似。他不大把國家大事擱在心上。

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可是齊威王一連九年,不飛不鳴。在這九年當中,韓國、趙國、魏國時常來侵犯齊國,可齊威王也不著急,打了敗仗,他也好像不在乎,還不準大臣們對他進諫勸說。

一天,有位琴師求見齊威王。他自我介紹說他是齊國人,叫鄒忌,聽說齊威王愛聽音樂,將來拜見。齊威王聽說琴師求見,就同意讓他進宮。鄒忌拜見國君後,把琴放好,調準了琴弦,像是要彈琴的樣子,可是把這兩個手擱在琴弦上就不動了。

齊威王問道:“你調了弦,怎麼不彈呐?”

鄒忌說:“我不光會彈琴,還懂得彈琴的一套大道理。”

齊威王不大清楚彈琴中的道理,就讓他給講講。

於是,鄒忌把彈琴的道理講得天花亂墜,玄而又玄。齊威王聽得似懂非懂,終於不耐煩了,對鄒忌說:“你已經說了半天,為什麼還不給我彈琴呐?”

鄒忌反問道:“君主你瞧我老拿著琴不彈,有點不樂意了吧?怪不得齊國人瞧著你老拿著齊國這張大琴,九年都不動一個指頭,也有點不樂意呢!”

齊威王立即起身說:“原來先生是拿琴來勸我的,我明白了。”

他命令人把琴拿下去,就和鄒忌談起國家大事來。鄒忌勸他搜羅人才,重用有能耐的人,增加生產,節省財物,訓練兵馬,建立霸主的功業。齊威王聽得非常高興,就拜鄒忌為宰相,幫助他整頓朝廷的事務和全國各地的官員。

鄒忌做了宰相後,幫助齊威王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全國百姓都稱齊威王是個英明的君主。齊威王因此非常得意,鄒忌見此有些擔心,怕齊威王驕傲起來,就想找個機會提醒提醒他。

那一天,鄒忌早上起來,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對著鏡子瞧瞧,覺得自己很漂亮,心裏很得意。他問自己的妻子說:“我跟北城的徐公比起來,哪個漂亮?”他說的那位徐公,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妻子聽他這樣問,就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你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哪!”

鄒忌不大相信妻子的話,就問剛走進房間的小妾:“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到底哪個漂亮?”小妾說:“還是你漂亮,徐公比不上你!”

過了一會兒,有一位客人來到鄒忌家,兩個人坐著談了一會兒。這位客人是來向鄒忌借錢的,鄒忌對他問了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和鄒忌妻子、小妾的回答是一樣的,說鄒忌比城北徐公漂亮。

湊巧的是,第二天,城北徐公到鄒忌家拜訪他。鄒忌一見徐公,不覺一愣,天下竟有這麼漂亮的美男子!他覺得自己長得比不上徐公。他偷偷地照了照鏡子,再對比一下徐公,越照越對比,越覺得自己遠不如徐公漂亮。這天晚上,鄒忌躺在床上琢磨著,終於悟出其中的道理,而且想到恰恰可以用這個道理去勸說齊威王。

第二天清晨,鄒忌來到皇宮,把這兩天關於自己和徐公的事情講給齊威王聽,自己是怎樣問的,妻子、小妾、客人是如何回答的,都詳細說了一遍。

齊威王聽了,笑笑問:“你說你比不上徐公漂亮,可你的妻子、小妾、客人,為什麼都說你比徐公美呢?”鄒忌說:“我的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她偏向我;我的小妾說我漂亮,是因為她地位低,怕我;我的朋友說徐公不如我,是因為他有求於我,故意恭維我。”

齊威王說:“你講得對,聽了別人的話,是得好好考慮一下,不然的話,就容易受蒙蔽。”

鄒忌緊接著說:“是呀!我想齊國有方圓1000多裏的土地,120座城池。王宮裏的美女,侍候君王您的群臣,沒有一個不害怕君王您;全國各地的人,沒有一個不想得到君王您的照顧而有求於您的。從這些情況看來,您是很容易受到蒙蔽的,所以您一定要提高警惕。”

鄒忌的這一番話,使齊威王覺得很有道理。他立刻下了一道命令:“不論朝廷大臣、地方官吏和老百姓,能當麵指出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能以書麵方式指出我的過錯的,得中等獎賞;就是能在背後議論我的過錯的,也能得下等獎賞。”

結果提建議的人門庭若市,齊國也逐漸強大起來。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一個人要是沒有知識或學識淺薄,表明他心靈的空虛。現代娛樂生活豐富多彩,有酒吧、茶座、舞廳、遊樂園等等。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餘,去娛樂場所放鬆放鬆,鬆弛一下緊張的神經,這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精神上娛樂的同時,千萬別忘了心靈上也需要時時吸收食糧,也就是說要用知識來充實自己的心靈,也要到知識的海洋中去瀏覽瀏覽,你會發現“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你會發現知識的海洋中竟然也樂趣無窮!

求知,最令人憶起的是孔老夫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它是講:哪怕是偉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點和不足;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長處。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就是一種學習,同時也拜人為師。

20世紀60年代,一位剛從大學畢業分到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從事語言聲學工作的陳明遠,他就郭沫若發表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上的白話詩寫信給郭老,措詞極其尖銳地批評說:“讀完那些連篇累牘的分行散文,人們能記住的隻有三個字,就是你這位詩人的大名。編輯同誌大概對你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載;但廣大讀者卻對你的詩名寄托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導致嘲笑挖苦……”

郭老給陳明遠複信說:“我實在喜歡你,愛你……我告訴你,你的信一點不使我‘煩擾’,而且是非常高興。”並對他敢於說真話甚為讚賞。

郭老約見陳明遠,笑著問他:“如果你當詩歌編輯,我的詩稿落到你的手裏,你如何處理?”

陳明遠仔細想了一下說:“對你的來稿,我準備分三類處理。一類對像《駱駝》、《罪惡的金字塔》那樣的好詩,和少數合格的詩,予以發表。二類對有可取之處但需斟酌的,提出意見退你修改,改好再定。三類對詩味索然的當做散文、雜文看待,否則,幹脆扔掉。這樣才能對得起廣大詩歌愛好者,真正愛護你的詩句。”郭沫若這位大學問家聽後哈哈大笑,連聲說:“好!遇到你這樣的編輯就好辦多了!真是求之不得哩!”

俗話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誰也不可能是“萬事通”,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所學的知識一輩子夠用,那就需要我們牢記“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告誡,努力做到謙虛謹慎,不恥下問,克服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的毛病,要有甘當小學生的精神。

聽得老人言,前程在眼前

每一個長者,都是一座人生的富礦。青春貧乏的東西,他們卻十分富有,如經驗、閱曆、知識等。除了這些感悟性、教育性的東西,諸如那些更實在的東西,如權力、金錢、影響、人際關係等,他們一樣富有。社會,無論民主社會,還是專製社會,就權力而言,一般都是老年權力。權力階層被老年人占據。社會生活和競爭的複雜,必然以在見識、能力、社會關係、長期經營等方麵見長的年長者優勝。這都使權力掌握在年長者手中,他們幾乎控製了生活的所有領域。

和長者交朋友,向長者求教,便能夠向他們學習這些人生知識,獲得他們的提攜,以及得到其他社會生活方麵的好處。這不是誰都能想到和做到的事情,尤其是你的青年夥伴。如果誰想到和做到了這樣,他們就會大獲其益。楚漢之爭時的張良,就是得到了黃石公的真傳,才能夠腹藏兵機,運籌帷幄,製勝天下的。很難想象,劉邦沒有他,能夠建立起西漢王朝。很多武林高手,也是師承有宗,才出手不凡的。此所謂名師出高徒。

在人生中,人受到閱曆、經驗、知識、時事的限製,很容易囿於某種情結而做出蠢事、錯事來。例如,為一點戀情自殺,為一點錢財毀名,為一點義氣喪身,等等,年輕人尤甚。這時如果能得到長者的幫助,那就太好了。他們能以過來人的身份,現身說法,以他們達觀人生的境界來化解你的偏執。人生有很多關鍵的地方,你身在廬山之中,不識廬山真麵目,難以參透其中奧妙,長者點撥你一下,你便會茅塞頓開,闖過那些激流險灘。

高新技術已經能夠複製細胞,“克隆羊”,如果能夠複製經驗,複製智慧,那該多好呀!把一個聰明而有見識的人的大腦和胸懷COPY進你的腦中和心中,你將多麼省事和受用啊!這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不太容易做到。但殊不知,向長者學習,就接近了這種“智慧複製”。

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短處。知識、經驗、閱曆,在一定的時候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在另一些時候,卻有可能是一大堆包袱。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知識、情趣、價值觀的變化,老年人也會受到他們知識、經驗、習慣的限製,在知識更新如此快捷的時代,老黃曆會顯得過時而無用。再者,老年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人生已進入暮年,他們的價值觀和情感狀態已發生了老年性變化,人生變得平淡、保守和無所作為。這種無為與好靜的老年特征,與年輕人爭強好勝、積極向上、拚打天下的青年雄心,相距甚遠,完全有一種斷代的鴻溝。因此,年輕人在向年長者學習經驗、教訓、知識等時,也應有所鑒別,不能盲目。在向老人學習智謀,熟通人情世故時,也不要失去年輕人積極進取、雄心天下的人生階段性特征。因為一個年輕人一旦失去競爭和優勝的雄心,他就成了一個廢人。老年人也曾經滄海。向老年人學習,是為了在年輕的雄心上,增加更多成熟的銳智,而不是超年齡地進入無為和寧靜。這是違反人生和社會法則的。

向老年人學習,隻要心誠,長者一般都能誨人不倦。在長者的眼裏,你總是小孩,在你的身上,他能隱約看出他年輕時的影子,出於同類相憐,他會很認真地為你出謀劃策,講解經驗。但長者和後生畢竟有著太大的年齡差異,忘年之交也不可能真正不存在年齡距離。因此,和長者交朋友,要注意到這些因年齡而引起的不同需要,尊重他們的老年人格、閱曆和時下的需求。老年人一般克製感情,不易投入,也不會隨便破費錢財,這些都需要你體貼他,不介意他。再則,老年人已體力衰竭,你要幫他做些體力活,老年人容易感懷,你要善於體貼他的感情,老年人有著很重的人生暮年的孤獨,你要留心安慰他。總之,嘴乖,務實,本質好,容易得到老年人的喜愛。我國古代,新朝皇帝王莽,年輕時就是因為能博得長者的歡心,而逐步坐正權力位置的。

聽人勸,吃飽飯

每個人都可能辦錯事,說錯話,但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有許多人因害怕丟麵子,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麵對別人的忠告,仍舊護短遮醜,羞羞答答,吞吞吐吐,結果越陷越深。

一個人不論職位高低,有短敢揭短,人們就不覺得你有短;有醜敢亮醜,人們就不覺得你有醜。敢於揭短亮醜,是誠實可靠的表現,不但不會失去麵子、失去威信和信任,反而會提高威信,增加影響。

人在一生中沒有犯過錯誤,沒有過錯誤的觀點或立場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個人一輩子從來沒有正確過一樣,這都是絕對不可能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從錯誤到正確再到錯誤,然後再正確,重複不斷,回旋往複。隻有這樣,人才能不斷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得到發展,從而逐步完善,成為一個比較完美的人。

人犯錯誤並不可怕,這次錯了,吸取教訓,可以防止下次再犯錯。“吃一塹長一智”,這句俗語講得很好。但是,如果一個人犯了錯誤或有著某種錯誤觀點而執迷不悟,強硬堅持,頑固地不接受他人的意見或勸說,而是我行我素,這種做法講得文雅一點是剛愎自用,講得通俗一些就是頑固不化,喜歡鑽“牛角尖兒”。

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接觸的新事物也非常多。然而這麼多的事情不可能哪一件都做得非常好,或者說不可能什麼事情、什麼知識都懂,由於不懂就難免會犯錯誤。這時,就需要有人來指點我們或者說給我們提供好的建議。特別是我們知心朋友的建議更值得參考。

在我國古代,不管是哪朝哪代,凡是賢明的君主身邊必定會有幾個或幾十個忠誠的大臣或謀士,專門為君王提供建議。成就霸業的君王在建國初期,沒有剛愎自用的,否則他也不會霸業有成。不光是君主,就是一個但凡有所作為的人,都非常善於接受他人的意見。

我國古代曾把比誰門下的食客多來作為一個衡量賢德高下的標尺,這絕非是攀比富貴,而是一個集賢納策的好方法。戰國時期的四大君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嚐君,都曾為自己的君王提供出高妙的建議,為君王的治國安邦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以說,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在身邊出謀劃策,不要說是三國鼎立,就連是否能立得住腳、扯一麵旗都很難說。

當然,在曆史上也出現由於固執、剛愎自用而失敗之人。三國時期蜀國的馬謖,由於一味頑固“自信”,不接受諸葛亮的建議,而導致了“失街亭”。馬謖的失敗,給蜀國帶來了致命的打擊,雖然事後馬謖自己也追悔莫及,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這又有什麼用呢?世上賣什麼藥的都有,就是沒有賣後悔藥的。亡羊補牢的做法意義是不大的。

中國曆史經曆了那麼多朝代,而曆朝曆代的滅亡都與君主統治的腐朽有著直接的關係。其中,君主的武斷、專製、剛愎自用,不聽忠言是導致腐朽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國勢曾是那麼強大,疆土是那麼遼闊。但是由於秦二世的武斷、暴虐的統治,導致了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秦開始衰落,最終被漢所代替。如果秦二世不那麼殘暴,多接受些忠告,是否能使秦的壽命更長一些呢?

所以說,剛愎自用者的頑固、不肯接受他人意見是一個致命的弱點。不肯接受他人意見,對於朋友的規勸或忠告置若罔聞,不僅會使自己頭破血流,還會嚴重傷害朋友之心。

因為隻有真正的朋友才會指出你的錯誤,提出中肯的建議。提供建議本身就意味著坦誠和信任。如若把良藥當做爛草,把忠言當做耳邊風,怎能不使朋友傷心呢?

傷心和失望會使你的朋友離你而去的。沒有武二郎的本事,卻還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因為明知自己打不過“老虎”,卻還要去拿生命做賭注,不是愚蠢是什麼呢?

沒有人會同情一個由於固執己見而失敗的人,相反,除了朋友在傷心之餘的痛惜外,還會招來對手的痛快、嘲笑和幸災樂禍。所以,這種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是萬萬做不得的。

因此,要善於接受別人的意見,特別是朋友的忠告更應該虛心聽取。“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奉承的語言我們可以不去理會,但誠懇的忠告卻一定要用心去聽,特別是在自己有了錯誤的時候。頭撞南牆的滋味並不好受,幹嗎非得要等到頭破血流才罷休呢?

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偉人,不管是個小職員還是個領導者,都應該養成善於接受他人意見的習慣。但是,這種善於接受意見絕不是無主見的接受,把別人的話當做救命的稻草。就人來說,我們要慎聽幼稚輕率者的獻策;就事來講,要慎聽那種過激的言論。對於別人的意見,要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之後才能接受。

還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聽偏信。偏聽偏信往往會使你由這個錯誤走向那個錯誤。“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有比較、有選擇。

固執己見者由於過於“迷信”自己,一味地執迷不悟,有時就難免言行過激,有極端化傾向。他們頑固的“自信”,對其他人的話充耳不聞,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視,得不到他人的承認。於是,在頑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義無反顧地沿著錯誤道路走下去,過激言行不但沒有扭轉錯誤方向,反而加快了失敗的到來。

老百姓有句俗話:“聽人勸,吃飽飯。”剛愎自用、鑽“牛角尖兒”,隻會使前麵的路越來越窄,越來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敗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