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多結良朋,少樹勁敵(1 / 3)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少一個朋友添一堵牆。”處世之法當多交朋友少樹敵。人生瞬息萬變,別人伸出一隻援手或伸腳使個絆子,都可能改變你的一生。還是與人為善的好。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現代社會,形勢瞬息萬變,下一分鍾你將會遇到什麼事情真是難說。這些疑竇不僅是在詭譎多變的政治領域才會發生,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上都會有同樣的境遇。

當生病、挫折、失戀、失業等不幸的情況來臨時,倘若在你的身邊有著能向你伸出援手、對你給予溫暖鼓勵的夥伴,此時,你的心裏該是如何的踏實!有沒有知心的夥伴,其間差異是多麼的大啊!

個人為突破現狀,有所成就,往往有必要去閱曆人生,做一番人間的行腳之旅。從中尋找機會,結交那些擁有自己所欠缺優點的夥伴。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究其實質,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一個人長大成人之後,脫離了父母,一旦有了什麼難處,身邊除了老婆孩子,不靠朋友又靠誰呢?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朋友多,路子就廣,求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有人問:“你有沒有朋友?”一定有很多人答不上來,即使能夠回答得出來,大致也都是學生時代的同學或辦公室合得來的同事,所想得出來的不過幾個人而已。

這些關係雖然也可直接結為朋友,但是嚴格地講起來,朋友的關係範圍應更廣,基礎更深才行。

有時,我們在閱讀名人傳記時,會發現這些成功的人士似乎都有深厚的“背景”,查一查這些政治界、金融界的名人家譜,他們的祖宗三代地位顯赫,無論祖父、祖母、父親、母親都出於名門,似乎國有的命運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人家有如此雄厚的人際關係資本,簡直讓平頭百姓羨慕不已。

由此觀之,仿佛糾朋結眾是和我們普通人絕緣的,其實不然,我們知道,交友是每個人所必需的,並不是政治家或金融家的專利,而且如果渴望廣結人緣,在我們周圍,就有不少人選,待你去發現。

比如你的長輩、兄弟在哪一家的公司做事,而工作內容和你毫不相關,同時他們也交有一些朋友,就這樣,長輩和兄弟也可以作為你廣結人緣的橋梁,也就是說,如果以長輩和兄弟為媒介,還能夠找到更多的朋友。

再看看你父親的那一邊吧!假如父親的兄弟還健在的話,以年齡來看也許已經達到相當的地位了;同樣的,你母親這邊也應檢查一下,同輩的堂表兄弟們,也可以作為你交友的來源。此外,連你的姻親,都是廣結人緣的對象……就這樣靠你血緣的關係,也可以使你的交友網絡逐漸地擴大起來。

其次把目標轉移到你的家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親不親,故鄉人”,由於同鄉的關係,能夠順利地結成朋友。

再來談談同學!人們一談到同學,就會勾引起青梅竹馬的甜美回憶。

你們也許是曾在一個球隊一起賽球的隊友;也許是一起參加某個社團的朋友;還有可能畢業後在同一個單位工作過,這些人都是你結交的有利對象。

除了辦公室的同事,在公司內和你有過接觸的人,也是你可以考慮結交的對象,但是問題在當你離開這個單位以後,交往是否能繼續進行。

隻要你有心廣結緣,機會多的是;像共同興趣的集會或是社團,還有各種活動中心,都是你交友的場所。就連咖啡館裏也能交朋友。

那麼,如何去尋找朋友呢?首先不妨參照前麵曾提及的方法——從身邊現有的人際關係中去發現你所想要結交的對象。

固然,從其他渠道去尋找也是可行之道,不過畢竟在尚未了解對方之前,即使你認定對方是個有用之才,值得與之深交,但對方未必有此同感。因此,想要獲得真正的夥伴,必須首先消除彼此心理上的障礙,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地展開友誼。

無“度”不丈夫

人們常將一句古諺寫成“無毒不丈夫”,其實原話是“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才是它的本來麵目。這裏的“量”和“度”都是指人的心胸、氣量、氣度,心胸寬闊,朋友相處才能長遠。

交友,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做事盡量減少差錯;寬以待人,便是對人要寬厚忍讓、和氣大度。

蘇東坡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叫章惇,後來做上了宰相,執掌大權。他把持政局時,把蘇東坡發配嶺南,後又將他貶至海南。後來,蘇東坡遇赦北歸,章惇垮台被放逐到嶺南的雷州半島。東坡聽到這個消息,給章惇寫了封信,說: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驚歎,這麼大年紀還得浪跡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一帶雖偏遠,但無瘴氣。他還安慰章惇的老母親,並對他兒子說過去的就別提了,多想想將來雲雲。可想而知,蘇東坡如此大度,章惇自是羞愧不已,一家人都對東坡心存感激。

蘇東坡的胸懷就是比一般的人寬廣,對一個幾乎將自己置於死地的人,他在落難時,還能盡朋友之責。

一個人不僅要自己的胸懷寬廣,度量恢宏,更要注意朋友的自尊。一個人如果損失了金錢,還可以再賺回來,一旦自尊心受到傷害,就不是那麼容易彌補的,甚至可能為自己樹起一個敵人。

朋友的自尊傷害不得。現在的人,越來越強調個性,好勝心極強,常常把事做“絕”,表明自己的正確或勝利才罷手,如此就會傷及感情。在一些小事小節上,你大可讓朋友“贏”上一把,高興高興。

要想重視友人的自尊心,必須先抑製自己的好勝心。不過,越是神吹海侃,旁若無人地使自己出盡風頭,一味地過把癮,不僅得不到友情,隻能傷了友人的自尊心。

一位先生在閑暇時找朋友聯絡聯絡感情,兩人對弈。一上手,他就對朋友猛攻猛殺,搞得朋友顧前不顧後,十分緊張。而且,他自以為棋術高超,故意露了一個破綻,朋友發現,立即進攻,不想他使出殺招,還得意地說“你死定了”。把朋友弄得灰頭灰臉,老大不高興。此後,他再去找朋友,人家就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再不肯與他下棋。

本來是一場輕鬆、愉快的友誼賽,卻搞得緊張不堪,贏了棋,輸了朋友。可見寬心待人就必須抑製自己的好勝心。

萬事讓人先,自己當配角

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聽人說諸葛亮“每常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名士司馬徽則讚之為:“可比興周800年之薑子牙,旺漢400年之張子房。”這樣,劉備心中有了底。一顧茅廬,諸葛亮避而不見,張飛耍脾氣:“量一村夫何必兄長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當劉備二顧茅廬,諸葛亮又避而不見,連一直極為持重老成的關羽也耐不住了。可劉備留下一書,以表誠意。三顧茅廬,諸葛亮故意仰臥草堂遲遲不起,讓劉備等三人拱立階下幾個時辰,最後才欣然出山,“定三分隆中決策”,開創“兩朝開濟老臣心”的偉業。

劉備的“誠心”終於感動了諸葛亮,真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都需要被尊重,特別是一些已經有了較高社會地位、有所建樹的能人學者,往往自然或不自然地表現出一些清高或傲氣。但是為了事業,為了有所成就,與他們交往時,就必須禮讓三分。一旦你的誠心感動了他們,他們會加倍地信賴你,也會用各種形式來報答你。不要說你有什麼小困難,就是天塌下來,他們也會同你一起頂。

萬事讓人先,自己甘願當配角。一個領導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他的部下將會努力地工作,甘願獻出一切。而如果你持無所謂的態度,即使他們與你合作,也可能心猿意馬,把事情搞糟。

社交場合,我們習慣一一介紹來賓,這時你恰當地把他們自以為見長的優點介紹一下,他們一定會從心裏感激你。工作有所成績時,你先說這項工作是誰先提議的,再說誰在工作中有過特別貢獻。如果你能把每個人的貢獻都記在心裏,時常掛在嘴邊,大家也會以為你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會議上,沙龍裏,共事時,你都把朋友放在受到大家關注的位置,這既符合人人需要尊重的本性,也在別人心中樹立起了你寬厚的形象。

在熟悉的朋友中,假如你還敢於承認自己的弱點,同時說這件事某某人是有特別研究的,這是突出對方的一種方法。不要以為這樣會降低自己的身份。其實,人人都有不懂、不會的方麵,而你此刻借暴露自己的短處抬高對方,不但不損害你的形象,同時,又為朋友增加了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的盛大酒會上,對諸臣將帥談論得天下之道時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巧妙地把三位能人賢士推到打江山的頭功名榜上,自然取得手下諸將領的忠心。

寧得罪自己,不得罪他人

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不可過多樹敵,更不可過多得罪別人,這樣你的朋友就會增多,你的敵人就會減少。處世之法不宜樹敵太多,因為樹敵太多會觸犯眾怒。中國傳統上認為“多個朋友多一條路,少一個朋友添一堵牆”,自古恃才高氣傲之人常犯這類錯誤,最後都會導致失敗。

香港巨富胡金輝在介紹他的成長時,曾告誡說:

“處世方麵,另外有一點,我覺得好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應該不得罪人。寧願自己搽麵惜膏,得罪自己好過。”

美國總統林肯以偉大的業績和完美的人格獲得了人們的衷心敬仰,他的許多事跡世代被人們傳誦。但在他在成長道路上也曾因為愛得罪人而經曆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輕時住在印第安州的一個小鎮上,不僅專找別人的缺點,也愛寫信嘲弄別人且故意丟在路旁,讓人拾起來看,這使得厭惡他的人越來越多。

後來他到了春田市,當了律師,仍然不時在報上發表文章為難他的反對者。有一回做得太過分了,把自己逼入困境。

18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位虛榮心很強又自大好鬥的愛爾蘭籍政治家傑姆士·休斯。他匿名寫的諷刺文章在春田市報紙上公開以後,市民們引為笑談。惹得一向好強的休斯大發雷霆,打聽出作者的姓名後,立刻騎馬趕到林肯的住處,要求決鬥。林肯雖然不讚成,卻也無法拒絕。後來在雙方監護人的調解下,決鬥風波才告平息。

這件事給林肯一個很深的教訓,他認識到批評別人,斥責別人甚至誹謗別人的事就連最愚蠢的人都會做。而一個具有優秀品質並能克己的人,常常是揚棄惡意而使用愛心的人。林肯從此改變了自己對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懷贏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訓及成功是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的。

怪罪人兩麵不討好

怪罪人,是我們的一個受情緒支配的下意識習慣,當有人做了錯事,失誤,對不起我們,或應該做的事沒有做到等等,我們就愛怪罪他們,搶白他們,結果於事無補,卻人我兩氣。仔細考察一下,怪罪人大概有這樣一些兩麵不討好的地方。

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更改,無法追回,不是發脾氣就能改變的。相反,責備人,怪罪人,不僅讓他人繼續感覺不好,也讓我們氣脹胸懷。大家糾纏在相互埋怨之中(他人也有自己的理由),把其他應該做的事情耽擱了。

做錯事的人已經知錯了,如小孩打碎了一個碗(屬於失誤,他無意犯錯),他心裏本來就不好過,甚至很害怕。這時你完全沒有必要再訓他,道理他也明白了。可是你下意識地大發脾氣,吼他,罵他,甚至打他,這會讓他更委屈,更惶恐,甚或產生逆反心理。其實不就是一隻碗嗎?況且碗已經破了,吼罵不能讓它複原。不如不加責怪,隻是叫他以後小心,這樣容易紮壞手腳。這樣處理事情孩子不會有惶恐感,心中還會感激家長不施責罰。體諒他人的過失,會給他人一種溫暖感,他人更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大多數孩子都不會因為你寬容他們的過失而放縱起來,要相信孩子已經能夠辨明是非對錯,並有向善的天性覺悟。

某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他是故意做的錯事,但木已成舟,如楚漢戰爭時,韓信和劉邦的一段故事。一次劉邦被圍,命在旦夕。韓信卻運氣高揚,在齊地打了勝仗,要求封為齊王。這使劉邦非常惱火,破口大罵韓信,可是在謀士的暗示下,劉邦立時反應過來,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出於做作,要求封自己為假王,劉邦給他封了個真王。因為此時劉邦已經明白,訓斥韓信不僅無益,反而僵化了關係,為淵驅魚(楚漢戰爭中,韓信統領的力量倒向楚,楚勝,倒向漢,劉贏,劉邦必須抓住韓信),不如佯裝無所謂,心中卻有數,而不必讓對方知道你心中所想的。發脾氣,正是讓對方知道了你心中的底。不動聲色,甚或雍容大度地表示無所謂,反而給對方施放了煙幕彈,讓他們摸不著底細。這樣既能緩解矛盾,又對自己長遠有益。

別人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這可能有多種原因。也許是他們能力有限,也許是他們機遇不好,也許有更複雜、人算不了的理由。但不管因為什麼,人家在給我們做事,不管做好沒做好,做到沒做到,他們都在為我們出力,我們都應該在感情上體諒他們,不能把事情的結果當做唯一的衡量尺度。這樣,他們下次可能把事情做得好一些。怪罪人會讓人幹脆放棄他們的責任,甚至走到我們的對立麵。這樣我們虧得更多了,可能全部虧了。三國時袁紹委托張郃攻打曹操,久攻不下,曹操又偷襲了烏巢(袁軍糧草要地),張郃擔心袁紹責備(袁紹愛責罵人),於是橫下一條心,在正麵戰場上投降了曹操,使曹操更輕易地贏得了官渡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