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來看,喜歡怪罪人確實不好。事情已經發生了,不會因為你的怪罪而再度變好。不怪罪人,人情還在;怪罪人,連人情也不在了,事情仍然是先前那樣,甚至比先前更糟。這是一種雙重吃虧。你能不能嚐試著這樣做,當有人再做錯了什麼或對不起你時,你可以體諒他,不責怪他,不追究他,告訴他這沒有什麼,一點小事。在那種情況下,我也可能出錯,我也做不到。這也是人之常情,人非聖賢,誰沒有一點私心呢?隻要對你有益,我認了。這樣,不是顯得更大氣一些,更高深莫測一些嗎?
繞著樹根來耕地
有人曾經說過:“假如你做自己的工作,不去理你的仇敵,有一天會有別人來替你對付他的。”
“要知道,你向仇敵找麻煩,可以浪費你許多時間和精力。”
不過,你不理會他,不等於他也不理會你。如果你的仇敵偏偏要來惹你,那該怎麼辦呢?
有這樣一位農人,新買了一處農莊。這一天,他正沿著農莊的邊界走著,遇到鄰居。
“慢著,你且別走,”鄰居說道,“在你買進這塊地時,你同時買到了我對你的起訴,你的籬笆越過了我的界限10英尺。”
這是一個可以延續數百年、造成世代仇恨的爭論的開始。
可是新主人微笑著,“我本以為可以在這裏找到些和氣的鄰居,我也希望自己是個和氣的鄰居,你可要幫我的忙,將籬笆移到你指定的地點,費用由我來付。你會滿意,我也快樂。”鄰居看看界線,走來走去並自言自語。
那道籬笆始終不曾移動過,很可能成為仇敵的人也改變了。以後這位挑釁者成了一位友善的好鄰居。
看來,好的界限比好的籬笆更有力量。
仇敵也許看似雖小而又不足輕重,但又不得不小心。不要給出理由讓別人向你報複作為事業。路口上那個賣報童是討厭些,但對他態度要好,不然,他會橫下心來苦幹,要發財,為著買下你正住著的大樓,將你轟出去。
別大罵那個勢利眼的金發接待員,雖然她毫不客氣地擋了你的駕,不讓你進去見老板。說不準,到哪一天,絲毫不需懷疑,她和老板結婚了,也許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對你報仇。
仇敵,各式各樣。如何分辨,從而躲開他們,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藝術。
學學農人,繞著樹根來耕地;或者消除掉那些惡劣因素,你會多幾個朋友。
有位園丁曾在給華盛頓的農業部的信中寫道:“以我所懂得的一切,加上從書本上看到的,連同你們那些小冊子在內,所有關於如何除去蒲公英的方法我都試過了——可是,我在我的園子裏總是沒有辦法消除它們。”
他得到了這樣的答複:
“親愛的先生,假如你試了一切的方法而園裏仍然有蒲公英,你隻有一個辦法,學習去愛它們。”
這答複中,正包含著人生的道理。
與別人融洽相處
從前,蘇格蘭有一位偉大的國王,名叫征服者威廉。他有三個兒子。
有一天,威廉憂慮地問他的謀士們:
“我在想,我死了以後,我的兒子們能幹什麼?因為除非他們聰明而強健,否則,他們就不能保住我給他們建立的王國。我真沒有辦法斷定,我死了以後他們三個人中哪一個應繼承王位。”
“噢,國王!”謀士們說,“隻要我們事先知道你的兒子們最喜歡什麼,我們就能夠說出他們將來會是什麼樣的人。也許向他們每個人提幾個問題,我們就能看出他們中哪一個最適應接替你統治國家。”
“這個計策起碼很值得試一試,”國王說,“把孩子們叫到你們麵前,然後隨意向他們提問。”
謀士們談了一會兒,之後都同意把年輕的王子們叫出來,一次叫一個,用同樣的問題問每一個人。
“好少爺,”其中一個人說,“回答我這個問題:假如上帝不讓你是一個男孩子,卻要你是一隻鳥,那麼你願意做哪種鳥呢?”
長子羅伯特回答:“我願做一隻隼,因為其他任何鳥都不能像它那樣使人想起一個勇猛而英俊的騎士。”
次子威廉回答:“我願做一隻鷹,因為它是鳥中之王,其他的鳥都怕它。”
三子亨利回答:“我願做隻燕八哥,因為它彬彬有禮,和藹可親,誰看到它,誰都高興。它從來不想掠奪和辱罵它的鄰居。”
謀士們談了一會兒,統一了意見就去向國王報告。
“我們發現,”他們說,“你的大兒子羅伯特,將是個勇猛而英俊的人。他將做出一些偉大的事業,揚名於世。但是最後他將被仇人征服,死於監牢。”
“第二個兒子威廉,將像雄鷹一樣勇敢而強健,但是他的殘暴行為將使人們恐懼和憎恨。他將過一種邪惡無端的生活,最後將可恥地死去。”
“最小的兒子,亨利,將是個聰慧、謹慎而溫和的人。他隻有在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和敵人作戰。在國內他將受到人們的愛戴,在國外將受到人們的尊敬,他將在獲得巨大財富之後平靜地死去。”
最後的結局同賢士們所預言的非常相似。羅伯特正如他百般讚賞的山隼一樣,膽大而魯莽。他丟掉了他父親給他的全部領地,最後被關進監牢,一直到死。
威廉非常專橫和殘暴,他過著一種邪惡無端的生活,最後當他在森林中打獵的時候,被自己的一個下屬殺死。
至於亨利,成了英格蘭的國王,成了他父親全部領地的統治者。
有一個偉人說,一個人的成功與否,15%在於個人的才幹和技能,而75%在於處世待人的藝術和技巧,和大眾融洽地相處,以和諧取悅於人,這是一件很不易做到一事情。
也可以說,對待別人的藝術是藝術上一門最難學習的科目。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重要的,倘能留意尊重別人的立場,也就得到討人喜歡的秘訣了。
研究處世的藝術,有下列條件:
(1)對人對事物有熱誠。
(2)微笑近人。
(3)對人有真實興趣和好感。
(4)肯聆聽別人的意見。
(5)不要利用別人。
(6)不要胡亂應允,除非你力量能做得到。
(7)令對方覺得自己重要和受尊重。
(8)不說他人壞話。
(9)不要批評別人的信仰。
(10)常常想怎樣才能與人和諧相處。
以上都是不難做到的事情。
你所有的思想及言行,造就全部的你。因此,為別人提供好的服務,善意地對待別人,對自己一定會有幫助;相對地,處心積慮地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內心的寧靜。
你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別人喜歡你;別人之所以喜歡你,是因為你擁有一些令他們欣賞的特質,這些特質是你可以預先設定,然後朝這個方麵前進而產生的一個結果。
假如你能夠滿足別人的需求,不同的需求,更多的需求,你所有的願望都一定會實現的。
低頭不見抬頭見
鄰裏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處好關係要注意做到以下“六戒”:
一戒自掃門前雪。
居家過日子,總有個缺東少西的時候,哪能萬事不求人。一旦自己有了為難的事兒,就要靠大家幫忙,這樣,你幫我,我幫你,在大家互相幫助下,一些事情就解決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孤家寡人的做法是絕對不行的。
二戒多心多疑。
凡是鄰裏間鬧不和氣,往往是由於誤會,或是自己心胸狹窄造成的。結果是弄得自己不痛快,別人也別扭。“疑鄰偷斧”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這個故事並沒有鬧出不愉快的結果,可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不少因為多疑而引起了悲痛事件。我們提醒這種多心多疑的人,要把心胸放寬些。
不要為了點兒小事,弄得自己心裏不痛快,別人也別扭,更不要鬧出可悲的結局。
三戒護短。
護短一般都體現在孩子身上。現在大多數家庭一對夫妻隻生一個孩子,都很嬌慣,怕孩子受人欺負,一見孩子哭就心疼。一旦自己的孩子和鄰居的孩子玩耍時出了點問題,就不分青紅皂白,一味護著自己的孩子,這就容易鬧不和睦。比如兩個孩子玩著玩著,其中孩子A突然哭了,孩子A的媽媽就去找孩子B的媽媽,說B欺負了自己的孩子,而孩子B的媽媽認為自己孩子老實,不會幹欺負人的事,於是兩位媽媽各自站在保護自己孩子的立場上爭吵了起來,結果是關係鬧得很僵,彼此誰也不理睬誰。事過幾日,孩子B承認是他打了孩子A一巴掌。事情弄明白了,孩子B的媽媽主動給孩子A的媽媽道了歉,兩家的矛盾才緩和了,疙瘩解開了。由此看來,要處理好鄰裏關係,做父母的不能為孩子的缺點護短。就是自己的孩子沒有錯,也要把度量放寬些,不能為孩子間的事傷了大人的和氣。
四戒斤斤計較。
要搞好街坊鄰居關係,不能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有不少院裏人家,常為幾毛錢電費、水費吵得臉紅脖子粗,甚至出現大打出手的現象。其實,在收電、水費的問題上,很難做到絕對合理。隻要大家相讓一點兒,不過分較真,就沒事了。為幾毛錢,氣得不得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五戒大聲喧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氣化的東西越來越多了。這本是一件好事,可一旦處理不好,也容易鬧矛盾,影響鄰裏關係。院子裏的人由於年齡不同,體質有別,工作性質各異。有的要早歇息,有的要學習,有的要娛樂。麵對這種情況,開錄音機、影碟機、電視機時不要聲音太高,以免為此事影響鄰居間的關係。再說,有意幹擾別人休息、學習、工作的做法,也是十分不道德的。應該特別注意。
六戒以鄰為壑。
鄰裏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貼,不能隻顧自己方便,而做出影響他人的事。比如,在寒冷的冬天,不要隨便往院子裏潑水,以免地上結冰,摔傷人;夏天天熱時,一般人家都樂意在院子裏吃飯,這時就要注意不要掃地,免得塵土飛揚,弄髒人家的飯菜,更不要見難不救,幸災樂禍。
把敵人變成朋友
林肯驕傲地說道:“不論人們怎樣仇視我,隻要他們肯給我一個略說幾句話的機會,我就可以把他們征服,跟他們化敵為友!”
化敵為友是成功致富的秘訣之一。
著名的工程師萊惠爾,有一次,以最好的方法使一個對他懷有相當成見的人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意見。
這個人是老工頭,在工人當中很有聲望。他自認年歲比萊惠爾大得多,經驗必比萊惠爾豐富得多,所以他相當看不起萊惠爾,認為這個小娃娃有什麼資格來指揮我呢?我吸的煙都比他吃的飯還多哩!由於這種輕視心理作祟,漸漸由輕視變成敵意,樣樣事情都跟萊惠爾為難,使得萊惠爾做起事來十分吃力。
有一次,萊惠爾設計了一套工作計劃,準備把這係列工作效率盡量提高。那位老工頭一接到這份計劃後,看也不看一眼,就氣衝衝地跑到總經理處大吵一頓。他的理由是:這是張廢紙,那個負責設計的小娃娃萊惠爾,根本連機器房都沒有進去過,怎麼能夠製定出一套完善的計劃來呢?
總經理被他吵得沒有辦法,隻好把萊惠爾的計劃暫時擱下,等待機會再付諸實行。
萊惠爾聽到這個消息很是難過。他獨自關在房間裏,沉思了好半天,下決心弄明白這個剛愎自用的工頭,到底為什麼這般的憎恨他?
於是萊惠爾仔細地推理一番,列條寫下來,你看看他的分析:第一,我跟這個工頭到底有什麼仇怨呢?為什麼他要處處與我為難呢?
這個問題之下,他又分成三個小題:
甲、是不是自己有什麼地方開罪他?
乙、自己的工作是否跟他發生了不可協調的衝突,使他把自己當成仇人?
丙、是否自己的工作損害了他的權益?
第二,自己的利益是否跟他有了衝突?
此問題下,他又分為三個小題:
甲:是否自己設計了這份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就會直接打擊了他的聲譽?
乙:是否自己的成就會嚴重地損害他的利益,因而使他生怨?
丙:是否自己的成就會給他帶來更大的麻煩,因而使他產生了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