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暴躁,並非杉尼一人如此。我們很多人也有這種急性子。遇事不能冷靜,擺脫不了情緒的控製。常常性子一起,什麼稀裏糊塗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這樣,最終吃虧的當然是我們自己,於事無補,敗事有餘。脾氣暴躁至少有這樣三點不好:
(1)性子起來時,好口出拙言、穢言、厲言,極易傷害對方,讓對方也激怒起來,跟我們頂牛,一件小事也會惹出大禍來。
(2)人在發急時很可笑,有時連話都說不出來,沒法跟人爭論,連自己有的理也講不出來了,隻能自己氣自己,自己幹發急,其他的人也不明白你對在哪裏,也沒有人支持你。
(3)脾氣暴躁時,感情迷失了理智,情緒控製了大腦,人不能置身事外,冷靜地分析事物,看待問題,出最好的招。相反,以情論事,率性而為,眼睛隻看在鼠目以內,焉能看出更多的事理,或嗅出可能的風險?像杉尼那樣,人家給出一個“誘餌”,便蠢頭蠢腦地撲上去,怎麼不中人家的圈套呢?凡是這種以性子和身體與人抗爭的,沒有不敗的,沒有不吃虧的。遇事要冷靜,要多想幾個為什麼,有話慢慢說,自己不急,讓對方去急(急了傷脾),這樣才會避免情急出錯,情急犯癡的短處。從杉尼的不幸下場中,你看出了脾氣暴躁的危險嗎?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有一個男孩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蛹。他把蛹撿起來帶回家,要看看蛹是怎樣化為蝴蝶的。
過了幾天,蛹上出現了一個小裂縫,裏麵的蝴蝶掙紮了好幾個小時,身體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
小孩子看著於心不忍,於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可是這隻蝴蝶身軀臃腫,翅膀幹癟,根本飛不起來。
小孩以為幾小時之後,蝴蝶的翅膀會自動舒展開來;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一切依舊,那隻蝴蝶注定要拖著臃腫的身子與幹癟的翅膀,爬行一生,永遠無法展翅飛翔。
大自然的道理是非常奧妙的,每一生命的成長都充滿了神奇與莊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一定得在蛹中經過痛苦的掙紮,一直到它的羽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小孩善意的一剪,反而害了它的一生。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可體會“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的真諦。燉、熬、磨煉、挫折,這些都是成長必經的過程。急於成功的人,別忘了日本名將德川家康的一句名言:“人生必須背負重擔,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總會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那走得最遠的人。”
人們常說,一口不能吃成個胖子,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剛剛創業的生意人,也適用於急於在人際關係中站穩腳跟的年輕人。任何公司,任何生意,任何成功,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步踏實地走過來的。
當今世界第一富翁比爾·蓋茨曾經退學在父親朋友的電腦公司幹活,積蓄了一定的資金後和幾個朋友先是共同投資創辦了一家小小的電腦公司,然而現在微軟公司已成為電腦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對於一般的商人而言,都是利用手頭有限的資金,從小本生意做起,通過艱苦的創業,靈活的經營,才逐步把事業壯大起來。為人處世也是如此,也有一個由小到大、苦心經營的過程。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性急喝不了熱鍋粥,凡事不可操之過急,隻有一步一步、腳踏實地,這才是通向成功的現實出路。
給自己潑水降溫
受到不公平待遇,遇到他人辱罵,辦事不順心,這些事情都可能使我們大動肝火,情緒激憤。
但輕易發怒一般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對自己的身體有危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發怒是改變人體化學反應的獲得較大能量的一種方式,這對腦血管有問題的,容易引起腦血管破裂,導致中風,患有心髒疾病的人也容易引起心髒病突發,造成生命危險。另外情緒激動之下,有可能會做出許多不理智的舉動,給他人或自身造成傷害,而等冷靜下來時便後悔莫及了。
因此當你因某人某事生氣而情緒激動時,應先默默對自己說:“冷靜!冷靜!再冷靜!”防止直接衝突。因為你此時頭腦發熱,往往語氣粗暴,語不達意聽不進別人的解釋,結果會使問題變得更糟。你不妨一個人去散散步,使頭腦清醒一些,仔細整理一下思緒。也可以與一兩個局外人交談一下,發泄一通內心的怒氣或接受一些勸告。如果這樣不足以平息你心中的怒火,試著去找更劇烈的發泄方式,如狂跑一陣,打一場網球等。
情緒平息後,你再與當事人做直接交談。交談時,要彬彬有禮,有理性,不要直呼其名,粗暴責備,諷刺挖苦甚至進行威脅。談話內容應對事不對人,更不要進行人格汙辱。在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同時,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努力學會說:“是的,我能理解你的觀點。”一個人自尊心強固然是好事,但必須學會尊重和理解別人。隻有這樣才能期望得到別人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開闊心胸,“宰相肚裏好撐船”。善於諒解別人的過錯,“大人不記小人過”,這樣才不會為一些小事而耿耿於懷,以致輕易發怒。當然也有一個度的問題,該忍的就忍,不該忍的還是要勇於反抗。
偏激則有失冷靜
常聽人說某某不可相處,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一類人主要是做人太偏激,嫉惡如仇,容不得半點沙子。這種人到哪都沒有好人緣。
由此可見,與人相處不可太偏激。處理問題頭腦要冷靜、客觀,全麵地想問題,切忌忽左忽右,極端片麵。有的人天性偏激,就要通過後天的訓練去克服,這時方法的運用就很重要。
我們可以嚐試一下運用寬心法克服狹隘的痛苦。努力工作,奮發學習,加強思想修養,熱愛並創造新的生活,思想境界提高了,心境也就放寬了。運用遺忘法克服仇恨的痛苦。對過去的曆史不必再去追溯。企圖從回憶中捕捉虛幻的甜蜜,往往會增加煩惱。運用排除法克服失意的痛苦。主動置身於歡樂的環境中,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或出外旅遊,這樣可以振奮精神,開闊胸襟。運用寄托法克服失戀的痛苦。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種追求目標。比如可以爭取在本職工作中有所創造革新,也可以在業餘活動中爭取成績。
另外,還要克服社交中的攀比情緒,對人不要抱有對立情緒,時時處處提防別人,使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經常處於緊張狀態。
完成工作後不要滔滔不絕地自我吹噓。你的功過大家自有評價,最好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
與朋友相處,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不要固執己見,聽不進他人的意見。
做人要有責任心,與人交往要負責任,對別人委托的事和自己與別人共同參與的工作,都要主動負起責任,絕不要敷衍了事。
對人不要報複心太強。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些矛盾和衝突,如果受點委屈就耿耿於懷,便很難與人有正常的交往。越是有才能越要謙虛。切記不可狂妄自大,自命不凡。謙遜而有才幹的人是最受人愛戴的,那種有才能但自負的人,準會在人際交往中栽跟頭。
吹吹拍拍惹人嫌。尊重領導是正當的,但刻意追求,不擇手段地竭盡吹捧奉承之能事就另當別論。隨著歲月的流逝,人的社會分工會不斷發生變化,絕不要因自己職位的提高就嫌棄過去的朋友。
待人要平等,不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尊卑貴賤。這種庸俗的待人方式令人生厭。大凡有頭腦的人,都不會與這種勢利小人做朋友。
在榮譽和獎勵麵前要謙讓人,在困難和責任麵前要勇於承擔。這樣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愛戴。記住別人對你的幫助,適當的時候給予回報。你對別人的幫助應視為理所當然,誰都願意和你交朋友。
以德報怨,人人敬之。處理怨恨的最高尚、最明智的方法就是不計前嫌,以德報怨,以怨情為友情。當你發現自己傷害了別人的時候,要及時道歉,求得別人的諒解。不能因為別人對你的傷害產生怨氣就忍受不了,而想方設法為自己的行為辯解甚至不承認自己有錯。
“迷湯”能夠灌死人
一個人隻要有權或有錢,他身邊必定會有一些拍馬逢迎的人,“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些人的目的無非是要攀龍附鳳,借你的權力或金錢之便,為自己謀取升官發財的機會。有的更是借此招搖、斂財、敲詐等不一而足。
陳小姐快40歲了,還沒有結婚。一次,她乘火車去看姑母,這時候走過來一位英俊的中年男子,他指著陳小姐旁邊的空位很有禮貌地問:“對不起,請問這兒有人嗎?”
陳小姐搖搖頭,說了聲請。這位先生便坐下來,非常爽朗地自我介紹道:“我叫李勝文,是深圳的開業律師,很高興認識你。”
陳小姐朝他友好地點了點頭。過了一會兒,李先生轉過臉來仔細地打量著陳小姐,很驚訝地叫了一聲:“天哪,怎麼會這麼巧,我們又見麵了!”
陳小姐吃驚地望著李先生很久,臉上布滿疑惑:“對不起,你肯定是認錯人了。”
“不,我沒有認錯,你還記得去年夏天在北海海濱浴場嗎?”
陳小姐搖搖頭:“我沒有去過北海。”
“你怎麼會忘記呢?當時你在北海浴場時可真開心呢,你那麼漂亮、迷人,我們好幾位男士都被你迷住了,差點還為你打架呢。”
“這是真的嗎?”陳小姐忍不住問自己。是的,她曾經夢想過自己要去北海海濱度假,可是一直沒有成行。
“你真的一點都不記得了嗎?當時你穿著一件淺綠色的遊泳衣,上麵還繡著幾朵小絨花,真是太漂亮了。”
陳小姐的確喜歡綠色衣物及絲絨花,今天她還穿著一件綠襯衣呢,領尖上分別繡著兩朵絨花。不過,不細心的人是看不出來的。
“說真的,北海的牡蠣可真是不錯,你吃牡蠣的樣子可真夠優雅的……”
李先生繼續追述著去年他們在北海海濱的故事,陳小姐漸漸相信了他所講的故事,還不時指出李先生講述中不準確的地方。
接著,他們談到了彼此職業生涯中的許多事情,李先生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讓陳小姐發出歡快的笑聲。他們談笑風生,誰都看得出來,他們是一對多年的老相識了。
車到廣州站,李先生告辭下車,兩人互留了電話號碼。陳小姐一直目送他走出月台。
列車從廣州站開出後,列車員走過來驗票,陳小姐一摸口袋,大驚失色,她裝有5000多港幣的小包空空如也,火車票也不見蹤影了。
列車員問清情況後,叫來了乘警。乘警把一本厚厚的照片簿攤開到陳小姐麵前:“這是一些經常在我們列車上進行詐騙和偷盜的嫌疑犯的檔案,你看能找出那位可惡的家夥嗎?”
陳小姐打開簿子,一頁頁翻動著,其中一張照片上的先生和李先生實在太像了……
這個故事再一次向我們說明:謊言說一萬遍也會成為真理。那個騙子李先生一遍又一遍對陳小姐進行攻心戰術,描述那次子虛烏有的北海海濱之行,讓陳小姐在不斷重複與強調中掉入幻覺之中,進而和騙子一道欺騙自己。
從作惡的蛛網中自拔
有時人們會陷入作惡的蛛網中而不能自拔,因為他放棄了努力。於是他們就又被糾纏得愈來愈緊,直到最後遇到一次重大的經曆,他們才被釋放出來。吉姆·弗斯的情況就是這樣。
吉姆·弗斯是這樣的人:許多年來,他一直違背戒律。第一次他違背了“你不可偷竊”這條戒律,這時他還在大學讀書。有一天他偷了92.74美元,乘飛機前往佛羅裏達州。不久,他又持槍搶劫,被抓獲投入監獄。不久他得到了大赦。此後他參加了軍隊,然而,即使在軍隊中,他仍沒放棄作案。
事情就是這樣在進行。吉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地滑下去。但他行惡愈久,就愈感到內疚。開始吉姆還沒有自覺地感到更多的內疚——因為他的犯罪的自覺意識變得遲鈍了。但是他的下意識心理卻在積累著內疚情緒。
吉姆從軍事監獄裏獲釋後,結了婚,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在那兒他開了一家電子谘詢商店。一天,一個自稱安地的人來找吉姆,他談到一個想法,用一種電子裝置去打擊其他種族的人。在幾個星期內,吉姆便深深地陷入黑社會中去了。為此,他有了一輛價值9000美元的汽車,並在郊區擁有一所漂亮的房子。他的業務多得使他忙不過來。
一天,吉姆同他的妻子發生了爭吵。她要了解所有這些錢是從哪兒來的,他卻不肯說,所以她哭了起來。吉姆不忍看他的妻子哭泣,因為他愛她。為了安慰妻子,吉姆提議開車到海濱去。在去海濱的途中,他們碰上了交通阻塞;幾百輛汽車湧進了一個停車場。
“啊,看呀,吉姆,”愛麗絲說,“那是格拉漢!我們去聽他講演吧,這可能蠻有意思呢。”
吉姆想遷就她,就走了過去。但剛坐下不久,他就變得十分煩躁不安。他覺得格拉漢似乎是在直接對他講話,良心使吉姆感到不安了。格拉漢的論點是:
“如果一個人獲得了整個世界,卻失去了他的靈魂,這對他有什麼好處呢?”
接著格拉漢又說:
“這兒有一個人,他聽到這些話時,受到良心的譴責,他想要離開他的老路,卻未做出決定。但這將是他最後的機會。”
他的最後的機會?對吉姆說來,這個說法叫他吃驚。這位教士的意思是什麼呢?
吉姆想知道正在發生的事,為什麼他總想哭呢?他突然對妻子說:“我們走罷,愛麗絲。”愛麗絲順從地走向一邊,但吉姆抓住她的一隻胳膊,把她的身子轉過來。
“不,親愛的,”他說,“走這邊……”
幾年後,吉姆完全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在洛杉磯發表了一次演說,講了他的經曆,特別是他下決心的那天的情況。那天他被通知飛往聖·路易士城去執行一次竊聽任務。“我絕不到聖·路易士去,”他說,“我發現了勇氣。”
吉姆·弗斯講演以後,一位婦女走到他麵前說:“弗斯先生,我想你也許想知道一件事情,當你打算到聖·路易士去的時候,我正在市長辦公室工作,就在那一天,我們收到聯邦調查局發來的一份電傳,說你在聖·路易士碰上了一群暴徒,你被他們開槍打死了。”
在吉姆的故事中有一個極好的經驗。吉姆之所以能祛除他的內疚情緒,是因為他遵循了一個我們每個人都遵循的公式:
首先,當你聽到可能改變你的生活的忠告、演講時,你要好好地傾聽。
然後,你就不難對你所做的錯事由衷地感到慚愧,也不難於做真誠的懺悔。
你必須邁出前進的第一步,這是很重要的。當吉姆邁出那一步時,就等於他向公眾宣布:他已對他的過去感到慚愧,現在準備改變他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