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是否關心自我表現的社會適當性”,實際上測量的是人們對自我監控的態度問題。事實證明,在這個問題上得分低的人,在其他問題上的得分必然也低。不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如果你對別人對你怎麼看根本不在乎,完全以“四大皆空”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一切,那倒也罷了,你可以對自我監控的這套技術完全不予理會。但是,你能做得到嗎?世俗之人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樂,所以,關心自我表現的社會適當性是當今為人做事的第一要務。而要這樣做,就必須發展他人觀念和情境意識,以他人對自我表現的反饋和情境對行為表達的要求作為自我表現的一麵鏡子。
第二個問題,“是否注意社會比較信息,將其作為自我表現情境適當性的線索”,測量的是人們在自我表現中的模仿能力。模仿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善於模仿,就會有良好的自我表現。如果你對“我發現我很難模仿他人的行為”,“我隻能證明我已確信的思想”,“對於選擇電影、書籍或音樂,我很少需要朋友的勸告”等陳述回答“真”,那就說明你不注意社會比較信息,並把它作為自我表現情境適當性的線索,自我監控的能力就低;如果你回答“假”,那麼情況則完全相反。
第三個問題,“控製和調整自我表現和行為表達的能力”,有如下陳述:“甚至對於我幾乎不了解的論題,我也能做即時講演”,“我想我會裝出一副樣子來打動或取悅他人”,等等。如果你對它們的回答是“真”,那就表明你的自我監控能力高,否則,就低。
第四個問題,“在特定情境中對這種能力的運用”,有如下陳述:“我有時對他人顯示出經曆了比我實際上要更深的情感”,“即使我對自己不欣賞,我也常常表現出有美好的時光”,等等。回答“真”,表明自我監控能力高;回答“假”,則相反。
第五個問題,“行為表達和自我表現適合特定情境的程度”,有如下指標:“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我常常表現得像個不同的人”,“當我不喜歡別人時,我也可以使他們錯以為我很友好”,“我並不總是我看起來的那種人”,等等。回答“真”,對;回答“假”,錯。
自我監控量表不僅可以用來測量人們自我監控的分數,而且可以用來指導自我監控,發展人們的自我監控能力。它的這種教育作用是第一位的。這一量表的運用有如下發現:第一,自我監量表得分高的人社會適應性強,他們善於控製其行為表達,能夠有效地操縱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第二,自我監控能力高的人比自我監控能力低的人更具有首創性。
也就是說,裝得最傻的人,一定是個厚黑高手,一定是個胸中有大溝壑的人。與這種人打交道時,你不妨多兩個心眼,反之,你自己若是這樣一個人,那幾乎攻無不克。
夾著尾巴做人
事業成敗,以德、能、勤、績為四個支點。對人的評價,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判斷。你才華橫溢,卻恃才傲物,肯定會與上級疏遠。因此,與上級領導相處,必須能大能小、能升能隱,絕不可輕狂、傲慢。
某縣縣長胡嘯雲恃才傲物、走向失敗的經曆,給人一個深刻的啟示。
胡嘯雲當縣長期間政績卓著,修路搭橋,改善平民菜籃子,好事確實做了不少。一時間,在地區、省上都贏得了口碑。但隨著業績的建立與積累,他內心的自我極度膨脹,犯了當領導的四大忌諱:
一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工作中取得了一番成績,就把自己淩駕於上級之上,唯我獨尊,不服從領導,不服從調遣,工作也不請示不彙報。覺得自己是功臣,能力比別人強,要搞特殊,要上司對自己另眼相看。
二是執行上司指示打折扣。有了可恃之功,依仗可恃之才,就變得有恃無恐,懷疑領導的能力。對工作任務開始挑剔,許多事情自作主張,無視上一級領導的權威和尊嚴。
三是鋒芒畢露。胡縣長邀功心切,內心自我的天平必然失去平衡。於是,好端端的一個有能力有才幹的縣長,仿佛一夜之間,變得對上級領導說三道四,犯自由主義。在處理工作矛盾上,以我為中心,口氣大、表情蠻。
四是恣意擅權越位,越權決策。本來不屬於本身職權範圍內決定的事情,也自行表態。在名利麵前,爭榮譽,搶功勞。在公開場合,講話發言喧賓奪主,降低領導的威信。
胡嘯雲縣長觸犯了以上四忌,最終眾叛親離,威信掃地,成了孤家寡人。
“夾著尾巴做人”是筆者的忠告。這句話看起來消極,其實包含著一種深刻的處世哲理。它提醒那些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辯證地看自己,正確地評估自己,無論處在什麼位置,對自己的上司千萬不要傲慢與疏遠!“謙受益,滿招損”,把自己看低些的人功底深,有實力,才能成大器。
含糊人不含糊
中國人的模糊其實早有曆史根源。從宏觀來看古人則天一、地二、人三,天地自然不過三尺厚。古代那些詩人在文章中提到“一二三”至“千百萬”總是信手拈來。模糊是宏觀,模糊是深奧,模糊是暗示,模糊是中國人表現一切的獨特形式。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含糊的中國人在很多場合中都表現出一種“含混”。中國人在接受人的謝意時,在索取自己報酬時,在談及自己的利益時,在表達自己的愛情時,甚至在罵人時都表現出含糊不清的樣子,這裏含糊不清既表現出他們的修養,保全了他們的麵子,又充滿狡猾和回旋餘地。
含糊的中國人不願意堅持那些不符合人情的法律,不願意非要那些別人不願意支付的錢財,不願意明確的索要自己勞動所得的權利。
模棱兩可是人們處理商品社會中讓利、傭金、回扣等敏感的金錢交易中的潤滑劑,好也是它們,壞也是它們,於是隻能稱道它們。中國人利用模糊造就了位於法律與正當商業交易之間的許多利益獲得方式,諸如“回扣”、“倒節”、“小金櫃”、“翻譯公司”、“皮包公司”等模糊收入的方式,世傳所稱的打“擦邊球”是中國人模糊情商的最佳體現。
有人稱“中國人是最不會被餓死的一群”。此語似嫌吹牛,表示一種信心倒還合適。因為沒有一種困難能難倒中國人,他們會在模糊的智慧中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可以說是對中國人模糊智慧的概括。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可以說明模糊的中國人的聰明天性。有三個考生去趕考之前曾求教於一位著名的相命先生。相命先生在聽罷三個人的具體情況以後,故作神秘地伸出一個手指,眯縫著眼,一言不發,三個人待要追問,相士日:“天機不可泄露。”待一年後三人再去訪問相命先生,連稱其神。因為三個人中隻有一個人考取進士,相命先生伸一指不就是這個意思嗎?但相命先生卻有他自己的秘密:如果三個人中中二人,那麼伸一指就表示隻有一個不中。如果三人全中,那麼伸一指就表示沒有一個不中,因此無論如何,相命先生都是正確的。在處世模糊學指導下,不知有多少智慧的中國人極其聰明地、極其隱蔽地成功兜售了自己的處世秘訣。現代商品經濟社會千變萬化,模糊的中國人仍然有其聰明的變通法。譬如有人把讓利叫做明扣,把回扣叫做暗扣,就已體現出回扣已不同於讓利,硬要攪和在一起,顯然是想讓“明扣”拉“暗扣”兄弟一把,讓暗扣兄弟也能得點好處。而讓利對於被讓的某個集體說是集體受惠,回扣則主要是對個人,是個人受惠。因此才不入賬、不簽字,做暗中交易狀。
中國社會一直處於僵化的管理狀態下,這時候中國人的聰明勁就來了。中國人聰明,求理不及、說理不得、甚至無理可說的時候,就開始施展各種模糊法術,改頭換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不戰而屈人之兵
某機關有一個女孩子,平日隻是默默工作,並不多話,和人聊天,總是微微笑笑的。有一年,機關裏來了一個好鬥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動發起攻擊之下,不是辭職就是請調。最後,矛頭終於指向了這個女孩子。
某日,這位好鬥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貫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點燃火藥,劈裏啪啦一陣,誰知那位女孩隻是默默笑著,一句話也沒說,隻偶爾問一句:“啊?”最後,好鬥的那個主動鳴金收兵,但也已氣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了出來。
過了半年,這位好鬥的女孩子也自請他調。
你一定會說,那個沉默的女孩子“修養”實在太好了,其實不是這樣,而是那位女孩子聽力不大好,理解別人的話不至有困難,但總是要慢半拍,當她仔細聆聽你的話語並思索你話語的意思時,臉上又會出現“無辜”、“茫然”的表情。你對她發作那麼久,那麼賣力,她回你的卻是這種表情和“啊?”的不解聲,難怪要鬥不下去,隻好鳴金收兵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事實:“沉默”的力量是何其地大,麵對“沉默”,所有的語言力量都消失了!
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鬥爭。這不是新鮮事,本就弱肉強食,和平相處才是怪事,因此你要有麵對不懷善意的力量的心理準備;你可以不去攻擊對方,但保護自己的“防護網”一定要有,筆者的建議是:不如裝聾作啞!
聾啞人是不會和人起爭鬥的,因為他聽不到,說不出,別人也不會找這種人鬥,因為鬥了也是白鬥。
不過大部分人都不聾又不啞,一聽到不順耳的話就會回嘴,其實一回嘴就中了對方的計,不回嘴,他自然就覺得無趣了;他如果還一再挑釁,隻會凸顯他的好鬥與無理取鬧罷了,因此麵對你的沉默,這種人多半會在幾句話之後就倉皇地“且罵且退”,離開現場,如果你還裝出一付聽不懂的樣子,並且發出“啊?”的聲音,那麼更能讓對方“敗走”。
不過,要“作啞”不難,要“裝聾”才是不易,因此也要培養對他人言語“入耳而不入心”的功夫,否則心中一起波瀾,要不起來回他一二句是很難的。
學習裝聾作啞,除了能不戰而勝之外,也可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的目標,而習慣裝聾作啞,也可避免自己去找人麻煩,好處真是不少。
攻人於不備之時
我方既處於不利的情勢,與其爭麵子或意氣與敵人硬碰撞,不如運用智慧,忍一時之屈辱,謀長遠之大計。甚至不惜詐降稱臣,使敵人誤以為你已失去雄心鬥誌,對你疏於防範。你再伺機東山再起,才能一舉成功。
康熙做皇帝的時候,還是個小孩子,大權完全掌握在輔政四大臣手裏。這四大臣中以鼇拜戰功最卓,野心最大,飛揚跋扈,橫行無忌。他用盡心機獨攬大權,給康熙造成極大的隱患。
當時,康熙隻有14歲,他心裏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很單薄,如果要對鼇拜采取什麼製裁,偶有不慎,勢必釀成大變,危急皇位,甚至他的性命。
他權衡利弊,審時度勢,想出一個好辦法。首先,他再也不和鼇拜爭辯了,鼇拜要怎樣就怎樣,而且他還加封鼇拜為一等公,特別表示恩寵。
另一方麵,他在宮內親自遴選了幾十名身體壯健的小太監,天天與他玩“布庫”的遊戲,並請專人教練。
“布庫”是滿族的一種民間鬥技遊戲,類似我們今天的摔跤。鼇拜知道了這件事,以為是小孩子好玩,滿洲習俗一向尚武,所以毫不在意,反而覺得康熙天天玩耍,不問政事,他更好肆意妄行了。
就這樣,康熙跟小太監玩了一年多,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端午節前夕,他認為時機成熟了,便在鼇拜進宮朝拜那天,令小太監們一哄而上,把鼇拜拿下。
然後,他馬上在乾清宮召集議政王大臣會議,將鼇拜的罪狀宣示中外,沒收家產,革去官職,將鼇拜的黨羽十餘人盡數斬首。對鼇拜,康熙念及他戰功卓著,從寬免死,下旨永遠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