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瀑布》通過一次戰鬥、一支部隊的深人剖析,折射出80年代改革大潮中的社會性積弊,對阻礙時代進步的頑固保守思想進行了尖銳的批判,熱烈地呼喚尊重人的創造力和革新精神,呼喚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審美視點已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軍事內容。其另一個突出成就是它的結構藝術,整部作品由“遠古的影子”、“宇宙的回聲”和“血與火的痕跡”三個相互映照的時空層麵組成,寓過去、現在、未來於一體,這種多時空的寫作方式影響了以後的許多軍內外作家。
四、黎汝清的《皖南事變》及其革命曆史題材長篇小說
黎汝清是軍內一位成就卓著的老作家,一生主要致力於長篇小說創作,先後出版長篇作品近20部,其中多數屬於革命曆史題材。他成名於“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新時期以後作品更加量多質高,有代表性的是《皖南事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湘江之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碧血黃沙》(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三大悲劇作品,它們初步確立了軍旅長篇小說悲劇審美範式。
《皖南事變》是一部以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之間的一次著名的民族悲劇為背景書寫的長篇小說,是作者長期從事革命曆史題材創作的結晶,更是新時期思想解放和文學革命的成果。正如朱向前的研究所指出的,“就作家個人的創作實踐而言,它是黎汝清花甲之年完成的一次‘衰年變法’;對革命曆史題材長篇創作的整體水準而言,它則實現了在‘五老峰’上空的一次成功飛越。毫無疑問,《皖南事變》以其宏大的構架、雄健的筆力和磅礴的激情所傳達出的對特定曆史悲劇的深邃洞見以及對曆史人物命運的辯證把握,已然證明了它具有相當的史詩品格。首先,作家運用自己從曆史資料的長期爬梳與研究中獲得的曆史理性和當代意識相結合,衝破了傳統曆史觀念的束縛,大膽地追求‘說真話、露真情、求真理’,穿透數十年來史學界彌漫在皖南事變研究中的迷霧,求真辨偽,發隱抉微,作出了獨樹一幟的雄辯結論,為全書建構起了一個堅實有力的史實框架;其次,作家運用自己從曆史烽煙中走過來的戰爭體驗和人生經驗熔鑄而成的曆史感性激活曆史,從宏觀到微觀重現曆史的場景和氛圍,並且灌注生氣和靈魂;再次,最主要的是把曆史活動中的最小單位——一個個活躍在曆史中的個人的動機和行為作為基點去重新審視、理解和塑造曆史,栩栩如生而又深刻有力地刻畫了項英、葉挺、周子昆、林誌超等一係列人物在特定曆史關頭的複雜性格和內心世界,成功地用個人意誌的合力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合理地闡釋了事變的悲劇發生的軌跡。從而擺脫了把作品變成某種路線的圖解,避免了對人物作出簡單的道德判斷,收獲了主題的深刻與多義——‘如果要問這部作品的凝聚點,它是九千人的大悲劇。通過這場大悲劇,展示人類的優點和缺點,展示曆史悲劇和性格悲劇的密不可分,展示人類性格中的善良與醜惡並存,偉大與渺小並存,通過悲劇的抒寫,抵達人類的根性,《皖南事變》將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長篇創作水準推進到了一個新高度,顯示了老一代作家在這方麵的優勢與潛能。小說的不足是作者站出來的議論大多太露,可作大幅度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