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散文(5)(2 / 3)

艾煊有長篇小說多部,但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散文。著有散文集《朝鮮五十天》(江蘇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碧螺春汛》、《雨花棋》、《金陵.秣陵》、《煙水江南綠》、《祖先的慧光》等,其軍旅散文《雨花棋》、《西海水兵》、《夜宿雙堆集》、《解放上海第一天》等,甚有影響。他的散文主體意識較強,對政治明顯地表現了淡化的態度,以沉實、渾厚的情思,表現個人對生活內質的深度發現,他還著力挖掘普通士兵及普通勞動者的心靈美,風格優雅圓潤,質樸中不失瀟灑。

雖然屬於老一輩散文家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他們的散文卻與那些輝煌、壯麗的曆史一起存封了起來。墨香四溢,曆久彌新。

第三節80年代以來的軍旅散文

一、楊聞宇、王中才、王宗仁等軍旅散文家的散文

隨著時代的變革,軍旅散文的大河流到了新時期,又注入了許多條水量充沛的支流,這條大河因此變得更加洶湧、浩蕩。

楊聞宇就是一位對散文情有獨鍾的作家,30年來一直在散文領域裏辛勤耕耘,他的散文凝練嚴謹,講究文采,有較大的思想含量。他以愛的目光注視腳下這片土地,記錄它的滄桑變化,謳歌西部純美的人性;但他更注重透過西部的自然景觀、人文曆史、風俗人情,思考西部人民的曆史與命運,發掘西部文化的深層底蘊,尋找它與民族和人類文化的聯係,以及它在當今時代的意義。楊聞宇先後出版過散文集《灞橋煙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野曠天低樹》(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白雲短箋》(敦煌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江清月近人》(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絕景》(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不肯過江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大風起兮雲飛揚》(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版)、《日月行色》、《笑我多情》、《風來浪也白頭》等。楊聞宇的散文,正是借助於對西部的山川形勢、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和曆史風貌的再現,以細膩而委婉的筆觸寫下了自己的感慨、悲歎、呼喚和思考。同時,跨越時空去追索沉積在靈山秀水、鮮花峻石、古墓荒陵之中的曆史文化內蘊,可謂思深而境遠。《登陵憶》、《西嶽行》、《清涼解諦》、《崆峒仙境》,就是這方麵的代表作。《長城之魂》、《黃河母親》、《大漠雄關》等,則以軍人的眼光和胸襟,於常人熟視的景觀中,寫出了西部魂魄。

楊聞宇雖然直接寫軍人的作品不多,但其作品蘊涵的軍人血性豪氣、慷慨胸襟卻是無處不在,體現了對一種深沉闊大、巍峨雄偉的人生境界的追尋與向往。他的《六駿蹤跡》、《至今思項羽》、《大風起兮雲飛揚》等,通過曆史與人性的角度對李世民、項羽、楊虎城進行解讀,追尋那種“慷慨以赴,熔龍虎雄姿、壯夫意氣於一軀”的軍人精神。楊聞宇的散文,將史事與文學、文物與現實,相映對照,渾然成趣,既是對項羽血性豪氣和虞姬剛烈貞柔的追尋,也是對司馬遷、李清照那豪氣貫注、真情流露的文章風骨的追尋。

楊聞宇的散文,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以故鄉為題材,特別是那些懷鄉憶舊的樸素文字,浸潤著濃厚的鄉土氣息,使人產生對逝去的那種略帶浪漫情趣的詩意生活的向往。作家不僅展現給我們生活的畫卷,還總是把濃濃的時代色彩注入到民俗民情之中,從而使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風度、心理狀態,乃至於飲食服飾、結婚禮儀、求愛方式,甚至連同西北人民生活中的悲和喜、愛和恨、美與醜,都呈現出這個地域特定曆史年代的真實麵貌。除了深情的擁抱、熱戀故鄉故土以外,楊聞宇對當今時代的新生活更充滿了熾熱的激情,他在故鄉古老而厚實的土地上尋找和發現新生活的亮光和綠意,滿懷欣喜地予以肯定和頌讚。楊聞宇的散文,語言真純自然,有著濃厚的古典文化的韻味和秦隴文化的印記,文風質樸、文筆優美、韻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