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濤散文承襲了傳統文化的精華,並融人現代意識,吸收了眾多文體的特長,豐富了散文的特質,在文體上推動了散文的發展。
第三,周濤散文的語言頗具張力、文筆瀟灑,道法自然,個性獨特。
當然,周濤散文有時理性過強、思想太密,而難免使得構架粗疏空乏,寄托、附麗思想的底座(材料、具象)不夠堅實有力。
朱增泉和周濤一樣都是由詩而文,但他和周濤半路從軍大不相同的是,他是一位真正行伍出身有40年軍齡的老軍人,一位將軍作家。他的散文選材和思情走向有著更為鮮明和強烈的軍旅定位。軍營現實、戍邊官兵以及古戰場和曆史名將都是他的創作對象,而民族文化傳統、軍事智慧和現實軍隊命運的思考則是他散文創作的理性內核。曾出版散文集《秦皇馳道》(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版)、《邊地散記》(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版)、《西部隨筆》、《邊牆.雪峰.飛天》等。
朱增泉的大部分散文都與曆史或戰爭相關,與滄桑變遷的社會文化沿革相關,如《觀滄海》、《香港,中國曾用這個膝蓋跪下》、《同床毋忘告林翁》、《振長策而禦宇內》、《長平之戰》、《尋訪趙王城》、《秦皇馳道》、《從範蠡說到呂不韋》、《憑吊一處古戰場》、《邊地散記》、《興隆山》、《大漠詩魂》、《西域之旅》等。作者以軍人特有的視角立場,以軍人特有的血性和洞察力,闡釋曆史,觀點鮮明,貫穿著一條愛國主義和曆史理性主義的主脈,飽含著一股昂揚進取、蕩氣回腸的情感波流。在他的散文中,古代(或近代)戰事是作者最重要最敏感的觀照對象。當然,戰爭不僅僅是戰爭,就如我們在不少作品中感悟到的那樣,殘酷的、觸目驚心的、但又不得不進行的戰事背後,總是蘊藏著無比豐富的、永遠值得後人傾聽的政治文化聲息。
朱增泉的散文思維方式與文化心理結構,都表現了軍人寬廣的胸襟,他把創作的目光投向邊關將士;同時,西部的高山大漠,雄奇瑰麗的自然景觀,又使他的審美情趣偏向於崇高豪邁,昂揚向上。基於此,他在解讀古代曆史人物時,自己的審美情感與古代英雄的開放業績、剛性雄風。很快達到了契合與共鳴。在他的諸多散文中,“振長策而禦宇內”的秦始皇;改革圖強、汲取“異族”文化、教百姓“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開拓疆土而勞頓終生的張騫、班超;為打通西域而建有奇功的霍去病、衛青;甚至出塞和親的王昭君,也成了作者擊節稱讚的對象。作者在用飽含著激越的情感解讀古人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開闊胸襟審視某些當代人的精神人格和文化品性。
高洪波的軍旅散文是在告別軍營多年之後,對當年部隊生活情景的追憶敘述,從而有了距離的“審美”,讓美的事物經過心靈的洗練而更有魅力,同時又多了一份曆史的厚重以及理性的思考。比如《高洪波軍旅散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版)中的《伐木叮咚》、《糧票》、《書緣》等篇什,不僅使作家筆下的昔日浮現出了全新的審美意義,而且將一種可貴的當代意識和普遍的人生價值,注入了當代軍人的思維。表現和平環境中軍營生活,成為高洪波軍旅散文的底色。但是高洪波沒有放棄對軍旅文學應有的精神個性的探索與張揚。作家以和平年代一般社會成員正常的生命需求和普遍的心理狀態為背景和參照,表現軍人因職業影響、環境規範而產生的獨特感覺、興趣、習慣、性格乃至靈魂嬗變、角色衝突等等,由此完成了一種當代軍人的精神空間和色調的熔鑄。《哭聰士兵》、《壯士呂鳴金》等篇,講述了作家與幾位戰友的革命情誼,表達了軍人那種質樸、深厚而豐富的情感。《北羊街》、《好漢老汪》等作品又通過對戀愛婚姻問題輕鬆自如的抒寫,含蓄地揭示了革命軍人在個人情感與職業角色之間的矛盾衝撞。還有《唱片年齡》、《軍犬三記》、《山野聽歌》等等都是以普通軍人為對象,或抒寫其粗獷豪壯的性情,或披露其內心的躁動,著重寫了基層士兵的人情美、品格美和英雄美。高洪渡的軍旅散文承載著濃鬱的民俗色彩和邊疆特征,在藝術手法上融描寫、敘述、議論抒情為一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表現方法多樣,具有高度個性化的語感和筆調,樸實中見綺麗,清新裏含詼諧,嚴謹而不失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