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災害急救常識(下)

泥石流來臨時的準備與急救

一、正確判斷泥石流的發生

除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確的自救方法。

當發現河(溝)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並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都可確認河(溝)上遊已形成泥石流。

仔細傾聽是否有從深穀或溝內傳來的類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如聽到這種聲音,哪怕極微弱也應認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時須迅速離開危險地段。

溝穀深處變得昏暗並伴有轟鳴聲或輕微的震動感,則說明溝穀上遊已發生泥石流。

1.滑坡來臨前山坡有何變化?

(1)土質滑坡張開的裂縫延伸方向往往與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較為明顯,其水平扭動的裂縫走向常與斜坡走向直接相交,並較為平直。

(2)岩質滑坡裂縫的展布方向往往受到岩層麵和節理麵的控製。

(3)當地麵裂縫出現時,已經暗示該山坡已處於不穩定狀態了。

2.滑坡到來前周圍事物有哪些變化?

(1)當斜坡局部深陷,而且該沉降與地下存在的洞室以及地麵較厚的人工填土無關時,將有可能發生滑坡。

(2)山坡上建築物變形,而且變形構築物在空間展布具有一定的規律。

(3)泉水、井水的水質渾濁,原本幹燥的地方突然滲水或出現泉水蓄水池大量漏水現象。

(4)地下發生異常聲響,而在出現這種響動的同時,家禽、家畜有異常反應。

二、避防與逃生

1.非應急性的措施。

(1)避讓措施。在泥石流發育分布區,工礦、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的選址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溝穀及其危害狀況的情況下進行,盡量避開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區與地段。如泥石流溝的中、上遊段及溝口,主支溝交彙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緩階地或坡腳處,河道彎道外側等。實在無法避開時應考慮修建防護工程或采取其他措施。

(2)生物措施。是一種長期的有助於減緩泥石流形成達到一定防禦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還林、固結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發生幾率與規模。

(3)工程設施。主要是為保護危害對象免遭破壞而采取的防護、排導、攔擋及跨越等工程設施。如護坡、擋牆、順壩、丁壩等工程。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與流速修建的排泄溝、導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為了控製攔截下泄物,削弱泥石流衝擊能量修建的攔沙壩、儲淤場、截流工程等。

綜合防治措施。即將生物措施與適用於某一泥石流危害區的幾項工程措施相互結合,對泥石流小流域進行統一全麵整治,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災害的發生。

(4)開展泥石流的預測預報工作。從空間上可根據地質、地貌、降雨等條件,以及泥石流發育程度和規模進行危險區域劃分,劃分出高度危險、中等危險和一般危險區;從時間上分為中長期和短曆時預報。

2.應急性措施。

每年7~8月是泥石流易發時段,應積極采取泥石流應急避防措施。首先要避開泥石流危險地,盡快在泥石流到來之前采取防範行動。在泥石流發生地區進行必要的搬遷、防護措施後,對一些仍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工礦、企業等提前做好應急部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1)預防為主,普及泥石流知識,汛期有組織地演習,有紀律地疏散撤離。

(2)選擇附近安全的地帶修建臨時避險棚。如較高的基岩台地、低緩山梁上等。切忌建在溝床岸邊、較低的階地、台地及坡腳、河道拐彎的凹岸或凸岸的下遊端邊緣。

(3)泥石流常滯後大雨發生。另外,具有陣流的黏性泥石流,其陣流間隙有時會被誤認為泥石流結束。不可存在僥幸心理,隻有當確認泥石流不會發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結束時才能解除警報。

(4)密切注視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減少、避免次生災害發生。當出現泥石流體堵塞河流,形成堵壩時,應盡快采取毀“壩”措施,使上遊水體盡快下瀉,避免次生洪水災害,同時通知上、下遊受害的地區,做好防災避險。當公路、鐵路、橋梁被衝毀後應及時采取阻止車輛通行的行動,以免車輛被顛覆,造成人員傷亡。

(5)采取正確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於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衝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於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穀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鬆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

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於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淘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大風來臨時的準備與急救

一、預防措施

1.注意媒體報道。

如廣播、電視等。

2.識別龍卷雲。

龍卷雲除具有積雨雲的一般特征以外,在雲底會出現烏黑的滾軸狀雲,當雲底見到有漏鬥雲伸下來時,龍卷風就會出現。

3.提高警覺。

防止山崩或道路坍方,山坡下和山區公路不宜停留或停車。為了生命的安全,應該及早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