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治風劑(二)(2 / 3)

【臨床應用】常用於白喉,一般日服1劑,重證可以日服2劑。以及咽喉腫痛,鼻幹唇燥,脈數為之證。陰虛甚者,加大熟地;熱毒甚者,加土牛膝、銀花、連翹;燥甚者,加天冬、鮮石斛。並可用於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鼻咽癌等屬陰虛燥熱者。

【文獻摘要】方論“按白腐一證,即所謂白纏喉是也。諸書皆未論及,惟《醫學心悟》言之。至於論治之法,亦未詳備。緣此證發於肺腎,凡本質不足者,或遇燥氣流行,或多食辛熱之物,感觸而發。初起者發熱,或不發熱,鼻幹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輕,鼻塞者重。音聲清亮,氣息調勻易治;若音啞氣急,即屬不治。近有好奇之輩,一遇此證,即用象牙片動手於喉中,妄刮其白,益傷其喉,更速其死,豈不哀哉!餘與既均三弟療治以來,未嚐誤及一人,生者甚眾,經治之法,不外肺腎,總要養陰清肺,兼辛涼而散為主。”(《重樓玉鑰》)

臨床資料“用養陰清肺湯水煎劑或流浸裔治療白喉40例,收到良好效果,均痊愈出院。其中培養白喉杆菌陽性的20例中,經服藥後,偽膜脫落平均3.7日,咽分泌物培養轉為陰性者平均5.2日。”(《中醫雜誌》1958年第2期98頁)

“用養陰清肺湯治療急性扁桃體炎100例(其中住院治療20例、有效率為95%。在住院的20例中,臨床症狀多在服藥後8~12小時減輕,最長的為18小時。在門診觀察的80例中,臨床症狀減輕,最快的是服藥後15小時,最長的為24小時。”(《中醫雜誌》)1957年第7期第359頁)

實驗研究“養陰清肺湯對白喉杆菌有較高的抑菌和殺菌能力,對白喉毒素在體外也有較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壞毒素的毒性,也破壞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擾菌能力較強的有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素能力較強的,有玄參、麥冬、貝母;白芍在兩方麵力量都強。薄荷在兩方麵力量都差。從原方中減去任何一種藥,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低,而“中和”毒素力量則無明顯影響。可見養陰清肺湯經過一個半世紀的實踐已漸趨完善,不宜輕易予以變動。”(《福建中醫藥》1964年第5期81頁)

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引趙蕺庵方)

【組成】百合5克、玄參3克、生地黃6克、熟地黃9克,當歸、白芍各3克,麥冬5克、生甘草、貝母、桔梗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陰潤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腎陰虛。咳痰帶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熱,骨蒸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理】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故咽喉燥痛;火上蒸肺,傷及血絡,故咳嗽痰血;手足心熱,骨蒸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皆為陰虛內熱之象。治宜養陰潤肺,清熱止血。

【方解】方中以二地為君;滋陰補腎,生地黃又能涼血止血。以麥冬、百合、貝母為臣;潤肺養陰,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參滋陰涼血清虛火,當歸養血潤燥,白芍養血益陰,桔梗宣利肺氣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調和漳藥,與拮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可使陰液漸充,虛火自靖,肺腎得養,諸症自愈。

【臨床應用】常用於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而致晐嗽痰血證。以及咳嗽,咽喉燥痛。舌紅少苔,脈細數之證。脾虛便溏,飲食減少者,慎用或忌用。若痰多而色黃者,加膽南星、黃芩、瓜麥皮;咳喘甚者,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若咳血者,可去桔梗或加白及、白茅根、仙鶴草,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咯血、慢性咽喉炎、自發性氣胸等屬肺腎陰虛者,均可加減治療。

【文獻摘要】方論“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金不生水,火炎水幹,故以二地助腎滋水退熱為君;百合保肺安神,麥冬清熱潤燥,元參助二地以生水,貝母散肺鬱而除痰,歸、芍養血兼以平肝,甘、桔清金,成功上部,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傷生發之氣也。”(《醫方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