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治風劑(二)(1 / 3)

二、滋陰潤燥劑

增液湯(《溫病條辨》)

【組成】細生地24克、玄參30克、麥冬連心24克。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幹則與飲令盡。

【功能】滋陰清熱,潤燥通便。

【主治】陽明溫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結,或下後2~3日,病證複現,脈沉無力者。

【病理】大便秘結,乃熱邪傷津,無水舟停所致。陽明熱結,必傷陰液,若其人邪熱熾盛,形證俱實,當用承氣湯攻下,海熱以救陰;若其人陰素虛,或津液大傷者,不可予承氣湯,攻之必重竭其津。治宜滋陰潤燥通便。吳瑭說:“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

【方解】方中以玄參鹹寒潤下為君;伍以麥冬之甘寒滋潤,生地之滋陰壯水。三者均屬質潤多汁之品,合用共奏滋陰清熱、潤燥通便之功。然本方皆在助水行舟,非屬攻下,欲使其能便,必須重用。若服後不大便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總之,本方乃滋陰潤燥之劑,隻適用於液幹多而熱結少者。

【臨床應用】常用於熱病傷津,腸燥便秘。並口渴,舌幹紅,脈細數或沉而無力之證。由於本方功擅養陰潤燥,故又多用治內傷陰虛液虧諸症。若津虧燥熱已甚,服增液湯大便不下者,可加生大黃、芒硝以清熱瀉下,輕堅潤燥。肛裂、慢性牙周炎、慢性咽喉炎、複發性口腔潰瘍、糖尿病等屬陰津不足者,均可加減用之。

【文獻摘要】方論“溫病之不大便,不出熱結、液幹二者之外。其偏於陽邪熾甚,熱結之實證,則從承氣法矣;其偏於陰虧液涸之半虛半實證,則不可混施承氣,故以此法代之。獨取元參為君者,元參味苦鹹微寒,壯水製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於天,其能治液幹,固不待言,《本經》稱其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其並能解熱結可知。麥冬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亦係能補能潤能通之品,故以為之佐。生地亦主寒熱積聚,逐血痹,用細者,取其補而不膩,兼能走絡也。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計,故湯名增液,但非重用不為功。此方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餘治體虛之溫病,與前醫誤傷津液,不大便,半虛半實之證,專以此法救之,無不應手而效。”(《溫病條辨》)

臨床資料“用增液湯加味治療放療所致口腔反應120各例。口腔反應一般在放射線治療1周後出現。主要症狀和體征為口幹,口渴引飲,口涎黏稠,牙齦紅腫,口腔黏膜潮紅或白斑,重者整個口腔黏膜潰爛,疼痛難忍。結果,臨床治愈(反應基本消失)41例,顯效(反應明顯減輕)65例,好轉(口幹、咽痛、黏膜潮紅減輕,能配合放療)13例,無效1例。”(《廣西中醫藥》1981年第5期第25頁)

“將本方製成大輸液增液針可以起到補液和調節電解質平衡的作用,同時還可改善微循環與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利於炎性分泌較快吸收,減少毒性反應,調整體液免疫。”(免疫球蛋白八X《中成藥研究》1989年第5期第47頁)

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組成】大生地6克、丹皮3克、麥冬5克、貝母(去心)3克、薄荷2克、玄參5克、白芍3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陰清肺。

【主治】白喉咽喉腫痛,初起發熱,或不發熱,鼻幹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

【病理】白喉一證,多由素質陰虛蘊熱,複感疫毒所致。《重樓玉鑰》說:“此證發於肺腎,凡本質不足者,或遇燥氣流行,或多食辛熱之物,感觸而發。”喉為肺係,腎脈挾咽係舌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複加疫毒上犯,故咽喉腫痛,鼻幹唇燥。治宜養陰清肺為主,兼散疫毒。故鄭梅澗說:“經治之法,不外肺腎,總要養陰清肺,兼辛涼而散為主。”

【方解】方中以生地養腎陰;麥冬養肺陰;玄參清虛火而解毒;丹皮涼血而消腫;貝母潤肺化痰,白芍斂陰泄熱;少佐薄荷散邪利咽,甘草和藥解毒,綜合全方,滋養肺腎,消腫利咽,微散表邪,對於肺腎陰虛,外感疫毒而病白喉者,確有良效。若初起表證明顯者,可加桑葉、金銀花;熱毒重者,可加連翹、黃芩;若音啞氣急,多屬危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