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風劑有疏散外風劑和平熄內風劑。而平熄內風劑則有平肝潛陽,鎮靜清熱,養陽、滋補肝腎之功效。疏散外風之劑用於因正氣不足,腠理疏鬆,而感受風邪致病者。
一、疏散外風劑
大秦艽湯(索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組成】秦艽9克、生地3克、熟地3克、獨活6克、當歸6克、川芎6克、白芍6克、甘草6克、羌活3克、防風3克、細辛1.5克、黃芩3克、白芷3克、石膏6克、白術3克、白茯苓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祛風清熱,養血活血。
【主治】口眼眼斜,舌強不語,手足不能運動,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病理】此病之理,乃風邪初中經絡,是因正氣不足風邪乘十虛中絡,氣血痹阻,絡脈不通,故口眼堝斜。血弱不能養筋,故;舌脈失養,而不語,筋脈失養而四肢不用。治宜祛風通絡,兼以理氣活血,可使風邪外解,氣血調和,則手足得用,舌本柔和。
【方解】方中以秦艽為君;祛風而通行理絡。羌活、獨活、射防風、白芷、細辛,均為辛溫之品,能祛風散邪,俱為臣藥;另外,言語和手足運動的障礙,與碰虛不能養筋有關,且風藥多燥,故配以當歸、白芍、熟地養血柔筋,使祛風而不傷津;複用川芎和歸、芍相協,使之活血通絡,“血活則風散而舌本柔矣,又氣能生血,故用白術、茯苓益氣健脾,以助生化之源。至於黃芩、石膏、生地涼血清熱,是為風邪化熱而設。以上俱為佐藥;另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合而成方,共奏祛風清熱,養血活血之效。
【臨床應用】常用於風邪初中經絡之證。以口眼眼斜,舌強不語,手足不能運動等,病程較短,並兼有表證者之證。若屬內風所致者,不宜應用。若無內熱者,可去黃芩、生石裔、生地等。專以祛風養血通絡為治。原書謂:如遇天陰,加生薑;如心下痞,加枳實。可資參考。對於顏麵神經麻痹,腦血管痙攣、腦血栓形成所致的語言蹇澀、半身不遂,以及風濕熱痹等均可加減用之。
【文獻摘要】方論汪昂:“此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也。以秦艽為君藥;祛一身之風也。以石裔為臣藥;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陽之風,白芷散陽明之風,川芎散厥陰之風,細辛、獨活散少陰之風,防風為風藥卒徒,隨所引而無所不至者也,大抵內傷必因外感而發,諸藥雖雲搜風,亦兼發表,風藥多燥,表藥多散,故疏風必先養血,而解表亦必固裏,當歸養血,生地滋血,川芎痠活血,芍藥斂陰和血,血活則風散而舌本柔矣。又氣能生血,故白術、茯苓、甘草補氣以壯中樞,脾運濕除,則手足健矣。又風能生熱,故用黃芩清上,石膏瀉中,生地涼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醫方集解》)
消風散(《和劑局方》)
【組成】甘草5克、木通50,當歸、生地、防風、苦參、蟬蛻、知母、荊芥、牛蒡子、蒼術、石裔、胡麻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風養血,清熱除濕。
【主治】風疹、濕疹等皮膚病及其繼發症。其苔黃白,脈浮數者。
【病理】本證病理,是因風濕或風熱之瘙邪,浸潤血脈,鬱於肌膚腠理之間而發為皮疹,故見皮膚疹出並癢,或津水流溢,治宜疏風清熱除濕。
【方解】方中以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疏風透表為君;以祛除在表之風邪。配伍蒼術散風除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更以石裔、知母清熱瀉火,俱為臣藥;由於風邪浸淫血脈,損傷陰血,故配當歸、生地、胡麻以養血活血,滋陰潤燥,並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是為佐藥;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之效。
【臨床應用】常用於風疹、濕疹等皮膚瘙癢之疾。服藥期間,不宜進食辛辣、魚腥、煙酒、濃茶等。若風熱偏盛而身熱,口渴者,加銀花、連翹;濕熱偏盛,胸脘痞滿,身重乏力,舌苔黃厚而膩者,加地膚子、車前子、梔子等;血分熱甚,五心煩熱,舌紅或鋒者,加赤芍、丹皮、紫草。蕁麻疹、過敏性皮炎、稻農皮炎、藥物性皮炎等屬風濕為患者,均可加減用之。
【文獻摘要】臨床資料“應用消風散加減治療濕疹44例,每日1劑,一律不用抗敏之西藥,對皮損較重的5例,外用新鮮馬齒莧進行濕敷。44例中,服藥最少者5劑,最多者23劑,平均療程為20天。結果:近期治愈(症狀及皮損全部消失力8例,基本治愈(僅殘留少許皮損,自覺症狀基本消失乂例,對痊愈中的27例進行1年左右的隨訪,結果1例複發,26例良好。本法對滲出型皮膚損害效果較好,強調在治療過程中飲食要清淡,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新醫藥學雜誌》1976年第8期15頁)
川芎茶調散(《和劑局方》)
【組成】川芎120克、荊芥120克、防風45克、白芷60克薄荷240克、甘草60克、羌活60克、細辛30克。
【用法】為細末,每服6克用茶水調服。或依證減量為湯劑,水煎服。
【功能】疏風止痛。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或惡寒發熱,目眩彝塞,舌苔薄白,脈浮者。
【病理】頭痛的病因甚多。本證病因,為外感風邪所致。風邪外襲,循經上擾頭部,阻進清陽之氣,故見頭痛。《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即此之意。風邪襲表,邪正相爭,故見惡寒發熱,目眩鼻塞,脈浮等症。若風邪稽留不去,頭痛久而不愈者,其痛或偏或正,休作無時,即為頭風。外風宜散,治宜散風邪止頭痛。
【方解】方中川芎、白芷、羌活疏風止痛,其中川芎長於止1痛,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頭頂痛或兩側頭痛),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後頭痛牽連項部),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前額部),均為君藥;如頭痛的部位有所側重,則用藥亦相應進退。細辛散寒止痛,並長於治少陰經頭痛;薄荷用量較重,能清利頭目,搜風散熱;荊芥、防風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風邪。上述各藥,輔助君藥,以增強疏風止痛之效,並能解表,均為臣藥;甘草調和諸藥,用時以清茶調下,取茶葉的苦寒性味,既可上清頭目,又能製約風藥的過於溫燥與升散,使升中有降,為佐使藥。
【臨床應用】常用於風邪頭痛,鼻塞,脈浮之證。對於氣虛、血虛,或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引起的頭痛,均非所宜。故主要適用於風寒頭痛,對於風熱頭痛亦可加減用之。若頭痛屬風寒者,可重用川芎,並酌加蘇葉、生薑等。屬風熱者,去羌活、細辛,加蔓荊子、菊花;若頭痛久而不愈者,可配全蠍、僵蠶、桃仁、紅花等。
【附方】菊花茶調散(《醫方集解》)即川芎茶調散原方加菊花、僵蠶而成。功能疏風止痛,清利頭目。主治風熱上犯,頭暈目眩偏正頭痛。
蒼耳子散(《重訂嚴氏濟生方》)蒼耳子炒10克、辛夷15克、白芷30克、薄荷3克。上藥為細末,每服6克,清茶為引。亦可酌量為湯劑,水煎服。功能祛風通竅。主治鼻淵、鼻塞、流濁涕不止,前額頭痛。
【文獻摘要】方論“此足三陽藥也。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於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藥可到也。薄荷、荊芥並能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同諸藥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鬱火。加甘草者,以緩中也。用茶調和,茶能上清頭目也。”(《醫方集解》)
臨床資料“應用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43例,其中典型偏頭痛15例。不典型偏頭痛19例。每日服1劑,連用30天為1療程,停藥後仍有症狀者,過15~30天後再用1療程,個別病人用3個療程。結果痊愈11例。觀察2年,頭癰未再發作;顯著好轉14例,偶有輕微頭痛,間歇期明顯延長,睡眠正常;好轉12例。頭痛減輕,間歇期延長,睡眠改善;無效6例。本組無惡化者,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中醫雜誌》1981年第9期第36頁)
玉真散(《外科正宗》)
【組成】白附子、防風、白芷、天麻、羌活、天南星各等分。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6克。亦可外敷患處。若牙關緊閉,角弓反張,每服9克,白開水調服,或以熱黃酒調服更佳。古有以用熱童便調服者,用之良效。
【功能】祛風化痰,解痙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