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破傷風之牙關緊閉,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等。
【病理】破傷風的原因《外科正宗》指出“因皮肉損破,複被外風襲入經絡,漸傳入裏”。由此可見,故傷風亦屬外風為患。風邪通過創口,侵人經脈後,發為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症。
【方解】方中白附子、天南星祛風化痰,解痙止痛;羌活、防風、白芷疏散經絡中之風邪,驅邪外出;天麻熄風解痙;熱黃酒有十通經絡,行氣血之功。合而用之,有祛風解痙和止痛之效。
【臨床應用】常用於破傷風牙關緊閉,身體強直,角弓反張之症。破傷風而見津氣兩虛者不宜使用。孕婦忌用。本方祛風1化痰之功較強,而解痙稍遜,臨床每與止痙散合用,以增加解痙剕之效。
【附方】五虎追風散(《中醫雜誌》史傳思方)蟬蛻30克、天南星6克、天麻6克、全蠍8個、僵蠶9個。水煎服。另用朱砂1.5克研細,以溫熱黃酒60毫升,衝服,服後五心出汗即有效。但出汗與否,應於第二日再服,連服3日。功能驅風解痙止痛。主治破傷風,牙關緊急,手足抽搐,角弓反張。
【文獻摘要】方論“方中防風,南星二味,有祛風化痰之功;益以白附子祛頭麵之風,定搐解痙;羌活散太陽之風;白芷散陽明之風;天麻治厥陰之風。如此則祛風之力大為增強,風散搐定,病亦自愈。”(《中醫方劑學講義》)
臨床資料“運用玉真散治療患者約200例,其中約有50例患破傷風,除7例因治療太晚不幸死亡外,餘都順利治愈,未見後遺症。”(《中醫雜誌》1956年第8期)
小活絡丹(《和劑局方》)
【組成】製南星、川烏(炮)、草烏(炮)、地龍各180克,乳香、沒藥各66克。
【用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
【功能】祛風除濕,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主治】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疼痛遊走不定。或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經絡有濕痰死血,而見腰腿沉重,或腿臂間作痛。
【病理】風寒濕邪或痰濕瘀血留滯經絡,以致氣血不得宣通,營衛失其流暢,故見肢體攣痛,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留者攻之,逸者行之。”治宜祛風濕與化痰活血,三者兼顧。
【方解】方中川烏、草烏均為辛熱之品,功能祛風除濕,溫通經絡,且具有較強的止痛作用,是為君藥;天南星燥濕化痰,以除經絡中痰濕,亦有止痛之效,用為臣藥;佐以乳香、沒藥行氣活血,以化絡中之瘀血,使氣血流暢;地龍為人絡之良品,功能通經活絡,並加用陳酒以助藥勢,可引諸藥直達病所,為使藥。合而用之,則風寒濕邪與痰濁,瘀血均能祛除,使經絡得通,諸症可愈。
【臨床應用】常用於痹證偏於寒證者。以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舌淡紫苔白為證治。陰虛有熱者及孕婦慎用。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症等屬風濕血瘀證者。
【附方】大活絡丹(《蘭台軌範》)白花蛇、烏梢蛇、威靈仙、兩頭尖(俱酒浸)、草烏、天麻(煨八全蠍(去毒)、首烏(黑豆水浸)、龜版(炙八麻黃、貫仲、炙甘草、羌活、官桂、藿香、烏藥、黃連、熟地、大黃(蒸)、木香、沉香各100克,細辛、赤芍、沒藥(去油,另研八丁香、乳香(去油,另研)、僵蠶、天南星(薑製入青皮、骨碎補、白豆蔻仁、安息香(酒蒸)、黑附子(製)、黃芩(蒸)、茯苓、香附(酒浸,焙)、玄參、白術各50克,防風125克,葛根、豹骨、當歸各75克,血竭(另研)21克,地龍(炙)、水牛角、麝香(另研八鬆脂各15克,牛黃(另研)、冰片(另研:)各4.5克,人參150克,上藥研為細末,過篩,混勻,煉蜜為丸,如桂圓核大。每服1丸,陳酒送下,每日2次。功能祛風扶正,活絡止痛。主治中風癱疾,痿痹、痰厥、陰疽、流注、跌打損傷等。
【文獻摘要】方論“夫風之中於經也,留而不去,則與絡中之津液、氣血渾合不分,由是衛氣失其常道,絡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絡中之津液即結而為痰。經絡中一有濕痰死血,即不仁且不用,腿臂間痛,所由來也。然治絡一法,較治腑治髒為難,非湯劑可以蕩滌,必須用峻利之品,為丸以搜逐之。故以川烏、草烏直達病所,通行活絡,散風邪,逐寒濕,而天南星(膽汁製)即隨其所到之處,建祛風豁痰之功。乳、沒之芳香通絡,活血行瘀;蚯蚓之蠕動善穿,用為引導。用酒丸酒下,雖欲其緩,而仍欲其行也。”(《成方便讀》)
二、平熄內風劑
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天麻9克、鉤藤12克、朱茯神9克、石決明18克、夜交藤9克、山梔子9克、黃芩9克、益母草9克、懷牛膝12克、杜仲9克、桑寄生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頭痛、眩暈、煩躁少寐多夢,甚則失眠,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理】肝陽上亢,風熱上擾,肝脈上頭,開竅於目,故頭痛,眩暈,眼目幹痛。肝陽偏亢擾亂神誌不安,故少寐多夢,甚則失眠。舌紅苔黃,脈弦數皆肝陽偏亢所致。
【方解】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均有平肝風之效,用以為君;山梔、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不致偏亢,是為臣藥;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補益肝腎;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誌,俱為佐使藥。如病重者,加羚羊角。
【臨床應用】常用於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以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之證。用於髙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為宜。
【文獻摘要】方論“本方為平肝降逆之劑。以天麻、鉤藤、生決明之平肝祛風降逆為主,輔以清降之山梔、黃芩,活血之牛膝,滋肝腎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腎以平肝之逆;並輔夜交藤、朱茯神以安神鎮靜,緩解其失眠。故為用於肝厥頭痛、暈眩、失眠之良劑。”(《雜病證治新義》)
阿膠雞子黃湯(《通俗傷寒倫》)
【組成】阿膠6克、雞子黃2個(先煎代水)、石決明15克、輪白芍9克、炙甘草3克、生地12克、牡蠣12克、茯神12克、雙鉤藤6克、絡石藤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陰養血,柔肝熄風。
【主治】筋脈拘急,手足瘛瘀,類似風動,或頭目眩暈,舌絳苔少,脈細數者。
【病理】邪熱久羈,熱傷陰血,虛風內動所致。溫熱病後,多見此證。血不養筋,則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瘋,肝脈上於頭,肝虛風動,水不函木,故頭目眩暈。舌絳苔少,脈細數,皆肝陰不足虛火上炎之象。
【方解】方中以阿膠、雞子黃為君;滋陰血,熄風陽;生地、芍藥、甘草為臣;酸甘化陰,柔肝熄風。然陰自虛者,肝陽偏亢,故以鉤藤協石決明、牡蠣為佐;取其介類潛陽,合用以平熄肝木之亢,複用茯神木平肝安神,以加強其效。筋攣則絡亦不舒,故用絡石藤為使。配合白芍、甘草,以舒筋通絡。合而用之,成為養血滋陰,柔肝熄風之劑。
【臨床應用】常用於邪熱久羈,灼傷陰血,虛風內動,證見筋脈拘急,手足瘛疢;或頭目眩暈,舌絳苔少,脈細數者。多用於乙型腦炎等熱性病後期,耗傷陰液之見證。
【文獻摘要】方論何秀山:“血虛生鳳者,非真風也,實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疚。類似風動,故名曰內虛暗風,通稱肝風。溫熱病末期,多見此症者,以熱傷血液故也。方以阿膠、雞子黃為君;取其血肉有情,液多質重,以滋血液而熄肝風。臣以芍、草、茯神木;一則酸甘化陰以柔肝,一則以木製木,而熄風。然心血虛者,肝陽必亢,故佐以決明,牡蠣介類潛陽,筋攣者絡亦不舒,故使以鉤藤、絡石通絡舒筋也。此為養血滋陰,柔肝熄風之良方。”(《重訂通俗傷寒論》)
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組成】白芍18克、阿膠9克、麻仁6克、幹地黃18克、龜版12克、鱉甲12克、五味子6克、牡蠣12克、炙甘草12克、雞子黃2個、麥冬18克。
【用法】水煎藥去渣,再人雞子黃攪勻溫服。
【功能】滋陰熄風。
【主治】神疲、瘛瘋,時時有欲脫之勢,舌絳苔少,脈氣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