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理血劑(二)(1 / 3)

大黃廣蟲丸(《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300克、座蟲30克、虻蟲60克、水蛭60克、擠螬60克、甘草90克、赤芍120克、幹漆30克、幹地黃30克、黃芩60克、桃仁60克、杏仁60克。

【用法】共為細末。蜜丸3克重。每服1丸,日服2次。

【功能】活血化瘀,祛瘀生新。

【主治】五勞虛極。形體羸瘦,腹滿不能食,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者。

【病理】五勞虛極,多因過飽、過饑、憂鬱、暴飲,或房事、疲勞過度等而成。勞傷既成,則經絡、榮衛氣傷,每致瘀血內留,日久而成“幹血”;且瘀血久鬱則化熱,致陰血亦傷,不能濡潤肌膚,出現肌膚甲錯;不能上榮於目,故見兩目黯黑不華;至於羸弱消瘦,腹滿不能飲食等症,亦是由於勞傷正氣虛極所致。由此觀之,瘀雖由虛而起,但瘀積已甚,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正氣無由恢複,故本方以祛瘀為主,輔以扶正之品,使瘀去新生,則病自痊愈。但畢竟五勞虛極之人,不宜猛攻,故用丸劑,以圖緩消緩散為妥。

【方解】方中大黃逐瘀攻下,並能涼血清熱,廑蟲攻下積血,共為君藥;桃仁、幹漆、蠐螬、水蛭、虻蟲助君藥以活血通絡,攻逐瘀血,共為臣藥;黃芩配大黃以清瘀熱,杏仁配桃仁以潤燥結,且能破血降氣,與活血攻下藥配伍則有利於祛瘀血,生地黃、芍藥養血滋陰,共為佐藥;甘草和中補虛,調和諸藥,以緩和諸破血藥過於峻猛傷正;酒服以行藥勢,是為使藥。諸藥合用,祛瘀血,清瘀熱,滋陰血,潤燥結,即尤在涇《金匱心典》所說:“潤以濡其幹,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之意。

【臨床應用】常用於五勞虛極。證見形體贏瘦,腹滿不能飲食,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者。可用於婦女閉經、肝硬化、肝脾腫大等諸症者。

【文獻摘要】方論張璐:“夫五勞七傷,多緣勞動不節,氣血凝滯,鬱積生熱,致傷其陰。世俗所稱幹血勞是也。所以仲景乘其元氣未漓,先用大黃、廑蟲,水蛭、虻蟲、蠐螬等蠕動啖血之物,佐以幹漆、生地、桃仁、杏仁行去其血,略兼甘草、芍藥以緩中補虛,黃芩開通熱鬱,酒服以行藥勢。待幹血行盡,然後純行緩中補虛收功。”(《張氏醫通》)

臨床資料“乙型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例治療組服用大黃廑蟲丸6.6克,1日2次;五仁醇(五味子提取物:1100~150毫克,1日2次,3個月為1療程,至少服2療程,有效者堅持服藥大於1年,不另給任何保肝藥。對照組服維生素、肝泰樂等一般保肝藥及逍遙丸、當歸丸等,療程同上。結果治療組30例經1~2個療程,顯效23例,好轉2例,無效5例。對照組20例經2療程後,僅2例肝功能正常。治療後兩組病例的乙型肝炎表麵抗原,均未轉陰,乙型肝炎核心抗體仍為陽性。”(《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年第5期)

二、止血劑

十灰散(《十藥神書》)

【組成】白茅根、茜根、大黃、荷葉、柏葉、丹皮、棕櫚皮、山梔子、大薊、小薊。

【用法】上藥燒炭存性共為細末,每服9克,日服2次。以蘿卜汁、香墨汁調服。或為湯劑,水煎服。

【功能】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妄行。嘔血、吐血、咯血、咳血。

【病理】火熱熾盛,損傷血絡,血熱妄行,離經外溢,而致嘔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症。

【方解】方中大薊、小薊、荷葉、茜根、側柏葉、白茅根涼血止血;棕櫚皮收澀止血。因本方證屬氣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故在涼血止血的同時,又用梔子清熱瀉火,大黃導熱下行,折其上逆之勢,使氣火降而血止;並用丹皮配大黃涼血祛瘀,使涼血止血而不留瘀;本方燒炭存性用,可以加強收澀止血作用;用藕汁或蘿卜汁、京墨調服,亦在增強清熱涼血止血之功。

【臨床應用】常用於熱證出血,對於來勢急暴之上部出血,可作應急之用,以上部出血,血色鮮紅,舌紅脈數之證。對虛寒性出血忌用。若氣火上逆,血熱較盛者,可以本方改作湯劑使用,此時當以大黃、梔子為主藥,亦可加牛膝、代赭石等。對於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肺結核咯血等屬氣火上逆者為宜。

【文獻摘要】方論“夫吐血,咯血。固有陽虛陰虛之分,虛火實火之別,學者固當預為體察,而適遇卒然暴起之證,又不得不用急則治標之法以遏其勢。然血之所以暴湧者,姑無論其屬虛屬實,莫不由氣火上升所致。丹溪所謂氣有餘即是火。即不足之證,亦成上實下虛之勢。此方彙集諸涼血、澀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燒灰成性,使之涼者涼,澀者澀,散者散,行者行,用童便調服者,取其鹹寒下行,降火甚速,血之上逆者,以下行為順耳。”(《成方便讀》)

咳血方(《丹溪心法》)

【組成】青黛6克、瓜蔞仁9克、訶子6克、山梔子(炒)9克、海石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火化痰,斂肺止咳。

【主治】咳嗽痰稠帶血,咯吐不爽,心煩易怒,胸脅刺痛,頰赤,便秘,舌紅苔膩,脈弦數。

【病理】肝火灼肺,肺失肅降而作咳,咳傷肺絡則血出,血從上溢乃成咳血之證。肺津受灼為痰,故濃稠難咯,痰阻於肺,又可導致咳嗽加重,其心煩易怒,胸脅刺痛,便秘頰赤,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為肝火內擾的辨證依據。

【方解】方用青黛、梔子清肝瀉火涼血,共為君藥;痰不除則咳不止,故以瓜蔞仁、海石為清熱降火,潤燥化痰,正如汪昂說:“二者降火而兼行痰”,為臣藥;咳不止則血不寧,故又以訶子清斂降肺而止咳化痰,是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肝寧肺之功,使火不犯肺,肺氣肅降有權,痰化咳止,血亦自止,實為圖本之法。肝火灼傷肺絡而為咳血,陰分每亦虧損,如再酌加清肺養陰之品,則更為全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