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理血劑(二)(2 / 3)

【臨床應用】常用於肝火灼肺的咳血證,以咳痰帶血,胸脅作痛,舌紅苔黃,脈弦數之證。肺腎陰虛及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若火熱傷陰者,可酌加沙參、麥冬;咳甚痰多,可加貝母、天竺黃、枇杷葉等。常用於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病的咳血屬肝火犯肺者。

【文獻摘要】方論汪昂:“此手太陰藥。肝者將軍之官,肝火上逆,能灼心肺,故咳嗽痰血也。青黛瀉肝而理血,散五髒鬱火;梔子涼心而清肺,使邪熱下行,二者所以治火;瓜蔞潤燥化痰,為治嗽要藥;海石軟堅止嗽,清水之上源,二者降火而兼行痰加訶子者,以能斂肺而定痰喘也。不用治血之藥者,火退則血自止也。”(《醫方集解》)

四生丸(《婦人良方》)

【組成】生荷葉、生柏葉9克、生艾葉9克、生地15克。

【用法】數倍是量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或為湯劑,水煎服。

【功能】涼血止血。

【主治】吐血、衂血,血色鮮紅,口幹咽燥舌紅或絳,脈弦數。

【病理】血分有熱,迫血妄行,若外溢則見吐血、衄血,且血色鮮紅,脈弦數有力;熱傷津液,故口幹咽燥,舌紅或絳。

【方解】方中以側柏葉涼血止血,為君藥;生地清熱涼血,助君藥加強止血之效,並能養陰生津,以兼顧傷陰之象,為臣藥;荷葉、艾葉既能止血,又能散瘀滯,使止血而不留瘀,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起涼血止血作用,使熱清血寧,則吐血、腦血可止。

【臨床應用】常用於血熱妄行的上部出血之證。以血色鮮紅,舌紅,脈數之證。對內熱暴作之吐血、紐血療效較好,然隻可暫用,中病即止。若多服,久服,寒涼太過,則可使血凝成瘀而致證,若出血較多者,可加入小薊、白茅根、藕節、仙鶴草等。用於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咯血、胃潰瘍吐血,屬血熱妄行者。

【文獻摘要】方論朱良春等:“生側柏葉涼血清熱、止血,為君藥;生地黃涼血清熱,養陰生津,為臣藥;荷葉輕清,專清上焦熱邪,艾葉和血祛瘀,止血,二者為佐使。四藥生用,寒涼之性俱全,清熱止血的作用較強。如非十分必要,不可妄投,以免寒涼滯瘀,造成不良後果。”(《湯頭歌塊詳解》)

槐花散(《本事方》)

【組成】槐花12克、柏葉12克、枳殼6克、荊芥穗6克。

【用法】為細末,每服6克。或為湯劑,水煎服。

【功能】清腸止血,疏風下氣。

【主治】腸風髒毒下血。便前出血,或便後出血,或糞便中帶血,以及痔瘡出血,血色鮮紅或晦暗。

【病理】大便下血者,多由“腸風,髒毒”所致。而腸風與髒毒皆由風邪熱毒,濕毒壅遏於胃腸血分,血滲腸道而致便血。

【方解】方中用槐花專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為君藥。側柏葉助槐花涼血止血;荊芥(炒),疏風並入血分而止血,共為臣藥。枳殼下氣寬腸,為佐使藥。諸藥合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清腸疏風,風熱濕毒既清,便血自止。本方藥性寒涼,不宜久服。如便血日久,見有氣虛或陰虛者,又當別求治法,非本方所宜。

【臨床應用】常用於熱證便血,以血色鮮紅,舌紅,脈數之證。鑒於方中藥性寒涼,故隻宜暫用,不宜久服。便血日久,屬氣虛或陰虛者,則不宜用。若大腸熱盛,可加黃連、黃柏下血量多,可加地榆。用於痔瘡出血或大便下血屬血熱者為宜。結腸炎、腸癌便血亦可應用。

【附方】槐角丸(《和劑局方》)槐角(炒)500克、地榆、當歸、防風、黃芩、枳殼各250克。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米湯引送服。或為湯劑,量酌減,水煎服。功能清腸止血,疏風利氣。主治腸風下血或脫肛。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說:“腸風者,下血新鮮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來。髒毒者,下血瘀晦,點滴而下,無論便前,便後皆然,此皆由於濕熱蘊結。或陰毒之氣久而蘊成。”

膠艾湯(《金匱要咯》)

【組成】阿膠9克、艾葉9克、當歸9克、芍藥12克、甘草6克、幹地黃12克、川芎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補血止血,調經安胎。

【主治】崩中、漏下,月經過多,淋漓不止,或半產後下血不絕,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病理】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虛損,陰血不能內守,故崩中漏下,月經過多,淋漓不斷,或半產後下血不止。衝任受損,胞脈空虛,故腹中疼痛。治當補血、止血,調經安胎。

【方解】方中阿膠補血、止血,艾葉溫經止血,二藥又為調經安胎、治崩止漏的要藥,共為君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即四物湯,見補益劑)補血調劑,並能活血調血,以防出血日久留瘀,共為臣佐藥。甘草調和諸藥;配阿膠則善於止血;配白芍能緩急止痛;加入清酒助藥力運行,亦防出血日久留瘀之意。共為使藥。諸藥合用,以補血止血為主,兼以調經安胎,為治療血虛崩漏以及安胎的常用方劑。

【臨床應用】常用於崩中漏下,月經過多,淋漓不止,或妊娠下血,胎動不安,或產後下血不絕。對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產後子宮複舊不全的出血不止,屬衝任虛損者。

【文獻摘要】方論汪昂:“此足太陰厥陰藥也。四物以養其血,阿膠以益其陰,艾葉以補其陽,和以甘草,行以酒勢,使血能循經養胎,則無漏下之患矣。”(《醫方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