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理血劑(二)(3 / 3)

臨床資料“治療婦女下血症92例,其中崩漏59例,月經過多14例,胎漏4例,產後惡露不盡5例,取環出血3例,人流後出血7例。治療方法:用當歸、杭芍、川芎、生地、阿膠、黑艾葉、甘草,每日1劑,煎2次,早晚分服,氣虛加黨參、黃芪、白術;陰虛內熱者加旱蓮草、龜版;肝鬱氣滯者合逍遙散去薑、薄;瘀血內積者加益母草合失笑散;胎動不安者加黑杜仲、桑寄生、黃芩、蘇梗。為加強止血之功,常配用黑地榆,效果更好。治療效果:92例中治愈78例(出血停止,症狀消失,恢複健康、好轉5例,(出血顯減,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總治愈率為94.58%,其中除崩漏3例好轉,取環和人流後出血好轉各1例外,餘均治愈,病程最短2天,最長8天。”(《福建中醫藥》1983年第1期)

小薊飲子(《濟生方》)

【組成】小薊15克、當歸6克、山梔子9克、藕節9克、滑石15克、竹葉9克、炒蒲黃9克、炙甘草6克、生地30克、木通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中帶血,小便頻數。赤澀熱痛,或尿血,而見舌紅脈數者。

【病理】《素問·氣厥論》說:“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故血淋,尿血,總由熱聚膀胱,損傷血絡所致,由於瘀熱蘊結於下焦,膀胱氣化失常,故見小便頻數,赤澀熱痛,舌紅脈數。

【方解】本方為導赤散加味組成。方中主以小薊涼血止血,為君藥;輔以藕節、蒲黃助君藥涼血止血,並能消瘀,可使血止而不留瘀;滑石清熱利水通淋;木通、淡竹葉、梔子清泄心、肺、三焦之熱從下而去;因熱出血,且多傷陰,故用生地養陰清熱、涼血止血;當歸養血和血而性溫,亦有防方中諸藥寒涼太過之意,以上共為臣、佐藥;甘草和中調諸藥,是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成涼血止血為主,利水通淋為輔之功。本方止血之中寓以化瘀血,清利之中寓以養陰血,是治療血淋,尿血屬於實熱的常用方劑。

【臨床應用】常用於血淋、尿血屬實熱之證。以小便赤澀熱痛,舌紅,脈數者。方中炙甘草亦可改用生甘草。若尿道刺痛者,可加琥珀、海金砂。對於急性泌尿係感染以及泌尿係結石,屬下焦瘀熱,蓄聚膀胱者為宜。

【文獻摘要】方論吳崑:“下焦結熱血淋者,此方主之。下焦之病責於濕熱,經曰:病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用生地、梔子涼而導之,以竭其熱;用滑石、通草、竹葉淡而滲之,以竭其濕;用小薊、藕節、蒲黃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當歸養血於陰;甘草調氣於陽,古入治下焦瘀熱之病,必用滲藥開其溺竅者,圍師必缺之義也。”(《醫方考》)

臨床資料“用荷葦合小薊飲子控製蛋白尿35例,基本方藥:荷葦7枚。小薊、生地各15克,藕節、木通、當歸、黑梔、蒲黃炭各10克,滑石20克,竹葉5克。風水相搏型加金銀花、前胡各10克;水濕蘊熱型加豬苓、陳皮各10克,幹薑6克,脾腎陽虛型加製附片15克,桂枝8克、五味子5克。每日1劑,低鹽飲食,忌辛辣,避風寒,禁房事。結果痊愈19例;顯效9例;好轉6例;無效1例。”(《湖南醫藥雜誌》1984年第6期)

黃土湯(《金匿要略》)

【組成】灶心土(布包先煎)30克、幹地黃9克、甘草9克、炮附子9克、白術9克、黃芩9克、阿膠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主治】大便下血,或吐血、艇血,以及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病理】主症下血,屬於脾陽不足中焦虛寒所致。脾統血,氣攝血,若脾陽不足,脾氣亦虛,則統攝無故,故血不歸經而外溢,血從上溢則為吐衄,血下溢則為便血崩漏,因脾氣不足,脾陽虛,故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麵萎黃,舌淡,脈沉細無力。

【方解】方中灶心黃土(一名伏龍肝)溫中止血,為君藥;配以白術、附子溫脾陽而補中氣,助君藥以複統攝之權,為臣藥;但辛溫之術、附易耗血動血,且出血量多,陰血每亦虧耗,故佐以生地、阿膠滋陰養血,並能止血,更配苦寒之黃芩與甘寒滋潤之生地、阿膠共同製約術、附過於溫燥之性,生地阿膠得術、附又不虛其滋膩呆滯;甘草調藥和中為使藥。諸藥配合,寒熱並用,標本兼治,剛柔相濟,溫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陽。

【臨床應用】常用於脾陽不足所致的大便下血或婦女崩漏。以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之證。若胃納差,阿膠可改為阿膠珠;氣虛甚者,可加人參;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對於慢性胃腸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屬脾陽不足者為宜。

【文獻摘要】方論“凡人身之血,皆賴脾髒以為主持,方能統禦一身,周行百脈,若脾土一虛,即失其統禦之權,於是得熱則妄行,得寒則凝澀,皆可離經而下,血為之不守地。此方因脾髒虛寒,不能統血,其色或淡白或瘀晦,隨便而下,故以黃土溫燥入脾,合白術、附子以複健行之氣;阿膠、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災,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成方便讀》)

臨床資料“用黃土湯治療脾虛型上消化道出血104例,其中偏脾陽虛者用本方加減治療。若兼肝鬱者選加柴胡、佛各手、鬱金或四逆散;止血藥選加炒地榆、炒蒲黃、白及、花蕊石、血椒餘炭等。出血多者可加西藥安絡血、仙鶴草素、維生素X等止血措施。治愈率為97.7%。”(《中醫雜誌》1980年第7期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