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血劑具有活血、調血、破血、止血功用,證治為瘀血積血,出血等。
一、活血祛瘀劑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桃仁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大黃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譫語煩渴,至夜發熱,甚則其人如狂。
【病理】瘀血結於下焦,故少腹急結而痛,蓄血而非蓄水,故小便自利。熱在血分故譫語煩渴,至夜發熱。鬱熱甚則心神不寧,故其人如狂而喜妄。治當破血下瘀以泄下焦血分之熱。
【方解】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大黃下瘀泄熱,二藥合用,疲熱並泄,共為君藥;桂枝通行血脈,助桃仁破血祛瘀;芒硝瀉熱軟堅,助大黃下瘀泄熱,共為臣藥;炙甘草益氣和中,並緩諸藥峻烈之性,使祛瘀而不傷正,為佐使藥。五味配合,共奏破血下瘀之功,服後微利,使蓄血去,瘀熱清,諸症自平。
【臨床應用】常用於下焦蓄血證。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脈沉實或澀之證。因其能破血下瘀,故孕婦忌用。若兼表證未解者,當先解表,而後再用本方。後世對本方的運用有所發展。如對跌打損傷、瘀血留滯,疼痛不能轉側者,可加赤芍、當歸尾、紅花、蘇木等。火旺而血瘀於上,頭痛頭脹,目赤麵紅,吐衄者,可加生地、丹皮、梔子、牛膝等。如用於月經不調及經閉屬實證者,可加當歸、紅花等。兼有氣滯者,可加香附、烏藥、青皮、木香等。急性盆腔炎、胎盤滯留、附件炎、腸梗阻等屬瘀熱互結下焦者均可用之。
【附方】下瘀血湯(《金匱要略》)大黃9克、廑蟲9克、桃仁9克。水煎服。功能破血下瘀。主治產婦腹痛,因幹血內結,著於臍下者,亦治血瘀而致經水不利者。
【文獻摘要】方論“此即調胃承氣湯加桂枝、桃仁,引人血脈以破瘀結也。硝、黃、桃仁鹹苦下降,佐桂枝、甘草辛溫甘緩載之,使徐行入於血脈,導瘀血邪熱由腸腑而去,故桂枝非為解太陽之餘邪也。所以《論》言,其外不解者,未可攻;外解已,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而不以桂枝名湯,見得太陽表邪已解,直從陽明主治,藉桂枝引入膀胱血脈以破瘀結也。良以大黃倍於桂枝,則桂枝乃得從大黃下行,而不能升散走表;大黃得桂枝辛甘而不直下,庶使隨人血,脈以攻邪也。蓋胃為髒腑之海,故各髒腑之邪皆能歸胃,則各髒腑之病皆可從胃主治,但佐導引之藥,如此方之用桂枝者,自可取效也。諸家多謂桂枝以解太陽餘邪,恐非其義。若使桂枝走表,則調胃承氣湯焉能入膀胱破瘀結,而仲景亦不言外已解乃可攻之也。”(《醫門棒喝·傷寒論本旨》)
實驗研究“桃核承氣湯對血液流變學異常的大鼠明顯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含量、血脂及血球壓積。此作用為治療肝硬化、腦血栓後遺症、宮頸癌的作用原理的一個重要方麵。”(《中成藥》1993年第6期第27頁)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當歸9克、赤芍6克、柴胡3克、牛膝9克、桔梗5克、枳殼6克、川芎5克、生地9克、甘草3克、桃仁12克、紅花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飲水即嗆,幹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急躁易怒,或人暮潮熱。舌質暗紅,舌邊有瘀斑,或舌麵有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
【病理】血脈通暢則氣機條達,百脈和順,諸症自然不起。血脈瘀阻則百病叢生。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故胸痛,胸中憋悶。頭部血瘀則頭痛,日久不愈。瘀血有形,阻塞脈絡故痛如針刺而有定處。咽喉、胃脘等處瘀血,故有呃逆,飲水即嗆,幹嘔。瘀血阻滯,心神障礙,故心悸、怔仲夜臥不寧。舌脈之象皆瘀血所致。
【方解】本方乃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所組
成。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血;四逆散行氣和血而舒肝,桔梗開肺氣載藥上行以化頭部之瘀血。枳殼理上焦之氣而寬胸。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諸藥相伍,使血活、氣行,血瘀得化,血熱得清,肝鬱得解,血瘀諸症自愈。
【臨床應用】常用於血瘀胸中以胸痛,痛有定處,舌暗紅或有瘀斑之證。故孕婦忌服。後世常以本方加減,可通治多種血瘀氣滯證。血瘀經閉、痛經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脅下有痞塊癍積,屬血瘀者,可加鬱金、丹參等。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髒病、胸部挫傷、肋軟骨炎等,以及腦震蕩後遺症之頭痛、精神抑鬱屬血瘀氣滯者本方亦可用之。
【附方】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通竅活血赤芍棗,川芎桃麝酒蔥”赤芍3克、紅棗5克、川芎3克、桃仁9克、紅花9克、麝香0。5克(絹包)、黃酒200毫升、老蔥頭(切碎)5克。水煎服。功能活血通竅。主治瘀阻頭麵部疾病。頭痛、昏暈、耳聾年久,脫發,麵色青紫,酒渣鼻、白癜風、小兒疳積、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熱等。
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膈下歸芍桃紅附,靈丹殼烏延草芎”當歸9克、赤芍6克、桃仁9克、紅花9克、香附5克、靈脂9克、丹皮6克、枳殼5克、烏藥6克、延胡索、甘草9克、川芎6克。水煎服。功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積塊,或小兒痞塊,或肚腹疼痛,痛處不移,或臥則腹墜,似有物者。
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少腹沒藥茴羌桂,歸芍芎蒲索五靈”。沒藥6克、小茴香2克、幹薑5克、官桂3克、當歸9克、赤芍6克、川芎6克、蒲黃9克、元胡3克、五靈脂6克。水煎服。功能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主治少腹瘀血積塊或無積塊疼痛,或少腹滿,或經期腰酸少腹脹,或月經1月3~5至,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塊,以及崩漏兼少腹疼痛,或久不受孕,或流產墮胎等證。
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身痛秦芎桃紅草,羌沒歸靈附牛龍”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沒藥6克、當歸9克、五靈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龍6克。水煎服。功能活血行氣,祛瘀通絡,通痹止痛。主治氣血痹阻經絡而見肩、臂、腰、腿疼痛經久不愈者。
【文獻摘要】方論“血府逐瘀湯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當歸、生地活血養血,使瘀血去而又不傷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使氣行則血行;牛膝破瘀通經,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經,載藥上行使藥力發揮於胸(血府、甘草緩急,通百脈以調和諸藥。此方乃由四逆散、桃仁四物湯共同加味組成,功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陝西省中醫研究院《醫林改錯評注》)
臨床資料“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49例,治療組痊愈29例,好轉15例,無效1例,有效率91.5%;對照組(西藥組)共40例,痊愈15例,好轉11例,無效14例,有效率65;兩組比較經統計學處理。(《中西醫結合雜誌》1989年第3期第758頁)
“血府逐瘀湯治療氣滯血瘀型高脂血症患者20例,在氣滯血瘀明顯改善的同時,血清IX和1X3也顯著降低。結果提示:氣滯血瘀證可能與血脂的升高存在一定的關係,血府逐瘀湯對氣滯血瘀證患者的血脂升髙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動物實驗結果:方中理氣藥能降低高脂大鼠血清甘油酸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肝牛黃膽酸鹽,方中的活血藥能降低其肝牛黃膽酸鹽、甘油酸脂等。表明理氣藥和活血藥在調節脂代謝方麵有協同作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8年第10期第601頁)
複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組成】桃仁9克、紅花6克、山甲珠6克、柴胡15克、瓜蔞根9克、當歸9克、甘草6克、大黃15克(原量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