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跌打損傷,瘀血流於脅下,痛不可忍者。
【病理】跌打損傷所致瘀血停留脅下,血瘀氣阻,故痛不可忍,治當活血祛瘀,疏肝行氣通絡。
【方解】方中重用大黃蕩滌留瘀敗血;柴胡疏肝調氣;兩藥合用,以攻散脅下之瘀滯,共為君藥;當歸、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共為臣藥;穿山甲破瘀通絡;瓜蔞根既能入血夯助諸藥而消瘀散結,又能清熱潤燥,正合血氣鬱久化熱化燥之治,共為佐藥;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是為使藥。各藥合用,使瘀祛新生,氣行絡通,則脅痛自平。
【臨床應用】常用於跌打損傷。肋脅瘀腫疼痛之證,若氣滯較甚者,酌加木香、香附、青皮、枳殼等。血瘀較重者,可加三七末或乳香、沒藥等。多用於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等屬血瘀氣滯者。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夫跌打損傷一證,必有瘀血積於兩脅間,以肝為藏血之髒,其經行於兩脅,故無論何經之傷,治法皆不離於肝。且跌仆一證,其痛者在腰脅間,尤為明證。故此方以柴胡之專入肝膽者,宣其氣道,行其鬱結。而以酒浸大黃,使其性不致直下,隨柴胡之出表人裏,以成搜剔之功。當歸能行血中之氣,使血各歸其經。甲片可逐絡中之瘀,使血各從其散。血瘀之處,必有伏陽,故以花粉清之。痛盛之時,氣脈必急,故以甘草緩之。桃仁之破瘀,紅花之活血。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複矣。(《成方便讀》)
七厘敢(《良方集腋》)
【組成】麝香0。4克、血竭30克、冰片0。4克、朱砂4克、兒茶7.5克、乳香5克、沒藥5克、紅花5克。
【用法】共為細末,密閉貯存備用。每服1.5克,黃酒訟送月艮。
【功能】活血散瘀,止痛止血。
【主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並治一切無名腫毒,燒傷,燙傷等。
【病理】跌打損傷所致血瘀氣滯,紅腫熱痛,阻塞不通,腫痛。或損傷血絡,則流血不止。治當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收斂止血。
【方解】方中主以血竭祛瘀止痛,並能收斂止血;輔以紅花活血祛瘀,乳香、沒藥祛瘀行氣,消腫止痛。並配伍氣味辛香、走竄通絡之麝香、冰片,助諸活血祛瘀藥以活血通絡,散瘀止痛;兒茶味澀性涼,收斂、清熱,助血竭以止血、生肌;跌仆受驚,每致氣亂心慌,所謂“驚則氣亂”,故用朱砂定驚安神。
【臨床應用】常用於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可視病情內服或外用。並用於各種無名腫毒,燒傷燙傷等。近代也試用於治療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以及肝病脅痛屬血瘀熱鬱者。
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組成】生黃芪60克、當歸尾15克、川芎10克、桃仁6克、紅花6克、赤芍6克、地龍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苔白脈緩。
【病理】正氣虧虛,脈絡阻塞,筋脈肌肉失養,故見半身不麼遂,口眼歪斜。氣虛血滯、舌本失養,故語言蹇澀、口角流涎。氣#虛不能固攝則小便頻數,遺尿不禁。苔白脈緩皆謂氣虛之象。
【方解】方中重用生黃芪取其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二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並助諸藥之力,為君藥;配以當歸尾活血,有祛瘀而不傷好血之妙,是為臣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助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使氣旺血行,瘀祛絡通,諸症自可漸愈。
【臨床應用】常用於中風後的治療,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脈緩或脈細弱無力證。本方需久服緩治,療效方顯。愈後還應繼續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本方證以正氣虧虛為主,故生黃芪用量宜重以60克開始為宜。效果不顯再逐漸增量,祛瘀藥宜輕。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溫經散寒;脾胃虛弱者,可加黨參、白術以補氣健脾;痰多者,加製半夏、天竺黃以化痰;若語言不利,加石菖蒲、鬱金、遠誌等開竅化痰。並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上肢或下肢痿軟屬氣虛血瘀者。
【文獻摘要】方論“觀其方用黃芪四兩、歸尾二錢、赤芍錢半、川芎、桃仁、紅花各一錢,加地龍亦一錢,主治半身不遂。方以黃芪為君,當歸為臣,若例以古法當歸補血湯,黃芪五倍於當歸,則二錢之歸宜君以一兩之芪,若四兩之芪即當臣以八錢之歸。今則芪且二十倍於歸矣。大約欲以還五成之虧,有必需乎四兩之多者。”(《世補齋醫書》)
實驗研究“補陽還五湯對小鼠耳殼炎症,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及角叉菜膠性關節炎均有顯著的對抗作用,對塑料環肉芽腫有明顯的抑製作甩,表明該方具有對抗滲出性關節炎症及增殖性炎症的作用。對免疫器官有顯著增重作用,對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並顯著增加特異性抗體溶血素的含量,表明該方對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增進作用。為文獻記載該方具有,補氣,活血,行瘀,之功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中西醫結合雜誌》1989年第3期第164頁)
“補陽還五湯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變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作的危險因素之一。用本方治療236例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現治療後六項指標(紅細胞壓積、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纖維蛋白原、紅細胞電泳時間、全血還原比黏度)均有改善,其中以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比黏度下降顯著。故認為本方有降低血黏度和升高細胞表麵電荷的作用,從而改善血液流動性,實現本方的治療作用。”(《中國神經精神疾病學雜誌》1985年第1期第9頁)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蒲黃、五靈脂各等分。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6克。黃酒衝服。亦可作湯劑,7次煎服。
【功能】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主治】瘀血停滯,心腹劇痛,或產後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等證。
【病理】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故治當活血祛瘀以止痛。
【方解】方中五靈脂、蒲黃相須為用,通利血脈,祛瘀止痛。用醋或黃酒衝服,取其活血脈,行藥力,化瘀血,以加強活血止痛作用。本方藥性平和,合用以奏祛瘀止痛,推陳致新之功。
【臨床應用】常用於血瘀作痛,尤以肝經血瘀者為宜。以心腹刺痛,或婦人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等之證。孕婦忌用;五靈脂易敗胃,胃弱慎用。若氣滯較甚,可合金鈴子散用之。兼寒者,則加炮薑、小茴香等。血滯而兼血虛之月經不調,可與四物湯同用。以及用於痛經、慢性胃炎、心絞痛、宮外孕等屬瘀血停滯者。
【附方】手拈散(《奇效良方》)元胡、五靈脂、草果仁、沒藥各等份共為細末。每服6克。功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治氣血凝滯之腔腹疼痛。
【文獻摘要】方論經雲“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產後瘀血停滯,三經皆受其病。以致心腹瘀痛、惡寒發熱,神迷眩暈,胸膈滿悶。凡茲者,由寒凝不消散,氣滯不流行,惡露停留,小腹結痛,迷悶欲絕,非純用甘溫破血行血之劑,不能攻逐蕩平也。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生用則行血,蒲黃辛平人肝,生用則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陰之滯,而有其推陳致新之功。甘不傷脾,辛能散瘀,不覺諸症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溫經湯(《金匱要略》)
【組成】吳茱萸9克、當歸9克、酒芍6克、桂枝6克、人參6克、甘草6克、阿膠9克、牡丹皮6克、半夏6克、麥冬9克、川芎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溫經散寒,祛瘀養血。
【主治】漏下不止,月經不調,或前或後,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潮熱、夜熱,五心煩熱,唇口幹燥,少腹裏急、腹滿,以及婦人久不受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