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理血劑(一)(3 / 3)

【病理】以上諸症,皆因衝任虛寒,胞脈瘀血阻滯所致,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經皆起於胞宮,行於少腹,與月經關係密切。故月經,當行不行,當停不停,或前或後,經期腹痛,月經不調,久不受孕等等,均為衝任虛寒,血凝氣滯,內阻於裏,故見少腹裏急腹滿而痛。至於潮熱、夜熱,或五心煩熱,均屬陰血不足所致。此證病理乃虛實寒熱挾雜,故非純用祛瘀之法所宜。當以溫經散寒與養血祛瘀並用,使血得溫則行,血行瘀消則,證可愈。

【方解】方中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為君藥;當歸、川芎、芍藥活血祛瘀,養血調經;丹皮祛瘀通經,並退虛熱,共為臣藥;阿膠、麥冬養陰潤燥而清虛熱,阿膠還能止血。人參、甘草益氣健脾,以資生血之源,並達統血之用。衝任二脈均與足陽明胃經相通,半夏能通降胃氣而散結,有助於祛瘀調經;生薑溫胃氣以助生化,共為佐藥。甘草又能調和諸藥,兼為使藥。諸藥合奏溫經通脈,養血祛瘀之用,則瘀血去,新血生,虛熱消,月經調而病自解。

【臨床應用】常用於衝任虛寒而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證。以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經有瘀塊,時發煩熱之證。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麥冬,加艾葉,或以肉桂易桂枝。兼氣滯者,加香附、烏藥等。漏下色淡不止者,去丹皮、加艾葉、熟地等。對於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證等,屬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證候者為宜。

【附方】艾附暖宮丸(《仁齋直指》)艾葉90克、香附180克、吳茱萸90克、川芎90克、白芍90克、黃芪90克、續斷45克、生地30克、官桂15克、當歸90克。共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每日2次功能暖宮溫經,養血活血。主治婦女子宮虛寒,白帶白淫,麵色痿黃,四肢疼痛,倦怠乏力,飲食減少,經脈不調,肚腹時痛,久無子息。

【文獻摘要】方論程雲來:“婦人有瘀血,當用前證下瘀各血湯,今婦人年五十,當天癸竭之時,又非下藥所宜,故以溫藥治之,以血得溫即行也。經寒者,溫以茱萸、薑、桂;血虛者,益以芍藥、歸、芎;氣虛者,補以人參、甘草:血枯者,潤以阿膠、麥冬;半夏用以止帶下,牡丹皮用以逐堅癥,十二味養血溫經之劑;則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示主不孕崩中,而調月水。”(《金匱直解》)

生化湯(《傅青主女科》)

【組成】當歸25克、川芎9克、桃仁6克、幹薑2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可酌加黃酒童便,同煎)。

【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主治】惡露不行,小腹冷痛。

【病理】產後血虛,寒邪乘虛而人,寒凝血瘀,留阻胞宮,而致惡露不行,故小腹冷痛。

【方解】方中重用當歸補血活血,化瘀生新,為君藥;川芎活血行氣;桃仁活血祛瘀,均為臣藥;炮薑入血散寒,溫經止痛,黃酒溫通血脈,以助藥力;加入童便者,取其益陽化瘀,並有引敗血下行之效;共為佐使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合用有養血化瘀、溫經止痛之效,使惡露暢行,小腹冷痛亦愈。

【臨床應用】以常用於產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之證。若產後血熱而有瘀滯者,則非本方所宜。若腹痛不甚者,可減去桃仁;若瘀塊留滯,腹痛甚者,可加蒲黃、五靈脂、延胡索;若小腹冷痛甚者,可加肉桂。

【文獻摘要】方論“治產後惡露不行,腹中疼痛等證。夫產後血氣大虛,固當培補,然有敗血不去,則新血亦無由而生,故見腹中疼痛等證,又不可不以祛瘀為首務也。方中當歸最養血,甘草補中,川芎理血中之氣,桃仁行血中之瘀,炮薑色黑人營,助歸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舊,生化之妙,神乎其神。”(《成方便讀》)

臨床資料“應用加味生化湯治療放置節育環後引起陰道不規則出血,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症50例,療效滿意。方藥為炮薑、當歸、桃仁、川芎、炙甘草、益母草。50例中,血瘀型24例,血熱挾瘀型19例,氣虛挾瘀型7例。病程放環後1月內出血者13例,放環後月經過多淋漓不斷2~11個月13例,1~5年18例,6~10年6例,每次月經8~11日量多者28例,12~29日22例(其中1月2至者5例廣服藥2劑獲愈者35例,4劑獲愈者10例,6劑獲愈者3例,無效2例。”(《浙江中醫學雜誌》1982年第1期)

活絡效靈丹(《醫學衰中參西錄》)

【組成】當歸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丹參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主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跌打瘀腫,內外瘡瘍,以及癥瘕積聚等。

【病理】以上諸症,皆由血瘀所致,瘀則脈絡不能,不通則痛,故心腹,肩臂,腰腿等處疼痛。

【方解】方中當歸活血養血;丹參助當歸以加強活血祛瘀之力;乳香,沒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諸藥合用,使瘀去絡通,則疼痛自止。本方祛瘀止痛之力頗強,為治療血瘀所致心腹諸痛,癥瘕積聚,以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之有效方劑。

【臨床應用】氣血凝滯。證見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瘀腫,內外瘡瘍,以及癍瘕積聚等。本方加減可用於冠心病、心絞痛、腦血栓形成、宮外孕、坐骨神經痛、盆腔炎等有氣血凝滯諸症者。

【附方】宮外孕方(《山西醫學院附院經驗方》)宮外孕I號方:丹參1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宮外孕II號方:即I號方加三棱、莪術各6克,水煎服。功能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主治宮外孕破裂,突發性劇烈疼痛,多自下腹部開始,月經過多,漏下不暢,血色暗紅。

【文獻摘要】方論“以本方加減治療宮外孕149例,辨證分為虛脫型,氣滯血瘀型及癥積型。各型均以丹參15克,赤芍、桃仁各9克,乳香、沒藥各5克,槐花10克、花蕊石15克加減,虛脫型須加獨參湯並輸液吸氧,必要時輸血。結果:治愈140例,占947.;無效9例,占67.。筆者認為方中活血化瘀類藥物具有擴張血管,疏通及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達到通則不痛,化瘀止血,引血歸經,祛瘀生新的目的。”(《江蘇中醫雜誌》1985年第9期)

桂枝茯苓丸(《金直要咯》)

【組成】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各等份。

【用法】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或諸藥各9克,水煎服。

【功能】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緩消癥塊。

【主治】婦人宿有癥塊,妊娠胎動,漏下不止,痛經、經閉、癥積痞塊等症。

【病理】婦人原有瘀血在胞宮,而又妊娠,瘀血癥塊不消,所致胎動不安,腹痛漏下不止。痛經、經閉,癍積痞塊,皆瘀血所致。但破血消癍之藥,藥力過猛,易損胎元。容易墮胎,故用本方緩消癥積之法。《內經》雲:“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方解】方用桂枝溫通血脈;茯苓滲利下行而益心脾之氣,既有助於行瘀血,亦有利於安胎元,共為君藥;宿有癍塊,鬱久多能化熱,故又配伍丹皮、赤芍合桃仁以化瘀血,並能清瘀熱,共為臣佐藥;丸以白蜜,亦取其有緩和諸祛瘀藥力,起到緩消的作用,以之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之效。

【臨床應用】常用於妊娠胎動不安,漏下不止,下血色黑晦暗,腹痛拒按之證。對於子宮內膜炎、附件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屬瘀血阻滯者為宜。

【文獻摘要】方論“藥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藥,一陰一陽,茯苓、丹皮,一氣一血,調其寒溫,扶其正氣。桃仁以之破惡血消癥癖,而不嫌傷胎血者,所謂有病則病當之也。患證之初必因寒,桂能化氣而消除本寒;癥之成必挾濕熱為窠囊,苓滲溫氣,丹清血熱,芍藥斂肝血而扶脾,使能統血,則養正即所以去邪耳。”(《金匱要略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