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劑用於胸悶、腹脹、脅肋脹痛,惡心,嘔吐吞酸,咽中如物阻塞,女子月經不調等病,多屬氣滯,氣逆所致等證。
金鈴子散(《索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組成】金鈴子、元胡各30克。
【用法】為末,每服9克,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行氣疏肝,活血止痛。
【主治】心腹脅肋諸痛,時發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理】本方所治諸痛,乃肝鬱氣滯,氣鬱化火所致。肝藏血,喜條達惡抑鬱,主疏泄,其經脈布脅肋,肝鬱氣滯,疏泄失常,血行不暢,故見心腹脅肋諸痛,經脈通則痛止,經脈鬱發痛苦發作。時通時鬱故疼痛時發時止。鬱久化火,膽汁上溢,故見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皆肝火所致。
【方解】方中用金鈴子疏肝氣,泄肝火,為君藥;元胡行氣活血,為臣使藥。二藥相配,氣行血暢,疼痛自止,為氣鬱血滯而致諸痛的常用基本方劑。
【臨床應用】常用於肝鬱化火諸痛之證。以胸腹肋疼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為見症,孕婦慎用。用於痛經,可酌加當歸、益母草、香附等。用於疝痛,可酌加橘核、荔枝核等。此外,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膽囊炎等屬肝鬱化火者,均可加減用之。
【附方】延胡索散(《濟生方》)延胡索(即元胡\當歸、蒲黃、赤芍、肉桂各15克,薑黃、乳香、沒藥、木香各9克、炙甘草7克。為末,每服10克,日服2次。或為湯劑,水煎服。功能行氣活血,調經止痛。主治婦女情誌所傷,氣滯血瘀,心腹作痛,或連腰脅背膂,上下攻刺,月經不調,一切血氣作痛並可治之。
【文獻摘要】方論“金鈴子散,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雷公炮炙論》雲:心痛欲死速覓延胡。潔古複以金鈴治熱厥心痛。經言諸痛皆屬於心,而熱厥屬於肝逆。金鈴子非但泄肝,功專導去小腸膀胱之熱,引心包相火下行;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諸痛。時珍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雖小製,酌合存神,確有應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絳雪園古方選注》)
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12克、厚樸9克、蘇葉6克。茯苓12克、生薑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物阻塞,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脅滿悶,或咳或嘔等。
【病理】本證多由情誌不暢,肝氣鬱結,肺胃宣降失常,津聚為痰,與氣相搏,結於咽喉,聚於咽中,故咽中如物阻塞,吞之不下,咳之不出。痰氣互結於咽喉,則肺失宣降,故見胸脅滿悶,或為咳嗽喘急,甚則胃氣上逆,又可見惡心嘔吐。故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之法治之。
【方解】半夏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為君藥;厚樸下氣除滿,助半夏以散結降逆,茯苓甘淡滲濕,助半夏化痰,共為臣藥;生薑辛溫散結,和胃止嘔;蘇葉芳香行氣,理肺舒肝,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成行氣散結,降逆化痰之功。但方中多辛溫苦燥之品,僅適宜於痰氣互結而無熱者,如見有顴紅口苦,舌紅少苔,屬於氣鬱化火,陰傷津少者,雖具有梅核氣之證,亦不宜用之。
【臨床應用】常用於梅核氣。以咽如物阻,吞吐不得,苔白膩,脈弦滑為證治要點。“咽中如有炙臠,謂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臠,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氣病也。”因其用藥多苦溫辛燥,故津傷較重或陰虛者不宜使用。若氣鬱較甚者,可酌加香附,鬱金等以增強其行氣解鬱之功;脅肋疼痛者,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理氣止痛;咽痛者,可酌加玄參、桔梗以解毒散結,宣肺利咽。
癔病、胃神經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食道痙攣等屬氣滯痰阻者,均可用之。
【文獻摘要】臨床資料“用半夏厚樸湯加味治療咽異感症34例,若因情誌刺激,伴有胸脅脹痛,善太息較重者,加香附、陳皮、瓜蔞;病久氣陰兩虛伴有神疲乏力,心煩失眠等症者,加黃芪、沙參、黃連、黃芩、棗仁、丹皮等。治療結果,治愈(症狀完全消失,1年以上無複發者)8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無明顯複發者)20例;有效(症狀得到控製,易複發者)4例;無效(症狀無明顯改善者)2例,總有效率為9%。”(《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3年第3期第11頁)
實驗研究“本方能明顯抑製喉反射運動,消除咽喉異物感,還有一定的抗過敏作用。”(《中成藥研究》1989年第7期第11頁)
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匿要略》)
【組成】枳實12克、薤白12克、桂枝6克、厚樸12克、瓜麥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通陽散結,祛痰下氣。
【主治】胸痹,胸滿而痛,甚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唾,氣短,氣從脅下上搶心,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病理】本證是因胸陽不振,痰濁中阻,氣結胸中所致。胸陽不振,津液不布,結於胸中,化為痰飲,痰阻氣機不得通暢,故胸滿而痛,甚則胸痛徹背。痰濁中阻,肺失宣降,則見咳唾,喘息氣短。由於胸陽不振,則陰寒之氣七逆,故有氣從脅下上搶於心之證。方以通陽散結,祛痰下氣為法治之。
【方解】方中枳實下氣破結。消痞除滿;薤白辛溫通陽,寬胸散結;桂枝通陽散寒,降逆平衝;三藥相配,通陽散結之力頗強。再配以瓜蔞滌痰散結;厚樸下氣除滿;則祛痰下氣,散結除滿之力益彰。諸藥合用。使胸陽振,痰濁除,陰寒消,氣機宣暢,則胸痹而氣逆上衝諸症可除。
【臨床應用】常用於冠心病、心絞痛、胸中憋悶、氣短、心悸,還能治氣滯痰凝所致癔病、胃腸神經官能症、食道痙攣、慢性喉炎等。
【附方】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瓜蔞實12克、薤白12克。白酒適量。水煎服之。功能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主治胸痹,胸部滿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氣短,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瓜蔞薤白半夏湯(《金匱要略》)瓜蔞12克、薤白9克、半夏12克。白酒適量。水煎服。功能通陽散結,祛痰寬胸。主治胸瘠,痰濁較甚者。胸中滿痛徹背,不能安臥者。
【文獻摘要】方論“薤白滑利通陽,瓜蔞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穀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上下不相順接,其津液必凝滯而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脈緊沉遲為陽虛之驗,故主以通陽。”(《王旭高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注》)
(二)實驗研究“瓜蔞薤白湯及其方中瓜蔞均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減弱心肌收縮力和減慢心率,明顯提高小白鼠常壓缺氧耐受力,並有一定的促解聚作用。薤白無明顯擴冠,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對心縮力的影響一般也較弱,其他作用與瓜蔞相似,瓜蔞與薤白組成複方,對提高小白鼠耐缺氧能力及抑製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較單用為強。”(《中成藥研究》1987年第3期第45頁)
橘核丸(《濟生方》)
【組成】橘核30克、桃仁30克、厚樸15克、海藻30克、昆布30克、川楝子30克,元胡、枳實、桂心、木香、木通各15克。
【用法】為末,酒糊小丸,每服9克,早晚各服1次。
【功能】行氣止痛,軟堅散結。
【主治】疝氣、睾丸腫脹偏墜,或堅硬如石,或痛引臍腰。
【病理】睾丸腫脹偏墜腫硬,屬於疝證。本病疝證是屬寒濕內侵,留滯厥陰肝脈,氣血凝滯經脈受阻。因肝脈絡陰器,抵少腹,故睾丸腫脹,堅硬,牽引臍腹作痛。
【方解】方用橘核行氣散結,專治疝痛者,為君藥;川楝子、木香助橘核行氣止痛;桃仁、延胡索活血散結,延胡索棄善行氣止痛,以上共為臣藥;君臣相配,散厥陰肝經氣血之鬱滯。肉桂溫腎暖肝而散寒;木通通利血脈而除濕,厚樸下氣燥濕;枳實行氣破堅;海藻、昆布軟堅散結;共為佐使藥。綜觀全方,諸藥合用可直達厥陰肝經而行氣血,散寒濕,消腫脹,對於寒濕疝氣,睾丸腫脹之證,甚為合適。
【臨床應用】常用於寒濕疝氣。經睾丸腫脹偏墜,痛引少腹之證。若寒甚者,可酌加小茴香、吳茱萸等以增強其散寒止痛之功;瘀腫重者,可酌加三棱、莪術等以祛瘀止痛;寒濕化熱,陰囊紅腫癢痛者,可去肉桂,酌加黃柏、土茯苓、車前子等以清利濕熱。睾丸鞘膜積液、急慢性睾丸炎、睾丸結核、附睾炎等屬寒濕者,均可加減使用。
【文獻摘要】方論“此足厥陰藥也。疝病由於寒濕,或在氣,或在血,證雖見乎腎,病實本於肝。橘核、木香,能人厥陰氣分而行氣,桃仁、延胡,能人血分而活血;川楝、木通,能導小腸、膀胱之熱,由小便下行,所以祛濕:官桂能平肝暖腎補命門之火,所以祛寒;厚樸、枳實,並能行結水而破宿血;昆布、藻、帶。鹹潤下而軟堅,寒行水以泄熱,同為散腫消堅之劑也。”(《醫方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