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固澀劑(1 / 3)

固涅劑具有收斂固澀作用,治療氣血精津滑脫散失,共分5個類型,即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浬腸固脫、涅精止遺、固崩止帶等。

一、固表止汗劑

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組成】防風30克、白術60克、黃芪30克。

【用法】研末為散劑,每服6克,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或藥量酌減為湯劑,水煎服。

【功能】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易感風邪。乏力惡風脈虛。

【病理】衛氣虛弱,不能固表,腠理空疏,營陰不守,津液外訟泄,導致表虛自汗、兼見惡風,脈虛等症。由於表虛氣弱,皮毛疏鬆則易感風邪而病感冒。

【方解】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為君藥;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功,為臣藥;二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能外泄,邪亦不易內侵,更配以防風走表祛風並禦內邪,為佐使藥。且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實係補中有散,散中有補之意。對於表虛自汗,或表虛易感風邪者,用之有益氣固表、祛邪、止汗的作用。

【臨床應用】表虛衛氣不固。症見惡風自汗,麵色0光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虛軟,以及體虛易感風邪者。以及體弱兒反複呼吸道感染,慢性腎炎易傷風感冒等。

【文獻摘要】

方論柯琴:“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禦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複來。何則?發散太過,元府不閉故也。昧者不知托裏固表之法,遍試風藥以驅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留連,終無解期矣。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卜。清頭麵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外解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惟黃芪能補三焦而實衛,為元府禦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藏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芪,其功愈大耳。白術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術以固裏,則內有所據。邪去而不複來,此欲散風邪者,當依如屏,珍如玉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臨床資料“用加味玉屏風散預防體弱兒反複呼吸道感染者85例,總有效率為969.石。處方:生黃芪9克、白術6克、十防風3克、陳皮6克、山藥9克、生牡蠣9克。上藥共研細麵,每日2次,每次3克,隔日服。體弱兒每月投服加味玉屏風散15天。臨床結果表明,預防服藥半年的效果與服藥3個半月的效果基本相同,療效可被重複驗證,5個月效果達高峰,收效主要表現在發病次數減少,症狀減輕,時間縮短,故作者認為,為獲得更好療效需要堅持較長時間的服藥。實驗結果證明本方具有提高血清的作用。”(《中醫雜誌》1982年第1期)

“用玉屏風散治療各類腎小球腎炎患者中易於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複的病人24例,有一定療效。認為其適應證選擇及臨床具體應用的範圍應該是在已經用過相當量的免疫抑製劑或激素等藥物後,病情仍不穩定,而病情不穩定常常是由於反複感染或經常感冒的緣故。若測定其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及白細胞低者就有指征,應用玉屏風散,並同時減少免疫抑製劑量;若測定其細胞免疫功能正常,而經常感冒感染者,則原用免疫抑製劑不必減量,加用玉屏風散即可。”(《上海中醫藥雜誌》1979年第6期)

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黃芪30克、煆牡蠣30克、麻黃根30克。

【用法】共為粗末10克、小麥30克,水煎服。

【功能】固表斂汗。

【主治】身常汗出,夜臥尤甚,久而不止,心悸、驚惕、氣短煩倦。

【病理】汗為心之液。但有自汗、盜汗之分。自汗陽虛,不他分日夜,不分勞倦,隨時汗出。盜汗陰虛,睡則汗出,醒則汗止。陽虛不能衛外則自汗出,陰虛不能內守,迫津外泄則盜汗出。汗出而多,久而不止,耗損心腎氣陰,虛火內擾則心悸驚惕、氣短煩倦。本證乃諸虛不足,既有自汗,又有盜汗,則身常汗出。

【方解】方中牡蠣益陰潛陽,兼以除煩斂汗,為君藥;黃芪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為臣藥;麻黃根專於止汗,小麥益心氣,養心陰,清心除煩,止汗泄,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使氣陰得養,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可止。

【臨床應用】常用於以汗出、心悸、短氣、舌淡脈細弱之證。汗出屬陽虛者,可加附子以溫陽;屬氣虛者,可加人參、白術以益氣;屬陰虛者,可加生地、白芍以養陰。自汗應重用黃芪以固表,盜汗可再加櫓豆衣、糯稻根以止汗。對於病後、手術後及產後自汗、盜汗者尤宜。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夫自汗盜汗兩端,昔人皆謂自汗屬陽虛,虛汗屬陰虛立論。然二證雖有陰陽,其為衛虛不固,則一也。此方用黃芪固衛益氣;以麻黃根領之達表而止汗;牡蠣鹹寒,潛其虛陽,斂其津液;麥為心穀,其麩則涼,用以人心,退其虛耳。此治衛陽不固,心有虛熱之自汗者也。”(《成方便讀》)

臨床資料“用牡蠣散治療自汗、盜汗28例,其中屬於病後者18例,手術後者8例,新產者2例.28例病人中自汗6例,盜汗15例,自汗兼盜汗7例。全部病例除出汗為臨床主症外,其他兼症為飲食減少,頭暈心悸,疲乏無力為最多。經治療後,28例中痊愈20例,基本痊愈者5例,減輕者1例,無效者2例。服藥2~5劑者18例,6~10劑者5例,10劑以上者5例。”(《福建中醫藥》1966年第3期第27頁)

二、斂肺止咳劑

九仙散(《醫學正傳》)

【組成】人參10克、款冬花10克、桔梗10克、阿膠10克、烏梅10克、貝母10克、五味子10克、桑白皮10克、罌粟殼(蜜炙)20克。

【用法】生薑15克、大棗6個,水煎服。

【功能】斂肺止咳,益氣養陰。

【主治】久咳不已,肺虛氣弱,咳甚則氣喘自汗,脈虛數。

【病理】因久咳不愈,以致肺氣耗散,肺陰虧損之證。久咳傷肺,肺氣虛損,必致咳嗽不已,甚則氣喘,脈見虛弱。肺主皮毛,肺氣不足,則皮毛疏鬆,故見自汗。肺陰虧損,虛熱內生故脈虛而數。故以斂肺止咳,益氣養陰法,由九味中藥組成方劑,其療效好,故名之曰“九仙散”。

【方解】方中罌粟殼功專斂肺止咳,人參補氣益肺,並為君藥;阿膠養陰益肺,五味子、烏梅斂肺止咳,五味子並協助人參益肺氣,並為臣藥;款冬花、貝母止咳化痰,並能降氣平喘,桑白皮止咳平喘,並能清肺;桔梗止咳化痰,並能載諸藥上行人肺,並為佐使藥。諸藥合用,既能斂肺止咳,又能補益氣陰,但其斂肺止咳之力頗強,故凡雖久咳不止,但內多痰涎,或外有表邪者,切勿誤用,以免留邪為患。

【臨床應用】常用於久咳肺虛,氣陰耗傷。症見久咳不已,咳甚則氣喘自汗,脈虛數。多投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肺源性心髒病等病症。

三、澀腸固脫劑

久瀉久痢,久治不愈,滑脫之證,可用澀腸固脫劑。有真人養髒湯、桃花湯、四神丸等方。

真人養髒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6克、白術12克、肉豆蔻12克、當歸9克、訶子12克、肉桂3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廣木香9克、罌粟殼2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主治】久瀉久痢,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按,喜溫,或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日夜無度,裏急後重,臍腹作痛,倦怠食少。

【病理】脾胃虛寒,脾虛失其固攝之職,腎陽不足,則封藏無權,而致大便滑脫不禁。脾腎虛寒,命門火衰,失其溫煦胃腸作用,故腹痛,喜溫喜按,倦怠食少。下元虛寒,腸中氣血不和故臍腹癘痛,下痢膿血,裏急後重。

【方解】方中重用罌粟殼澀腸止瀉,同溫腎暖脾之肉桂並為君藥;肉豆蔻溫腎暖脾而澀腸,訶子澀腸止瀉,人參、白術以益氣健脾,共為臣藥;助君藥共奏溫腎暖脾之功,而增澀腸固脫之效,則虛寒瀉痢、臍腹癘痛諸症可愈。久痢傷陰血,故以當歸、白芍養血和營;木香調氣導滯,並能止痛,共為佐藥,調和氣血,以除下痢膿血,裏急後重諸症。甘草調藥和中,合白芍又能緩急止痛,是為使藥。原書還有“如髒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炮附子三、四片煎服”。附子辛熱,溫命門,暖脾胃,助陽祛寒之力較強,與肉桂同用,有補火生土之功,對於脾腎陽虛較甚之瀉痢滑泄不止者,尤為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