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以常用於瀉痢滑脫不禁,腹痛,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脈遲細為證者。瀉痢初起,濕熱積滯未去者,忌用本方。脾胃虛寒,手足不溫者,可加附子以溫腎暖脾;脫肛墜下者,加升麻、黃芪以益氣升陷。慢性腸炎日久不愈屬脾腎虛寒者,可隨證加減用之。
【文獻摘要】方論“下痢日久,赤白已盡,虛寒脫肛者,此方主之。甘可以補虛,故用人參、白術、甘草;溫可以養髒,故用肉桂、肉豆蔻、木香;酸可以收斂,故用罌粟殼、訶子。是方也,但可以治虛寒氣弱之脫肛耳。若大便燥結,努力脫肛者,則屬熱而非寒矣,此方不中與也,與之則病益甚。”(《醫方考》)
臨床資料“以真人養髒湯原方治療痢疾後綜合征(腹搏、粘液便、腹痛、下墜等)14例。患者均為男性青年,大多住院時間較長,經他藥治療無效。服本方後13例治愈,平均用藥7天,便次恢複正常1.2天,糞便外觀恢複正常天,腹痛消失17天。慢性菌痢而仍有膿血便者,忌用本方。”(《解放軍醫學雜誌》1965年第4期第325頁)
桃花湯(《傷寒論》)
【組成】幹薑9克、赤石脂30克、粳米30克。
【用法】水煎服。溫中涅腸。
【功能】久痢不愈,便膿血,色暗不鮮,小便不利,腹痛,喜脾腎虛寒,腸失固攝,以致滑脫而下痢。溫熱或揉按,則能回陽止痛。故腹痛喜溫喜按。脾腎虛寒,命門火衰,不能蒸精化氣,氣鬱腸道,鬱久腐爛而成膿血。治以溫中澀腸之法。
【方解】方中赤石脂體重性溫而澀腸固脫,為君藥;幹薑溫中祛寒,為臣藥;粳米養胃和中,助君臣以厚腸胃,是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起溫中澀腸之效,故亦可以治療中焦虛寒之久瀉。但本方溫腎補虛之力不足,若久利而脾腎虛寒較甚之證,宜加人人參、附子之類以增強益氣補虛,溫腎暖脾之效。
【主治】溫喜按等。
【病理】
【臨床應用】常用於虛寒血痢證,以膿血久痢,色暗不鮮,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遲弱為證者。對少陰陽虛,久瀉滑脫不禁者,雖無膿血,亦可用之。熱痢便膿血,裏急後重,肛門灼熱者,均忌應用。陽虛陰寒盛者,可加人參、炙甘草、附子以補虛散寒;腹痛甚者,可加當歸、白芍以養血柔肝止痛。於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結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多有良效。
【附方】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論》)赤石脂30克、禹餘糧30克。水煎服。功能澀腸止瀉。主治瀉痢日久,滑泄不禁。
【文獻摘要】方論吳儀洛:“蓋下利至於不止,熱勢已大衰,而虛寒滋起矣。故非固脫如石脂不可。且石性最沉,味淫易滯,故稍用幹薑之辛散佐之。用粳米獨多者,取其和平而養胃也。”(《成方切用》)
四神丸(《證治準繩》)
【組成】五味子60克、吳茱萸30克、肉豆蔻60克、補骨脂120克。
【用法】上藥為末,生薑400克、大棗100枚,煮熟取棗肉合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克,早晚各服1次。亦可為湯劑,薑棗引,水煎服。
【功能】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主治】五更泄瀉,不思飲食,或久瀉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
【病理】五更瀉,又名雞鳴瀉,亦稱為腎瀉。即每日晨起之時則腸鳴腹瀉。病理是脾腎虛寒所致。脾陽虛則運化功能失職,而致腸內陰寒不化,腎陽虛,命門火衰,則不能溫煦腸胃。脾腎陽虛則陰寒內鬱而靜(陰主靜陽主動)。每逢黎明晨起,寅卯之時則陽木當旺,觸動腸胃,腸胃陽動則腸鳴腹瀉。脾胃相表裏,脾胃虛弱受納無權故不思飲食,久瀉不愈。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寒命門火不足有腰酸腹痛肢冷神疲乏力等症出現。
【方解】方中補骨脂辛苦性熱而補命門,為壯火益土之要藥,故為君藥;肉豆蔻溫脾腎而澀腸止瀉;吳茱萸暖脾胃而散寒除溫,並為臣藥;五味子為溫澀之品,生薑散寒行水,大棗滋養脾胃,並為佐使藥。如此配合,則腎溫脾暖,大腸固而運化複,自然泄瀉止,諸症皆愈。
【臨床應用】常用於五更泄瀉,不思飲食,舌淡荅白,脈沉遲無力為證者。亦可用治久瀉,屬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者。適用於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屬脾腎虛寒者。
【文獻摘要】方論“此足少陰藥也。破故紙辛苦大溫,能補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為君;肉蔻辛溫,能行氣消食,暖胃固腸;五味鹹能補腎,酸能澀精;吳茱辛熱,除濕燥脾,能入少陰、厥陰氣分而補火;生薑、大棗補土,所以防水。蓋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故大補下焦元陽,使火旺土強,則能製水而不複妄行也。”(《醫方集解》)
實驗研究“用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單味藥五味子、吳茱萸對家兔離體腸管的自發活動有明顯抑製作用,並能對抗乙酰膽堿和氯化鋇引起的痙攣。四神丸與腎上腺素抑製腸管作用的比較表明,本方的抑製作用並非通過受體而起作用。”(《中成藥研究》1981年第9期第31頁)
四、澀精止迪劑
澀精止遺之劑,是治療遺精,遺尿,尿頻等方。有金鎖固精丸,桑螵蛸散,縮泉散等3方。
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組成】沙苑蒺藜(炒)煆龍骨、煆牡蠣各30克,芡實、蓮須各60克。
【用法】上藥為末,蓮子粉糊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淡鹽湯送服。亦可加蓮子肉為湯劑,水煎服。
【功能】補腎澀精。
【主治】腎虛精虧,遺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酸耳鳴。
【病理】遺精一證,有因腎之陰精虧損,精關不固而致遺;有因心、肝之火內動,或溫熱下注,擾動精室而致遺,原因雖多,但主要責之於腎。《素問,六節藏象論》雲:“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本方所治為腎虛精關不固所致。腎精虧損,封藏失職,則精液自泄;陰精內虧,陰傷及陽,以致下元虛憊,故見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為腎之府,腎開竅於耳,腎精不足,故見腰酸耳鳴,治宜補腎澀精之法治之。
【方解】方中沙苑蒺藜補腎澀精,為君藥;蓮子、芡實助君藥以補腎澀精,為臣藥;君臣相配,以補不足為主。蓮須、煆龍骨、煆牡蠣性涅收斂,專以涅精為用,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既可澀精液之外泄,又能補腎精之不足。但本方究以固澀為主,故遺精滑泄已止,便需用補腎之品,補虛固腎以治本。
【臨床應用】常用於遺精、早泄外,亦可用治乳糜尿、重症肌無力,屬腎虛精氣不足,下元不固者。以及女子帶下屬腎虛滑脫者,但相火內熾或下焦濕熱所致遺精、帶下者勿用。
若大便幹結者,可加熟地、肉蓯蓉以補精血而通大便;大便溏泄者,加菟絲子、五味子以補腎固澀;腰膝酸軟者,加杜仲、續斷以補腎而壯腰膝。
【附方】水陸二仙丹(《洪氏集驗方》)芡實、金櫻子各等分。先以金櫻子熬膏,芡實研為細粉,以金櫻子膏和芡實為丸,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溫酒或淡鹽湯送服。亦可為湯劑,水煎服。功能補腎澀精。主治男子遺精白濁,女子腎虛帶下。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夫遺精一證,不過分其有火無火,虛實兩端而已。有夢者,責相火之強,當清心肝之火,病自各可已。無夢者,全屬腎虛不固,又當專用補澀,以固其脫,既屬虛滑之證,則無火可清,無瘀可導,故以沙苑子補攝腎精,益其不足。牡蠣固下潛陽,龍骨安魂平木,二味皆有澀可固脫之能,芡實益脾而止濁,蓮肉入腎以交心,複用其須者,專賴其止澀之功,而為治虛滑遺精者設也”。(《成方便讀》)
喿螵蛸散(《本草衍義》)
【組成】桑螵蛸、石菖蒲、人參、當歸、龍骨、茯神、遠誌、龜版各30克。
【用法】為末,每服10克,日服2次。或藥量酌減為湯劑,水煎服。
【功能】調補心腎,澀精止遺。
【主治】小便頻數,尿液混濁,心神恍惚,健忘食少,以及遺精,遺尿等。
【病理】本方主治證候是由心腎兩虛,水火不相交濟所致。心虛則神失所養,而見恍惚,健忘之症,腎虛不固,攝納無權,則見小便頻數,尿液混濁,或遺精遺尿等症。
【方解】方中桑螵蛸補腎益精,固脬止遺,是為君藥;龍骨斂心神而澀精氣;龜版益陰氣而補心腎,並為臣藥;人參補中氣;當歸養心血;茯神安心神,並為佐藥;遠誌、菖蒲安神定誌而交通心腎,是佐而兼使之用;諸藥配合,既能補腎益精、澀精止遺,又能補心養神,從而起到兩調心腎,交通上下,收斂固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