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常用於遺尿、遺精,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脈細弱之證治要方。尤宜於小兒遺尿以及糖尿病、神經衰弱等屬心腎不交者。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夫便數一證,有屬火盛於下者,有屬下虛不固者。但有火者,其便必短而赤,或澀而痛,自有脈證可據。其不固者,或水火不交,或脾腎氣弱,時欲便而不能禁止,老人小兒多有之。凡小兒睡中遺溺,亦屬腎虛而致。桑螵蛸補腎固精,同遠誌人腎,能通腎氣,上達於心。菖蒲開心竅,使君主得受參、歸之補,而用茯苓之下行者,降心氣下交於腎,如是則心腎自交。龍與龜皆靈物,一則入肝而安其魂,一則入腎而寧其誌。以肝司疏泄,腎主閉藏,兩藏各守其職,宜乎前證皆瘳也。”(《成方便讀》)
縮泉丸(《婦人良方》)
【組成】烏藥、益智仁各等分。
【用法】共為細末,酒煎山藥末為丸,每服6克。日服2次,淡鹽水送服。或為湯劑,水煎服。
【功能】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主治】下之虛冷,小便頻數及小兒遺尿。
【病理】腎氣不足則膀胱虛冷,不能約束水液,故見小便頻數或遺尿。治宜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方解】方用益智仁溫腎納氣。暖脾攝津,固澀縮尿,為君藥。烏藥溫散下焦虛冷,以助膀胱氣化,固澀小便,為臣藥。更以山藥健脾補腎而澀精氣。為佐使藥。三藥合用,溫而不燥,除下元虛冷,則腎氣複而膀胱約束有權,溺頻遺尿可愈。
【臨床應用】常用於膀胱虛寒證,以尿頻、遺尿,舌淡,脈沉弱為見症以及神經性尿頻、尿崩症等屬膀胱虛寒者。
【文獻摘要】方論“脬氣者,太陽膀胱之氣也。膀胱之,氣,貴於衝和,邪氣熱之則便澀,邪氣實之則不出,正氣寒之則遺身尿,正氣虛之則不禁。是方也,烏藥辛溫而質重,重者墜下,故能掩療腎間之冷氣;益智仁辛熱而色白,白者人氣,故能壯下焦之脬氣。脬氣複其元,則禁固複其常矣。”(《醫方考》)
五、固崩止帶劑
固崩止帶劑適用於血崩,經漏,帶下淋漓等證。常用方有固經丸、震靈丹、完帶湯等。
固經丸(《醫學入門》)
【組成】黃芩、白芍、龜版各30克,椿根皮21克、黃桕9克、香附7.5克。
【用法】為末,酒糊為丸,9克重,每服1丸,日服2次。或為湯劑,水煎服。
【功能】滋陰清熱,止血固經。
【主治】經行不止,及崩中漏下,血色深紅,或夾紫黑瘀塊,心胸煩熱,腹痛溲赤,舌紅脈弦數。
【病理】崩漏帶下,病位於衝任二脈,因陰虛火旺,肝鬱有熱,火熱之邪灼傷衝任,迫血妄行而致此證。肝鬱火熱所致故心胸煩熱,腹痛溲赤,舌紅脈弦數。
【方解】治宜滋陰清熱,止血固經。方中用龜版滋陰降火而益腎;白芍斂陰益血以柔肝;黃芩、黃柏清熱瀉火以止血;椿根皮收澀性寒,固經止帶,並能燥濕清熱;香附調氣解鬱而和血,諸秦藥合用,使陰虛得養,火熱得清,肝鬱得舒,則經多、崩漏自止。
【臨床應用】常用於陰虛火旺,經行不止,其血色深紅或紫;黑稠黏之證。舌紅,脈弦數為證治要點。陰虛熱不甚者,可去黃柏,酌加女貞子、墨旱蓮以養陰涼血止血;出血日久者,再加龍骨、牡蠣、烏賊骨、茜草炭以固澀止血。故多用於功能性子宮出剩血或慢性附件炎,而致經行量多,淋漓不止,屬陰虛血熱者為佳。
【附方】固衝湯(《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術30克、黃芪18克,龍骨、牡蠣各24克,山萸肉24克、生白芍12克、海螵蛸12克、茜草9克、棕櫚炭6克、五味子2克。水煎服。
功能補氣健脾,固衝攝血。主治脾氣虛弱,脾不統血,衝脈不固所致血崩,或月經過多,而見血色稀淡,心悸、氣短,舌淡脈細等症。
【文獻摘要】方論“夫崩中一證,有因氣虛,血不固而下陷者;有因熱盛,血為熱逼而妄行者;有因損傷肝脾衝任之絡而血驟下者,當各因所病而治之。如此方之治火盛而崩者,則以黃芩清上,黃柏清下,龜版之潛陽,芍藥之斂陰,椿皮之固脫,用香附者,以順其氣,氣順則血亦順耳。”(《成方便讀》)
震靈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禹餘糧(火煆醋淬)、五靈脂、紫石英、赤石脂、赭石各200克,朱砂50克、乳香、沒藥各100克。
【用法】群藥為細粉,水泛小丸,朱砂為衣。每服5克,日服3次。
【功能】止血化瘀。
【主治】衝任虛寒,瘀阻胞宮,症見出血不止,血色紫紅或紫黑,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則痛減,舌質紫暗,脈沉細弦。
【病理】“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虛寒血不歸經,故出血不止,離經之血停蓄下焦成瘀,瘀阻胞宮,故下血色紫黑夾有血塊。血瘀氣滯,故見小腹痛而拒按。血塊排出,氣滯暫通,則疼痛減輕。舌紫暗,脈沉細弦,皆為瘀血阻滯之象。
【方解】方中赤石脂、禹餘糧、紫石英、赭石均經煆過,更增溫澀之性,有暖宮固下,養血止崩之功;乳香、沒藥、五靈脂皆辛溫之品,具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糯米粉補肺健脾,益氣溫中。諸藥配合,既可固下元之虛冷,又可化內留之瘀血,血止瘀去,故崩漏自愈。
【臨床應用】衝任虛寒,瘀阻胞宮。證見婦女崩漏,出血不止,血色紫紅或紫黑,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則痛減,舌質紫暗,脈沉細弦等。常用本方加減治療子宮功能性出血、月經紊亂、痛經等證屬衝任虛寒、瘀阻胞宮等,亦可用於慢性腹瀉由脾胃虛寒所致者。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組成】人參6克、炒山藥30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甘草3克、蒼術9克、陳皮1.5克、黑芥穗1.5克、柴胡1.8克、車前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補中健脾,化濕止帶。
【主治】帶下量多,色或白或黃,清稀無臭味,麵色戰白,倦怠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緩或濡弱。
【病理】帶下之病,多係肝鬱脾虛所致。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權,則水濕不化,濕濁內停,下注而成帶下。肝鬱乘脾,脾氣愈虛,不能運化水濕之氣,則帶下愈多。可見帶色白,質清稀,無臭味,麵胱白,倦怠,便溏,舌淡,脈弱均為脾虛濕盛之象。
【方解】方中人參、白術、山藥均為補氣健脾之品,白術並能燥濕,山藥兼可澀精,更合健脾止帶之用,是為君藥;蒼術、陳皮燥濕運脾,芳香行氣,既使君藥補而不滯,亦取氣行濕自去之意;車前子淡滲利濕,使水濕從小便而去,共為臣藥;君臣相配,止帶而不留濕,利濕而不傷正。白芍舒肝扶脾,柴胡升陽,使濕氣不致下流人裏;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以止帶,共為佐藥;甘草調藥和中,是為使藥。諸藥配合,補散並用,使氣旺脾健而陽升濕化,則帶下自止。所以本方為脾虛帶下之常用方劑。
【臨床應用】脾虛肝鬱,濕濁下注。症見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麵色胱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濡弱。常用於慢性陰道炎、慢性宮頸炎、子宮附件炎等白帶過多而屬脾虛帶下者。
【附方】易黃湯(《傅青主女科》)山藥30克、芡實30克、黃柏6克、車前子3克、白果10枚。水煎服。功能健脾燥濕,清熱止帶,主治脾虛濕熱,帶下薄白,稠黏腥臭,腰酸腿軟者。
清帶湯(《醫學衷中參西錄》)生山藥30克、生龍骨18克、生牡蠣18克、海螵蛸12克、茜草9克。水煎服。功能健脾止帶。主治脾虛帶下赤白,清稀量多,連綿不斷,腰酸乏力。舌淡苔白,脈細緩而沉者。
【文獻摘要】方論:“夫帶下俱是濕證,而以帶下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蓋帶脈通於任督,任督病而帶脈始病加以脾氣之虛,肝氣之鬱,濕氣之侵,熱氣之逼,安得不成帶下之病哉?故婦人有終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則臭穢者,所謂白帶也。夫白帶乃濕盛而火衰,肝鬱而氣弱,則脾氣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反變為白滑之物,由陰門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於地中,則地氣自升騰於天上,脾氣健而濕氣消,自無白帶之患矣。”(《傅青主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