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竅劑是主治神昏竅閉之劑,以芳香藥物所組成。分為涼開和溫開兩法。溫邪內陷,用涼開法,有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小兒回春丹、行軍散。溫開藥劑有蘇合香丸和紫金錠等。
一、涼開劑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
【組成】牛黃、山梔、鬱金、黃芩、黃連、犀角(今已禁用)30克,麝香7.5克,珍珠15克,冰片7.5克,雄黃30克,朱砂30克。
【用法】共為極細麵,煉蜜為丸。每丸3克重,金箔為衣。蠟皮封固,病重體實者每次1丸;每日2~3次,病輕日服1丸即1可;小兒酌減。
【功能】清熱開竅,豁痰解毒。
【主治】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痰熱壅閉心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以及中風昏迷,小兒驚皰,屬熱邪內閉者。
【病理】溫熱之邪,內陷心包,痰熱閉阻心竅,心神鬱閉,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風從外中,痰火內發,鬱閉心竅,竅絡不通,故中風昏迷。小兒驚厥,乃熱盛筋攣所致。
【方解】方中以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麝香開竅醒神,共為君藥;臣以犀角(今已禁用)清心涼血解毒;黃連、黃芩、山梔清熱瀉火解毒,助牛黃以清心包之火;冰片,鬱金芳香辟穢,通竅開閉,以加強麝香開竅醒神之效。上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品與芳香開竅藥配合,是為涼開之方的配伍特點,這樣組合的作用,,正如吳瑭所謂:“使邪火隨諸香一齊俱散也。”佐以朱砂、珍珠鎮心安神,以除煩躁不安;雄黃助牛黃以豁痰解毒。蜂蜜和胃調中,是為使藥。用金箔為衣,亦是取其重鎮安神之效。
【臨床應用】用於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腦血管意外、肝昏迷等病,屬痰熱內閉者皆可用之。
【附方】牛黃清心丸(《痘疹世醫心法》)“牛黃清心山梔子,芩連朱砂鬱金全”牛黃75克、山梔子9克、黃芩9克、黃連9克、朱砂4.5克、鬱金6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一丸。功能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主治溫邪內陷,熱人心包,神昏譫語,身熱煩躁不安。以及小兒驚厥,中風竅閉等症。
【文獻摘要】方論“此芳香化穢濁而利諸竅,鹹寒保腎水而安心體,苦寒通火腑瀉心用之方也。牛黃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氣。真珠得太陰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補水救火。鬱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黃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為用,使閉固之邪熱溫毒深在厥陰之分者,一齊從內透出,而邪穢自消,神明可複也。黃連瀉心火,梔子渾心與三焦之火,黃芩瀉膽、肺之火,使邪火隨諸香一齊俱散也。朱砂補心體,瀉心用,合金箔墜痰而鎮固,再合真珠,犀角為督戰之主帥也。”(《溫病條辨》)
臨床資料“應用安宮牛黃丸減味,由麝香、冰片、鬱金、黃芩、黃連、山梔子等六味製成針劑,名醒腦靜注射液,又名安宮牛黃注射液,用肝昏迷、腦病所致昏迷、感染所致高熱患者共75例,結果有明顯的蘇醒和退熱作用者共43例。其中對煩躁、神誌不清和肝昏迷早期病例的療效較好,對深度肝昏迷的療效較差,對嚴重細胞損害及肝細胞衰竭的患者作用不明顯,對腦膜炎引起的譫妄、抽搐、昏迷有明顯效果。對腦血管外傷患者可改善呼吸。此處,對各種感染所致高熱有明顯退熱作用。”(《中華醫學雜誌》1975年第9期第548頁)
“對104例顱腦損傷意識障礙患者,使用安宮牛黃丸作對照觀察。結果,加用安宮牛黃丸組有效率為76%,認為本品對患者大腦皮質有明顯興奮作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89年第12期第726頁)
實驗研究“應用安宮牛黃丸原方(I號)及以廣角取代犀角製成的安宮牛黃丸(II號)進行藥理研究。實驗結果:兩種安宮牛黃丸均有鎮靜、抗驚厥、解熱和消炎作用,I號品比II號品更為明顯,同時並說明安宮牛黃丸適應證與動物藥理作用是相吻合的。”(《中成藥研究》1984年第5期第23頁)。
將安宮牛去黃丸的組成藥物分為清熱解毒,鎮靜安神和芳香化濁,辟穢開竅兩類。在清熱鎮靜類藥物中去牛黃,代之以牛膽酸和豬膽酸;去犀角、珍珠,代之以水牛角、珍珠母;去黃連,加板藍根,並去朱砂及金箔,配製成複方針劑,定名為清開靈II注射液。在芳香開竅類藥物中,以麝香皮代替廨香,去雄黃,加藿香,配製成複方醑劑,定名為清開靈(11)滴鼻液。分別供肌肉注射和滴鼻用。經臨床驗證,效果良好(《新醫藥學雜誌》1975年第8期第12頁)。
紫雪丹(《外名秘要》)
【組成】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各1500克,硝石96克、青木香、沉香各150克、丁香30克、麝香30克、黃金3100克、犀角(今已禁用)、羚羊角各150克、升麻500克、炙甘草50克、樸硝5000克、朱砂90克、玄參600克。
【用法】黃金一物,現已減去不用。其具體製法與用法為:將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砸碎。加水煎煮3次。玄參、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用石膏等煎液煮3次,合並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樸硝、硝石粉碎人膏中,攪勻,幹燥,粉碎為細粉;庫角(今已禁用)、羚羊角銼研成@&,朱砂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將麝香研細,與樸硝等粉末及上述犀角(今已禁用),羚羊角、朱砂粉末配研,過篩,混勻而成。口服,1次1.5~3克,每日2次,小兒酌量。
【功能】清熱開竅,鎮痙安神。
【主治】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痙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閉,以及小兒熱盛抽搐。
【病理】溫病熱邪內陷心包。擾亂心神,則見神昏譫語,煩躁不安。溫邪熱毒充斥內外,故見髙熱。尿赤便閉,熱盛動風,故見痙厥抽搐,熱盛傷津,故口渴唇焦。
【方解】方中石膏、寒水石、滑石甘寒清熱;玄參、升麻、甘草清熱解毒,玄參並能養陰生津,甘草兼能和胃安中,犀角①清心解毒;麝香、青木香、丁香、沉香行氣開竅。以上清熱與開竅二組藥物,是方中的主要部分。其中清熱藥選用甘寒清熱之品,而不用苦寒清熱,以避免苦燥傷津,對熱盛傷津的痙厥之證,寓有深意。配伍羚羊角清肝熄風以解痙厥;朱砂、磁石重鎮安神,加強除煩之效。更用樸硝、硝石瀉熱散結、釜底抽薪。故張山雷謂:“凡氣火甚盛有升無降諸證,尤為相宜。”以上為方中的輔助部分。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開竅,熄風鎮痙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