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鎮安神劑
朱砂安神丸(《醫學發明》)
【組成】朱砂15克、當歸8克、熟地8克、炙甘草16克、黃連18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製成水丸,每服9克,早晚各1丸。
【功能】鎮心安神,瀉火養陰。
【主治】心煩神亂,失眠多夢,怔忡,驚悸,甚則欲吐不出。懊儂,舌紅,脈細數。
【病理】心火亢盛,陰血不足,心神失養,火擾神誌,故心煩神亂,失眠多夢,怔忡,驚悸,煩躁不安。心火亢盛則失和降而上逆,故欲吐不出,懊儂煩甚,舌紅脈細數皆心火亢陰血虛所致。
【方解】方中重用朱砂重鎮以安心神,寒能勝熱,以製浮遊之火;黃連苦寒瀉火,清熱除煩;兩藥相伍,共具瀉火清熱除煩,重鎮以安神誌之功,故用為主藥。當歸養血;生地滋陰;補其耗傷的陰血,為輔助藥。甘草調和諸藥。組合成方,一以瀉偏盛之火,一以補不足陰血,達到心火下降,陰血上承;並用重鎮安神,寒以勝熱之品,成為標本兩顧之方,於是心煩、失眠諸症乃可自愈。
【臨床應用】目前臨床用本方加減治療神經衰弱所致失眠、健忘、心悸、多夢、怔忡,或精神抑鬱症的精神恍惚,而屬心火偏盛者。
【附方】生鐵落飲(《醫學心悟》)生鐵落30~50克(先煎1~2小時、天冬、麥冬、貝母各10克,膽星、橘紅、遠誌、石菖蒲、連翹、茯苓、茯神各5克,元參、鉤藤、丹參各7克,辰砂2克。功能鎮心除痰,寧神定誌,主治痰火上擾的癲狂證。
【文獻摘要】方論葉仲堅:“朱砂具光明之體,色赤通心重能鎮怯,寒能勝熱,甘以生津,抑陰火之浮遊,以養上焦之元氣,為安神之第一品。心苦熱,配黃連之苦寒,瀉心熱也,更佐甘草之甘以瀉之。心主血,用當歸之甘溫,歸心血也,更佐地黃之寒以補之。心血足則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熱解,則肺得其職,而魄自寧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珍珠母丸(《普濟本事方》)
【組成】珍珠母22.5克、人參30克、當歸45克、熟地45克、柏仁30克、棗仁30克、犀角(今已禁用)15克、茯神15克、沉香15克、龍齒15克。
【用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辰砂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早晚各1次。
【功能】滋陰養血,鎮心寧神。
【主治】神誌不寧、少寐多夢、驚擇不安,頭目眩暈,脈細弦。
【病理】心藏神而主血,肝藏魂而藏血。陰血不足,肝陽偏亢則神魂不穩,故神誌不寧,少寐多夢,驚悸不安,肝脈上頭,開竅於目,肝陽上擾,則竅絡不寧,故頭目眩暈,肝脈弦細主血少,脈弦細乃肝血不足所致。
【方解】本方原名真珠丸。方中重用人參、當歸、熟地養血滋陰,益氣生血,是治陰血不足之本。真珠母、龍齒平肝潛陽,鎮心安神以定驚悸,是平心肝陽亢之標。棗仁、柏子仁、茯神是用其安神定誌,以寧心人寐。犀角(今已禁用)、沉香用在本方的配伍作用,前者取其鎮驚之功,後者用其攝納浮陽之效。辰砂,用其具有鎮驚安神作用。綜上配伍,是為標本兼顧之方,以使陰複陽潛,心肝承製,驚悸、少寐諸症均可漸愈。
【臨床應用】臨床可用於治療癲癇及白內障等證屬陰血不足,肝陽偏亢者。
磁朱丸(《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磁石60克、朱砂30克、神曲120克。
【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重鎮安神,潛陽明目。
【主治】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亦治癲癇。
【病理】腎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濟,心腎不交,故見上述主治之證。
【方解】方中磁石入腎,能益陰潛陽,重鎮安神;朱砂入心,能安神定誌。二藥合用,一能滋腎潛陽。以使水火既濟,交通心腎,乃能人寐;腎精內充。乃能耳目聰明。二能安神定誌,以使心安神藏。神曲在本方具有健脾助運之功,以防金石之藥害胃:更與蜂蜜補中和胃相配合,促使脾胃散精,以填於腎,腎精充足,則諸症可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