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癰瘍劑(1 / 3)

【組成】金銀花9克、防風3克、白芷3克、生歸尾3克、陳皮9克,甘草節、赤芍、貝母、天花粉、乳香、沒藥、穿山甲各3克,皂角刺3克。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主治】癰瘍腫毒初起,熱毒壅聚,氣滯血瘀,症見紅腫掀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

【病理】熱毒壅聚,氣滯血瘀而成癰瘍。

【治法】治宜清熱解毒,通經脈,行血結,消散潰堅為法。

【方解】方用銀花清熱解毒;防風、白芷疏散外邪。使熱毒從外透解;歸尾、赤芍、乳香、沒藥活血散瘀,以消腫止痛;貝母、花粉清熱散結;山甲、皂刺通行經絡,透膿潰堅;酒煎服,是用其活血通絡以助藥效;陳皮理氣,甘草化毒,和中。綜上配伍意義,是以清熱解毒,通行血結,潰堅消散為主所組成,以使毒祛、瘀散、堅潰腫消。

【臨床應用】仙方活命飲前人稱之為“瘡瘍之聖藥”。常用於外科之首方,適用於陽證而體實的各類瘡瘍腫毒。以局部紅腫掀痛,甚者伴有身熱凜寒,脈數有力之證。膿未成者,服之可消,膿已成者,服之可潰。但應注意隻可用於癰腫未潰之前,若已潰後,斷不可用,陰證瘡瘍忌用;脾胃本虛,氣血不足者均應慎用。紅腫痛甚,熱毒重者,可加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野菊花等;便秘者,加大黃。此外,還可以根據瘡瘍腫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適當加入引經藥,以使藥力直達病所。本方除煎煮取汁內服外,其藥渣可搗爛外敷。化膿性炎症,如蜂窩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乳腺炎、膿皰瘡、癤腫,深部膿腫等屬陽證、實證者均可用之。

【附方】連翹敗毒散連翹、山梔、羌活、玄參、薄荷、防風、柴胡、桔梗、升麻、川芎、當歸、黃芩、芍藥、牛蒡、紅花依證擬量,水煎服。其渴加天花粉;麵腫加白芷;項腫加威靈仙;大便實加大黃、穿山甲;虛加人參。功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主治傷寒汗下不徹,邪結於耳下,硬腫,名曰發頤。

【文獻摘要】方論羅東逸:此瘍門開手攻毒之第一方也。經雲:“營氣不從,逆於內理”。故癰疽之發,未有不從營氣之鬱滯,因而血結、痰滯、蘊崇熱毒患。治之之法,妙在通經之結,行血之滯,佐以豁痰、理氣、解毒。是方穿山甲以攻堅,皂刺必達毒所,白芷、防風、陳皮通經理氣而疏其滯,乳香定痛和血,沒藥破血散結,赤芍、歸尾以驅血熱而行之,以破其結,佐以貝母、金銀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鬱,一以散毒和血,其為潰堅止痛宜矣。然是方為營衛尚強,中氣不虧者設。若脾胃素弱,營衛不調,則有托裏消毒之法,必須酌斟而用。(《名醫方論》)

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組成】天葵子、紫花地丁各15克,銀花20克,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

【用法】水煎,加酒1~2匙和服。藥渣搗爛可外敷患部。

【功能】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火毒結聚的癰瘡腫毒。初起局部紅腫熱痛或發熱1惡寒;各種疔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銀釘,舌紅,苔黃,脈數。

【病理】火毒結聚的癰瘡癤腫。治宜清熱解毒為主,以使積熱火毒清解消散。

【方解】方以銀花兩清氣血熱毒為主;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野菊花均各有清熱解毒之功,配合使用,其清解之力尤強;並能涼血散結以消腫痛。加酒少量,是行血脈以助藥效。故對各種疔毒初起,常以本方為主加減使用。

【臨床應用】常用於熱毒疔瘡,癰瘍癤毒。症見患部紅腫熱痛,或發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釘丁,舌紅,苔黃,脈數。癤腫、乳腺炎、結膜炎等。具有紅腫熱痛等實熱者。對闌尾炎、急性泌尿係統感染、急性膽囊炎也可加減應用。

【附方】銀花解毒湯金銀花、地丁、犀角(今已禁用)赤芩、連翹、丹皮、川連、夏枯草,依證擬量,功能清熱解毒,瀉火涼血。主治濕熱風火,癰瘍腫毒。

【文獻摘要】臨床資料:以五味消毒飲加味為主,治療多發性癤病45例,收到滿意療效。原方加連翹、丹參、黃芪、黃精、甘草,日1劑,分2次溫服,早晚各1次,以黃酒為引。七劑為1療程。服藥最少5劑,最多15劑,平均為12.9劑,全部治愈。17例隨訪6~7年,均未複發。(《新醫藥學雜誌》1973年第7期)

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

【組成】玄參90克、金銀花90克、當歸30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藥味不可少,減則不效,並忌搔抓患處。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脫疽。熱毒熾盛,證見患肢黯紅微腫灼熱,潰爛腐臭,疼痛劇烈,或見發熱口渴,舌紅脈數。

【病理】脫疽部位是在四肢遠端,尤以下肢為多見。本方證是由熱毒化火內鬱而成。火毒內阻,血行不暢,瘀滯筋脈,所以患處紅腫灼熱且痛,潰爛腐臭。

【方解】方中重用銀花,清熱解毒為主;玄參瀉火解毒,當歸活血散瘀,甘草配銀花加強清熱解毒作用。共收清熱解毒,活血通脈之功,能使毒解、血行、腫消、痛止。本方組成具有量大力專,連續服用的特點,故用量少,時間短,均難見療效。

【臨床應用】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以熱毒之證效佳。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則屬阻塞型及虛型者非本方所宜。

【附方】五神湯茯苓、車前子、金銀花、牛膝、紫花地丁,依證擬量,水煎服。功能清熱解毒,分利濕熱。主治多骨癰、腿癰、委中毒、下肢丹毒等。

四妙散忍冬草、黃芪、當歸、甘草,上為細末,每晚6克,酒約250毫升,煎至100毫升。若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少須再進第2服。留渣外敷。功能補益氣血,生肌,解毒。主治腸癰、乳癰、無名腫痛。憎寒壯熱,凡屬虛人,皆可適用。

【文獻摘要】方論鮑相鼇:“脫骨疽,此症生手足各指,或生手指頭,或生指節、指縫。初生或白色痛極,或如粟米起一黃泡,其皮或如煮熟紅棗,黑色不褪。久則潰爛,節節脫落,延至手!足背腐爛黑陷,痛不可忍。古方有截去指頭一法,斷不可用。宜用頂大甘草,研極細末,用香麻油調敷。要敷極厚,每日1換。不可間斷。忌食發物。不出10日必愈,真神方也。再用金銀花、玄參約150克、當歸約丨20克、甘草約50克,水煎服,一連10各劑,永無後患。藥味不可減少,減則不效,並忌抓擦為要。”(《驗方新編》)

犀黃丸(《外科全生集》)

【組成】犀黃15克,麝香25克,乳香、沒藥各500克,黃米飯350克。

【用法】以上4味,除牛黃、麝香外,另取黃米350克,蒸熟烤幹,與乳香、沒藥粉碎成細粉;將牛黃、麝香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用水泛丸,陰幹,即得。

【功能】解毒消癰,化痰散結,活血祛瘀。

【主治】乳癌、橫痃、瘰鬁、痰核、流注、肺癰、小腸癰等證。

【病理】多由火鬱、痰瘀、熱毒壅滯而成,一般多屬陽證。

【方解】方用犀黃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為主;麝香竄通消散,活血開壅為輔;佐乳香、沒藥活血祛瘀,消腫定痛,黃米飯調養胃氣,以防礙胃。酒送服,是用其活血行血以加速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