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癰瘍劑(2 / 3)

【臨床應用】常用於乳癌、橫痃、瘰鬁、痰核、流注或肺癰、小腸癰等證。症見局部紅腫熱痛或皮色不變,舌紅脈數者。乳腺癌、乳腺囊性增生、淋巴結炎、淋巴結核、多發性膿腫、骨髓炎等屬痰火壅滯而舌紅脈數等均可用之。

【附方】醒消丸由乳香、沒藥、麝香、雄黃、黃米飯組成,搗爛為丸,如萊菔子大,曬幹,忌火烘,每服陳酒送下3錢,醉蓋取汗。功能活血散結,解毒消癰。主治一切紅腫癰毒。

蟾酥丸由蟾酥、輕粉、枯礬、寒水石、銅綠、乳香、沒藥、膽礬、麝香、雄黃、蝸牛、朱砂組成,上藥為末,先將蝸牛研爛,同蟾酥和研,再入各藥為丸,用蔥白五寸,嚼爛後,熱酒一盅送服,蓋被取汗,功能解毒消腫,活血定痛。主治疔瘡、發背、腦疽、乳癰、附骨、臀腿等疽,及一切惡瘡。

【文獻摘要】方論“此方牛黃清熱解毒化痰;麝香通經絡、消癰腫;乳香、沒藥活血祛瘀,消腫定痛。四藥合用,能逞活血行瘀解毒消癰之功。對於流注、瘰鬁等證體尚實者為宜。若陰疽虛證或陰虛火旺之證,均禁用。”(成都中醫學院《中醫方劑學》)

牛蒡解肌湯(《瘍病心得集》)

【組在】牛蒡子10克、薄荷6克、連翹10克、荊芥6克、丹皮10克、山梔子10克、玄參10克、夏枯草12克、石斛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風清熱,涼血消腫。

【主治】頸項痰毒,風熱牙痛,頭麵風熱,兼有表熱證者;外癰局部掀紅腫痛,寒輕熱重,汗少口渴,小便黃,脈浮數,苔白或黃。

【病理】局部癰腫兼有風熱表證者。

【方解】方中牛蒡子辛散頭麵風熱為主;薄荷、荊芥發汗解表;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癰。丹皮、山梔、夏枯草瀉火涼血、散血。玄參配在本方,是取其瀉火解毒,與石斛相伍,則有滋陰清熱之功。

【臨床應用】常用於風熱表證的癰腫痰毒,在癰腫外證中無肝火偏旺,津陰內傷之證者,夏枯草、玄參、石斛皆宜慎用。

海藻玉壺湯(《醫宗金鑒》)

【組成】海藻3克、海帶1.5克、昆布3克、半夏3克、甘草3克,青皮、陳皮、當歸、川彎、貝母、連翹、獨活各3克。

【用法】水煎服。【功能】化痰軟堅,消散癭瘤。

【主治】肝脾不調,氣滯痰凝。石癭,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變。

【病理】癭瘤。多成於氣滯痰凝,由氣及血,以致氣血結聚而成。

【方解】海藻、昆布、海帶化痰軟堅。為治癭瘤主藥。青皮、陳皮疏肝理氣,當歸、川芎、獨活活血以通經脈,配合理氣藥可使氣血和調,促進癭病的消散。象貝、連翹散結消腫,甘草調和諸藥,共以收化痰軟堅,行氣活血之功。

透膿散(《外科正宗》)

【組成】生黃芪12克、當歸6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川芎9克。

【用法】水煎服,臨服人酒10~30毫升。

【功能】托毒潰膿。

【主治】癰瘍腫痛,正虛不能托毒。內已成膿,外不易潰,漫腫無頭,或酸脹熱痛。

【病理】正虛不能托毒外透,以致膿成難潰,毒亦難泄所致。

【方解】方中用生黃芪,即所以益氣托毒,輔以當歸、川考養血,活血;穿山甲、皂刺消散通透,軟堅潰膿;用酒少許,增強行血,活血作用。共具托毒潰膿之功。

【臨床應用】常用於癰瘍腫毒,內已成膿,無力外潰。證見漫腫無頭,或酸脹熱痛,多種化膿性疾病;對慢性淺表性潰瘍,以及瘡口色白經久不斂者,亦可加減應用。

【附方】透膿散即透膿散加白芷、牛蒡、金銀花。功能扶正祛邪,托毒潰膿,主治癰毒內已成膿,不穿破者,服此即潰。

托裏透膿湯由人參、白術、穿山甲、升麻、甘草節、當歸、生黃芪、皂角刺、青皮組成,水煎服。病在上部,先飲煮酒10~30毫升後熱服此藥;病在下部,先服藥後飲酒;瘡在中部,藥內兌酒半盅熱服。功能扶正祛邪,托裏透膿。主治一切癰疽氣血虧損。將潰之時,紫陷無膿,根腳散大者。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夫癰毒之成膿也,必由正氣充旺,方得變化而成。倘若氣血衰弱,即不能鬱蒸為熱,而膿之成也無期,即使既成膿矣,亦須賴正氣以托之,方能速潰。否則有膿而不能即潰,即用刀針決之,潰後膿亦清稀,流而不暢,仍須補托之劑,方得膿稠出暢。方中黃芪大補元氣,芎歸潤養陰血。而以白芷、牛蒡,宣之於皮毛肌肉之間,使之補而不滯。甲片角針,為精銳之品,能直達病所,以成速潰之功。金銀花以化其餘毒,酒則行其藥勢耳。”(《成方便讀》)

陽和湯陽和湯桂白芥子,麻鹿薑炭草熟地

【組成】肉桂3克、白芥子6克、麻黃2克、鹿角膠9克、薑炭2克、生過草3克、熟地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屬於陽虛寒凝證。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患處浸腫無頭,酸痛無熱,皮色不變,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脈沉細等。

【病理】陰疽。是由營血本虛,寒凝痰滯,痹阻於肌肉、筋骨、血筋、關節而成。

【方解】本方重用熟地溫補營血。鹿角膠填精補髓。強壯筋骨,藉血肉有情之品助熟地以養血。寒凝痰滯,非溫通經脈不足以解散寒凝,故以炮薑、肉桂溫中有通;麻黃開腠理以達表;白芥子祛皮裏膜外之痰;與溫補藥並用,可使補而不膩。生甘草有化毒之功。全方組成,一以溫補營血不足;一以解散陰凝寒痰,使其陰破陽回,寒消痰化。

【臨床應用】常用於陰疽,以患部浸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脈遲細或沉細之證。陽證忌用。《馬評外科全生集》雲:“此方治陰疽,無出其右,乳岩萬不可用,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方中麻黃起發越陽氣之功,故用量較輕,熟地補血固本,用量宜重,如兼氣虛不足,可加黨參、黃芪等。”骨結核、腹膜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瘍等屬血虛寒凝者皆可用之。

【附方】中和湯人參、陳皮、黃芪、白術、當歸、白芷、獲苓、川彎、阜角刺、乳香、沒藥、金銀花、甘草,水酒煎服,功能補氣透托,和血消散。主治癰瘍證屬半陰半陽之間。似潰非潰,漫腫微痛,淡紅,不熱等元氣不足之證。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夫癰疽流注之屬於陰寒者,人皆知用溫散之法;然痰凝血滯之證,若正氣充足者,自可運行無阻,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瘍因於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讚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薑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領熟地、鹿角膠直人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祛皮裏膜外之痰,桂枝人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勳,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協和諸藥。”(《成方便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