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本方原為視物昏花之目疾而設,因能交通心腎,益陰潛陽,重鎮安神,後世醫家擴大治療範圍,用於神誌不安與癲癇等病證。以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為證治要點。方中磁石、朱砂均為重墜之品,用量不宜過多。神誌不安兼頭暈目眩,目澀羞明等肝腎陰虛表現明顯者,宜配合六味地黃丸同用;癲癇痰多者,可加膽南星、製半夏、天竹黃等祛痰之品。今臨床上常用於神經衰弱、髙血壓病,以及視網膜、視神經、玻璃體、晶狀體、房水循環等病變屬心腎不交者。
【文獻摘要】方論王又原:“磁石直人腎經,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鐵,吸肺之氣歸藏腎水。朱砂體陽而性陰,能納浮遊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鑒火能燭,水火相濟,而光華不四射歟?然目受髒腑之精,精資於穀,神曲能消化五穀,則精易成矣。蓋神水散大,緩則不收,賴鎮墜之品疾收而吸引之,故為急救之劑也。其治耳鳴、耳聾等證,亦以鎮墜之功,能製虛陽之上奔耳!”(《名醫方論》)
二、滋養安神劑
甘麥大棗湯(《金匱要咯》)
【組成】甘草10克、浮小麥20克、大棗10枚。
【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心安神,和中緩急,補脾氣。
【主治】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言行失常,嗬欠頻作,舌紅少苔,脈虛數。
【病理】甘麥大棗湯,是治髒躁證的名方,何謂“髒躁”?躁者動也,是因心虛,肝鬱所致內髒躁動不安而出現的神誌失常各種證候,如精神恍惚,無故悲傷,欲哭驚悸,厭世,睡眠不安,言行失常,嗬欠頻作等症,均屬心神失養,神不守舍所致。
【方解】方中甘草甘緩和中,養心以緩急迫為主;輔以小麥微寒以養心寧神;大棗補益脾氣,緩肝急並治心虛。三味甘藥配伍,具有甘緩滋補,柔肝緩急,寧心安神之效。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素問,藏氣法時論篇》)
【臨床應用】常用本方加減治療癔病,且療效較佳,亦可試用於其他精神性疾病,以及更年期綜合征,心血管疾病屬心陰不足者。
【文獻摘要】方論:“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故以為君。甘草瀉心火而和胃,故以為臣。大棗調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為佐。蓋病本於血,心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瀉而土氣和,則胃氣下達。肺髒潤,肝氣調,躁止而病自除也。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也。”(《金匱要略論注》)
臨床資料“以甘麥大棗湯為主治療頑固性神經衰弱34例,服藥期間一律停服西藥,一般服4~6劑見效,結果有效者30例,無效者4例,平均服藥13.9劑。”(《新醫藥學雜誌》1974年第7期第35頁)
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組成】酸棗仁15~30克(先煎)、知母10克、川芎6克、茯苓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心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心煩不眠,驚悸盜汗,頭目眩暈,口幹舌燥,脈細弦。
【病理】過勞,虛損所致肝血不足,血不養心,陰虛內熱,躁擾神明,故見心煩不眠,驚悸不安。陰虛則盜汗,肝脈上頭,開竅於目,肝血不足,竅絡失養,故見頭目眩暈,口幹舌燥。
【方解】方中重用棗仁,是以養肝血,安心神為主藥。佐以川芎調養肝血;茯苓寧心安神;知母補不足之陰,清內炎之火,具滋清兼備之功。甘草清熱和藥。諸藥配伍,共收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效。心肝之血滋養有源,陰升陽潛,於是失眠與一切陰虛陽浮之證皆可自愈。
【臨床應用】用於神經衰弱、心髒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肝血不足,虛熱內擾,心神不安者均可用之。
【附方】定誌丸(《雜病源流犀燭》)人參、茯苓、茯神各30克,石菖蒲、遠誌各60克,朱砂30克。蜜丸,朱砂為衣,每丸10克,早晚各服1丸,白開水送服。功能補心益智,鎮怯安神。主治心驚氣怯,夜臥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