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摘要】方論:“棗仁酸平,應少陽木化,而治肝極者,宜收宜補,用棗仁至二升,以生心血,養肝血,所謂以酸收之,以酸補之是也。顧肝鬱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輔棗仁通肝調營,所謂以辛補之。肝急欲緩,緩以甘草之甘緩,防川芎之疏肝泄氣,所謂以土葆之。然終恐勞極,則火發於腎,上行至肺,則衛不和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陰,將水壯金清而魂自寧。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靜矣。此治虛勞肝極之神方也。”(《古今名醫方論》)
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組成】五味子15克、茯苓15克、當歸60克、生地120克、桔梗15克、人參15克、丹參15克、玄參15克、天冬60克、麥冬60克、遠誌15克、柏子仁60克、酸棗仁60克。
【用法】煉蜜為丸,朱砂為衣,每丸10克重,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水送下。
【功能】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主治】陰血虧少,虛煩少寐,心悸神疲,夢遺健忘,大便幹結,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病理】本方主證是心腎陰虛。陰虛則虛陽上越,擾亂神誌,心陰虛,故虛煩少寐,心悸神疲。腎陰虛則封藏失職,故夢遺健忘。心腎陰虛則津液幹枯,不能濡潤腸道而便幹。舌為心之苗,心陰不足,不能滋潤舌竅,故口舌生瘡。
【方解】本方重用生地,滋陰製火,養血生津是為君藥;玄參、天冬、麥冬甘寒滋潤,以助生地滋潤清火是臣藥;人參、茯苓益氣寧心,酸棗仁、五味子味酸,收斂心氣而安神,柏子仁、遠誌、朱砂、養心安神。桔梗載諸藥上升,而達病所,共為佐使之藥。諸藥相合,一補陰血不足之本,一治虛煩少寐之標。標本並圖,陰血不虛,則所生諸症,可自除。
【臨床應用】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某些心髒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屬心經陰虧血少者,均可用之。
【附方】柏子養心丸(《體仁彙編》)“柏子養心歸菖1地,麥枸玄神甘草蜜”柏子仁120克、當歸30克、石菖蒲30克、,熟地60克、麥冬30克、枸杞子90克、玄參60克、茯神30克、甘訟草15克。煉蜜為丸,每丸10克重,每服1丸,早晚各1丸,白水送服。功能養心安神,補腎滋陰。主治營血不足,心腎失調,所致的精神恍惚,怔忡驚悸,夜寐多夢,健忘盜汗。
枕中丹(原名孔聖枕中丹八《備急千金要方》)龜版、遠誌、石菖蒲、龍骨各等分,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重,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水送服。功能寧心益智,潛鎮安神,主治心神不安,健忘失眠。
【文獻摘要】方論柯韻伯:“心者主火,而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則火為患,故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補心丹用生地黃為君者,取其下足少陰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補心之陽,補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猶心之有神也。清氣無如柏子仁。補血無如酸棗仁,其神存耳!參、苓之甘以補心氣,五味之酸以收心氣,二冬之寒以清氣分之火,心氣和而神自歸矣;當歸之甘以生心血,玄參之鹹以補心血,丹參之寒以清血中之火,心血足而神自藏矣;更假桔梗為舟楫,遠誌為向導,和諸藥入心而安神明。以此養生則壽,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幹涸,舌上生瘡,大便不利之虞哉?”(《古今名醫方論》)
臨床資料“用天王補心丹為主治療神經性血循環衰弱症218例,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10年。臨床診斷係根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心慌、心前區不適,甚或疼痛、氣短、乏力、頭暈、易出汗、煩躁、失眠等主訴,並由心電多域頻譜,分析診斷係統對其心電信號及,有關臨床資料,進行自動處理後打印出診斷結論。同時還經心電圖、超聲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髒X線及其他臨床檢查排除各類器質性心髒病。以天王補心丹口服,每次10~15克,連續服藥1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服藥2個療程後,總有效率為98%,且服藥期間未見任何毒副作用。提示天王補心丹對神經性血循環衰弱症有顯著而穩定的療效。”(《中醫雜誌》1990年第8期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