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
【組成】天台烏藥12克、小茴香6克、木香6克、青皮6克、高良薑9克、巴豆70粒、檳榔9克、川楝子12克。
【用法】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與麩不用,合餘藥共研細末和勻,每服5克,黃酒適量衝服,日服2次。
【功能】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作痛,偏墜腫脹。
【病理】足厥陰肝經,環繞陰器,上抵少腹。因寒凝氣滯,肝脈經氣受阻,而病小腸疝氣。故治疝之法總不離乎疏肝理氣,
行氣散寒。
【方解】烏藥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為君藥;配人木香、小茴香、青皮、髙良薑一派辛溫芳香之品,行氣散結,祛寒除濕,以加強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之力,共為臣藥;更以檳榔直達下焦,行氣化滯而破堅;以苦寒之川楝子與辛熱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減川棟子之寒,又能增強其行氣散結之功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使寒凝得散,氣滯得疏,肝絡和調,則疝痛自愈。
【臨床應用】常用於氣滯寒凝之疝氣疼痛,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脈沉弦之證。濕熱下注之疝痛不宜使用。以及偏墜腫脹,可酌加荔枝核、橘核等。寒甚者,可酌加肉桂、吳茱萸等。睾丸炎、附睾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屬氣滯寒凝者,均可加減使用。
【附方】三層茴香丸(《景嶽全書》)第1料,舶上茴香(用鹽半兩同炒焦黃與鹽稱用)30克、沙參(冼)、川楝子(炮並去核八木香各30克,共為細末,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0~30丸,空腹溫酒或鹽湯送服,日服3次,輕者多一料可安;病深者,一料服盡,便可用第2料。
第2料,如前方加蓽茇30克、檳榔15克,上6味共重165克,依前製為糊丸,用法如前。若末愈,再服第3料。
第3料,如前方加白茯苓120克、附子(炮)15~30克,上8味共重300克,用法如前,漸加至30~40丸。功能溫腎祛寒,行氣疏肝,消疝止痛。主治寒疝,臍腹疼痛,睾丸偏大,陰囊腫脹重墜,有妨行步,或外腎冷硬如石,日以漸大。凡一應小腸寒疝之疾,久新不過三料。
導氣湯(《沈氏尊生書》)川楝子12克、木香9克、茴香6克、吳茱萸(湯泡)3克。水煎服。功用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主治寒疝疼痛。
【文獻摘要】方論“夫治疝之法,皆不外暖下祛寒,逐濕行氣。然陰寒之氣,若與厥陰之或血或痰結為積者,又非前藥所能卒除,則必以推蕩之品,從其性而溫下之,方能有效。方中烏藥、木香辛溫香烈,善行善散,能上能下,以宣氣中之滯。茴香暖一下而祛寒,良薑溫中而止痛,青皮入肝破氣,檳榔導積下行。其妙在用巴豆與川楝二味同炒,去巴豆不用,但取其蕩滌攻堅剛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楝人肝,導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成方便讀》)
厚樸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厚樸30克、陳皮3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5克、草豆蔻15克、木香15克、幹薑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溫中行氣,燥濕除滿。
【主治】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怠。
【病理】胃主受納,胃氣以降為和,脾主四肢,以升為順。脾胃受寒溫所傷,則升降失常,故脘腹疼痛,不思飲食。脾寒則清陽之氣不能升,發於四末,故四肢倦怠乏力。
【方解】厚樸行氣消脹,燥濕除滿,為君藥;草豆蔻溫中散寒,燥濕除痰,為臣藥;陳皮、木香行氣寬中;幹薑、生薑溫脾暖胃以散寒,茯苓、甘草滲濕健脾以和中,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成溫中行氣,燥濕除滿之功。本方重點在於溫中,對於客寒犯胃,脘痛嘔吐者,亦可使用。
【臨床應用】常用於寒濕氣滯。以脘腹脹痛,舌苔白膩之證。若兼身重肢浮者,可加大腹皮,痛甚者,加肉桂、良薑。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潰瘍、婦女白帶等屬寒濕氣滯者,均可加減用之。
【附方】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薑、香附子各等分。共為細末蜜丸,10克重,早晚各服1丸。功能行氣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寒,犯胃,胃痛嘔吐,或連及脅肋脹痛等症。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等證。夫寒邪之傷人也,為無形之邪,若無有形之痰血食積互結,則亦不過為痞滿為嘔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樸溫中散滿者為君;凡人之氣,得寒則凝而行遲,故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人脾髒以行諸氣;脾惡濕,故用幹薑、陳皮以燥之,茯苓以滲之;脾欲緩,故以甘草緩之;加生薑者,取其溫中散逆、除嘔也。以上諸藥。皆人脾胃,不特可以溫中,且能散表。用之貴得其宜耳。”(《成方便讀》)
二、降氣劑
降氣之劑,是針對肺胃之氣逆而製。肺氣逆則咳喘,胃氣逆則嘔噦、噫氣、嘔吐等。主要有蘇子降氣湯、定喘湯、四磨湯、旋複代赭石湯、橘皮竹茹湯、丁香柿蒂湯等。
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蘇子9克、前胡6克、厚樸6克、當歸6克、半夏9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痰涎壅盛,喘咳氣短,胸膈滿悶,或腰膝酸軟,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浮而大。
【病理】濁痰上壅於肺,肺氣不降,故咳喘氣短。肺失宣發肅降,故胸膈滿悶,此乃肺實所致,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腰膝乃骨之幹,故腎虛則腰膝酸軟,肢體倦怠。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流,上實肺氣宣發失常,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腎主水液,腎氣虛則水濕不利。故上實下虛,則水濕不化而見肢體浮腫。苔白膩,脈浮大,皆肺實腎虛所致。
【方解】方中用蘇子降氣祛痰,止咳平喘,為君藥;半夏、厚樸、前胡,祛痰止咳平喘,共為臣藥;君臣相配,以治上實之有餘。肉桂溫腎祛寒,納氣平喘;當歸既養血補肝,同肉桂以溫補下虛,又能治咳逆上氣,略加生薑、蘇葉以散寒宣肺,共為佐藥;甘草、大棗和中調藥,是為使藥。諸藥合用,上下兼顧而以上為主,使氣降痰消,則喘咳自平。
【臨床應用】常用於痰涎壅盛,上實下虛之喘咳。以胸膈滿悶,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膩之證。肺腎陰虛的喘咳,或肺熱痰喘者,均不宜使用。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可酌加沉香等。兼有表證者,可酌加麻黃、杏仁。兼氣虛者,可酌加人參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屬肺氣壅實者,均可加減用之。
【文獻摘要】方論汪昂:“蘇子、前胡、厚樸、橘紅、半夏,皆能降上逆之氣,兼能除痰,氣行則痰行也。數藥亦能發表,既以疏內壅,兼以散外寒也。當歸潤以和血,甘草甘以緩中,下虛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歸元也。”(《醫方集解》)
定喘湯(《攝生眾妙方》)
【組成】麻黃9克、杏仁9克、白果9克、甘草3克、半夏9克、黃芩6克、蘇子6克、款冬花9克、桑白皮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宣肺降氣,祛痰平喘。
【主治】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哮喘咳嗽,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理】本證是由風寒外束,痰熱內蘊所致。即素體痰多,又感風寒,肺氣壅閉,不得宣降,鬱而化熱,故為哮喘咳嗽。熱鬱於肺而煉縮津液,故見黃痰。舌苔黃膩是屬肺熱,脈滑而數是屬熱痰。
【方解】麻黃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斂肺定喘而祛痰,共為君藥;一散一收。既可強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黃耗散肺氣。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氣平喘。止咳祛痰。共為臣藥;桑白皮、黃芩清泄肺熱,止咳平喘,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是為使藥。諸藥合用,使肺氣得宣,痰熱得清,風寒得解,則喘咳痰多諸症自除。
【臨床應用】常用於外寒風寒,痰熱內蘊之哮喘。以痰多色黃,微惡風寒,苔黃膩,脈滑數為證治要點。哮喘日久,肺腎陰虛者,不宜使用。若無表證者,麻黃可減量應用,取其宣肺定喘之功;痰稠難出者。可酌加瓜蔞、膽南星等。肺熱重者,可酌加石膏、魚腥草等。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屬痰熱蘊肺者,可加減使用之。
【文獻摘要】方論“夫肺為嬌髒,畏熱畏寒,其間毫發不容,其氣亦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若為風寒外束,則肺氣壅閉,失其下行之令,久則鬱熱內生,於是肺中之津液,鬱而為痰。哮喘等疾所由來也。然寒不去則鬱不開,鬱不開則熱不解,熱不解則痰亦不能逐除,哮喘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黃、杏仁、生薑開肺疏邪,半夏、白果、蘇子化痰降濁,黃芩、桑白皮之苦寒,除鬱熱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潤,養肺燥而益金。數者相助為理以成其功,宜乎哮喘痼疾,皆可愈也。”(《成方便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