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理氣劑(3 / 3)

臨床資料“用定喘湯治療慢性喘息性氣管炎100例,每日1劑,連服10劑為1個療程,個別繼發感染者,酌加魚腥草、蒲公英,服藥期間不同時服用其他藥物,且均在發作期接受治療,經1個療程治療,結果顯效占83%,好轉占14%,近期療效總有效率為97%。本方確有較好的平喘、止咳、祛痰作用。”(《新醫學》1972年第9期第4頁)

四磨湯(《濟生方》)

【組成】人參3克、沉香3克、檳榔9克、天台烏藥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氣降逆,寬胸散結。

【主治】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病理】情誌所傷,肝氣鬱結,橫逆胸膈之間,故見胸膈煩悶,上氣喘急。肝氣橫逆犯肺,肺氣上逆,故見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方解】烏藥行氣疏肝以解鬱;沉香順氣降逆以平喘,檳榔行氣化滯以除滿。互相配合,順氣破結,可使煩悶解,逆氣平,痞滿亦除。然而氣為人身之寶,破氣之品每易耗損正氣,故又用人參益氣扶正,使鬱結之氣散而正氣不傷,諸症平而無遺患。

【臨床應用】常用於肝氣鬱結之重證,胸膈脹悶,上氣喘急之證。若體壯氣實而氣結較甚,大怒暴厥,心腹脹痛者,可去人參,加木香、枳實。大便秘結,噯氣、腹滿或脹痛,脈弦,可加枳實、大黃。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屬氣滯兼有氣逆者,均可加減使用。

【附方】夢飲子(《醫便》)木香6克、沉香6克、檳榔9克、枳實烏藥9克。水煎服。功用行氣降逆。主治大怒暴,七情鬱結,或心腹脹痛,或走注攻痛。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大抵此方所治,皆為憂愁思怒得之者多。因思則氣結,怒則氣上,憂愁不已,氣多厥逆,故為上氣喘急,煩悶不食等證。然氣之所逆者實也。實者瀉之,故以檳榔、沉香之破氣快膈、峻利之品,可升可降者,以之為君。而以烏藥之宣行十二經氣分者助之。其所以致氣之逆者,虛也。若元氣充足。經脈流行,何有前證?故以人參輔其不逮,否則氣暫降而鬱暫開,不久又閉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也。若純實無虛者,即可去參加枳殼。”(《成方便讀、、

旋覆代赭湯(《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9克、代赭石9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人參6克、大棗5枚、生薑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噫氣連聲發作,心下痞硬。

【病理】胃氣虛弱,痰濁內生,阻塞胃腑,胃失和降,虛氣上逆,故噫氣不除,連連發作。痰濁內阻,故心下痞硬。

【方解】旋複花性溫而能下氣消痰涎,降逆以除噫,故為君藥;代赭石體重而沉降,善鎮衝逆,但味苦氣寒,故用小量為臣藥;埋頭苦生薑溫胃化痰,散寒止嘔;半夏祛痰散結,降逆和胃,助君臣藥以平噫氣而消痞硬。人參益氣補虛,炙甘草溫益中氣,扶助已傷之中氣。均為佐藥。大棗養胃補脾,為佐使藥。諸藥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使痰涎得消。逆氣得平,中虛得複,則心下之痞硬除而噫氣自止。

【臨床應用】常用於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證。以心下痞硬,噫氣頻作,嘔呃,苔白滑,脈弦虛之證。代赭石恐其苦寒質重伐胃。若胃氣不虛者,可去人參、大棗,且加重代赭石用量,增其重鎮降逆之功;若痰多者,可加茯苓、陳皮等以化痰和胃。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擴張、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幽門不全梗阻、神經性呃逆等,均可用之。

【附方】幹薑人參半夏丸(《金匱要略》)幹薑6克、人參6克、半夏9克。共為末,用薑汁和水做丸,每服3~6克。或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服。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主治妊娠及脾胃虛寒之嘔吐。

【文獻摘要】方論“汗吐下後,大邪雖解,胃氣已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氣不除者。與旋複花下氣除痰為君;以代赭石為臣,而鎮其虛氣;以生薑、半夏之辛,而散逆氣,除痞散硬以為佐。人參、大棗、甘草之甘,而潤緩其中,以補胃氣而除噫也。”(《金鏡內名方議》)

臨床資料“用旋複代赭湯治療眩暈嘔吐50例,其中急、慢性胃炎和胃潰瘍6例,神經官能症11例,高血壓、梅尼埃綜合征及腦膜炎後遺症各1例,臨床以頭暈目眩,胸痞嘔惡,口淡,吐白沫或泛清水,舌苔滑膩或薄白,脈弦緩或弦滑為主要表現。治療結果34例眩暈嘔吐俱止;14例眩暈嘔吐減輕;2例無效。服藥最少為2劑,最多為18劑,平均6劑,一般3~6日見效。”(《浙江中醫雜誌》1966年第7期第30頁)

橘皮竹茹湯(《金匱要咯》)

【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甘草6克、人參3克、生薑9克、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

【功能】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主治】氣逆不降,呃逆或幹嘔。

【病理】因胃有虛熱,中焦阻塞,則氣逆不降,故呃逆或幹嘔。

【方解】橘皮行氣和胃止呃;竹茹清熱安胃亦止呃,並用大量,共為君藥;人參補氣扶正,與橘皮合用,行中有補;生薑和胃止嘔,與竹茹合用,清中有溫,共為臣藥;甘草、大棗助人參以益氣和胃,並調藥性,是為佐使藥。諸藥合用,補胃虛,清胃熱,降胃逆,且補而不滯,清而不寒,對於胃虛有熱之呃逆、幹嘔,最為適合。如由於實熱或虛寒而致者,則非所宜。

【臨床應用】常用於胃虛有熱,氣逆不降之證。以呃逆,嘔吐,舌紅嫩,脈虛數之證。若呃逆嘔吐屬寒者或實熱者,不宜使用。若兼胃陰不足者,可加麥冬、石斛等;胃熱嘔逆氣陰兩傷者,可加麥冬、茯苓、半夏、枇杷葉;胃熱呃逆,氣不虛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加柿蒂。幽門不全梗阻,術後呃逆不止等屬胃虛有熱者,可加減使用之。

【附方】濟生橘皮竹茹湯(《濟生方》)即橘皮竹茹湯去大棗加茯苓10克、枇杷葉10克、麥門冬10克、半夏10克。水煎服。功能降逆止嘔、和胃清熱。主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新製橘皮竹茹湯(《溫病條辨》)橘皮9克、竹茹9克、柿蒂9克、生薑30克。水煎服。功能理氣降逆,清熱止呃。主治胃熱呃逆。胃氣不虛者。

【文獻摘要】方論吳崑:“大病後,呃逆不已,脈來虛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達上,氣逆作聲之名也。大病後則中氣皆虛,餘邪乘虛人裏,邪正相搏,氣必上騰,故令呃逆。脈來虛大,虛者正氣弱,大者邪熱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薑正其胃,大棗益其脾。”(《醫方考》)

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

【組成】丁香6克、柿蒂9克、人參3克、生薑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溫中益氣,降逆止呃。

【主治】胃氣虛寒,呃逆不己,胸痞脈遲者。

【病理】胃氣虛寒,則胃失和降,此乃氣逆不下則胸滿。虛#寒所致脈來沉遲。

【方解】丁香溫胃散寒,下氣止呃;柿蒂性溫而苦浬,專止殳呃逆,二藥相配,為治療胃寒呢逆之要藥。更配伍人參益氣補&虛,生薑溫胃降逆,諸藥相得,能使胃寒去,逆氣平,胃虛複,則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臨床應用】常用於胃氣虛寒,氣逆不降之呃逆。以舌淡,苔白,脈沉遲為證治要點。胃熱呃逆者不宜使用。若兼氣滯痰阻者,可加半夏、陳皮,胃氣不虛者,可減人參。神經性呃逆、膈肌痙攣等屬胃中虛寒者,可加減使用。

【附方】柿蒂湯(《濟生方》)即丁香柿蒂湯去人參而成。水煎服。功能溫中降逆。主治胃寒呃逆不止。

【文獻摘要】方論“夫呃逆一證,其聲短促,連聲不斷之象,雖其證有火有寒,皆能所致,然無不皆自胃腑而來者,以胃氣下行為順,上行為逆,或邪搏胃中,則失其下降之令,即上出於口而為呃矣。昔人有謂腎病者,究竟髒氣不能上至於口,必因於胃而出也。亦猶咳之一證,雖有五髒之分,然總不離於肺也。方中以丁香溫胃祛寒,補火生土;柿蒂苦溫降氣,生薑散逆疏邪,二味皆胃經之藥;用人參者,以怯邪必先補正,然後邪退正安,且人參人胃,鎮守於中,於是前三味之功,益臻效驗耳。”(《成方便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