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萬裏和(1 / 1)

自太史公自敘,談到遊覽名山大川,對於作文的幫助,以後蘇子由又加以發揮,就漸漸演變成一句通俗白話: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才能寫好文章。

其實,太史公遊覽名山大川,是為了觀察地理形勢,聽取口碑,搜集史料;蘇子由遊覽名山大川,則是為了開闊胸襟,攬今懷古,以增加為文的氣勢。

楊街之的《洛陽伽藍記》,雖然是記一代的名勝,主要是記載了一些曆史人物和事件,讀起來是曆史,並不是枯燥的地理書。酈道元的《水經注》,則於精密的地理考察之中,隨時隨地記錄一些短小生動的史實,幾乎使人忘記了是在讀<水經》。這些著作,都可以說是遊記的上乘,雖然它們都被列入地理書。

此外,文人的遊記,那就浩如煙海,代有名家。但真正能傳世感人的,也並不太多。嚐以為遊記一體,應該具有以下幾種內含:

一、有懷古的幽思;二、有臨民的熱情;三、有高尚的寄托;四、有優美的文字。

這四點,是缺一不可的。到一個地方,不知道那裏的地理曆史,不關心那裏的現實生活,遊時沒有高尚的情操,寫時沒有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那當然就談不上什麼遊記了。

其中,文字的表現能力,最為重要。所以說,“兩萬”的關係,“讀萬卷”應該在前,“行萬裏”應該在後,不然,隻是走了路。爬了山,還是寫不出好的遊記來。

中國人,好遊不好記。凡是名勝,你去看吧,凡是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遊人的題名填滿了,甚至不惜刻削汙塗,破壞磚石樹木。有一年春天,我去逛無錫的梅園,去了幾次梅花都不開,最後一次開了,又遇下雨,到後園一間堆放農具的大房子裏躲避,四麵牆上,也都被吟詩、作畫、題名,弄得一塌糊塗。當時我想:這是“泰山刻石”、‘雁塔題名”的遺風嗎?這也是一種發表欲的滿足嗎?梅園前邊沒有什麼可以塗抹的地方,就都到這裏來了,難道這是“梅園副刊”的版麵嗎?

題過名,也就是表明遊過了,萬事大吉了。如果你請他寫一篇遊記,他一定搖頭。如果我們把那題名的熱情,都用來讀書寫遊記,是多麼好啊!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