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實題材
按照目前革命形勢的需要,我們反映現實生活、鬥爭的作品,好像是少了一些。這實在應該引起我們深思。現實生活是最豐富的,容光照人的,我們應該首先注意它。回憶過去的事情,也應該以現實意義作為指導。曆史上,當時影響最大,教育意義最深刻的作品,都是反映了現實鬥爭的。
文學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反映當前的生活和鬥爭。現實意義和推動現實的力量,是衡量作品的重要標準。在生活中,我們都是先集中精力處理中心工作和日常生活事務,稍有閑暇,才回顧曆史、回憶往事。文學是生活的反映,它的規律也應該如此,應該以反映現實作為第一義的任務。在閱讀習慣上,群眾也是喜歡看那些很快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
這不隻是關心這些生活和鬥爭,也希望從這些文藝作品中,獲得教育和鼓舞的力量。曆史上這種例子是很多的。
比如我們現在開會的這裏,原是我上中學的地方。南邊是過去的河北大學;河北大學的東邊,隔一條馬路,是第二師範。那年,第二師範的同學們起來革命,發動護校鬥爭,反動軍警包圍了這所學校,同學們威武不屈。這是當時為廣大學生界關心的現實鬥爭。那時上海左聯辦的《文學月報》第五、六期合刊上,刊登了一篇題為《福地》的小說,描寫二師的同學堅持護校,把校園的草都掘著吃了,河北大學的同學們,買好大餅,用擲鐵餅的勁頭,隔著圍牆、馬路,拋到第二師範的院裏。時隔幾十年,我對這篇作品的印象還非常清楚,原因在哪裏?這還不是因為它很快地反映了群眾所最關心的現實鬥爭嗎?
無論從生活的規律和創作的規律,文學都應該是和現實息息相關的,血肉相連的,稍有遊離,就是經不起考驗的。
高爾基的《母親》,因為及時反映了當時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生活,教育了工人群眾,推動了當時的鬥爭,所以列寧給予這部作品很高的評價。綏拉菲莫維支的和法捷耶夫的《毀滅》,當時被我們那樣熱烈地愛好,也是因為它們不隻及時地反映了蘇聯當時的革命鬥爭,並且能和我們當時的革命鬥爭密切結合起來的緣故。我國“五四”以來,反映當時鬥爭的作品,在我們的記憶中是非常清楚的。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就是廈映了當時人民的反封建的迫切要求,它的影響才能這樣深遠。而那些寫曆史題材或與現實遊離的作品,我們的印象就很模糊了。
我們無妨再往上追溯一下:中國文學,從古代歌謠起,可以說是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的。如漢代或更古的歌謠就是如此。其他形式的短篇也是這樣。很多文章都是麵對現實事件,描寫了人物、風景,並鮮明地說明了作為主題思想的道理。我很喜歡《嶽陽樓記》,這篇文章,觸景生情,因情見誌,立意深遠,文采斐然。它所說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道理,直到現在還有用,中學裏仍在背誦這篇文章。它是“報告文學”,作者也是業餘作者。
反映現實,寫當前的鬥爭,也是我們練習筆墨的好機會,就像繪畫的寫生一樣。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大畫家,必須麵對實物練習素描。寫現實,對政治鍛煉也有好處,能夠使我們的政治思想和藝術修養很好地、自然地結合起來,一同進步。
從曆史上看,好作品的產生,常常是隨著鬥爭形勢、革命的發展轉移的。有句文學名言:沒有鬥爭,就沒有戲劇。
可以說,哪裏有鬥爭,哪裏就容易出現好的作品。“五四”運動發動在北京,北京當時就出現了好的作品;大革命失敗後,上海產生了好的、革命的作品;抗日戰爭時期,華北的鬥爭很激烈,產生的作品就比較多。這是鬥爭的結果,也是當時革命的需要。“九一八”以後,日本人占領東北,東北的鬥爭最艱苦,那裏也曾產生了好多引人注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