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文藝增刊》辟欄說明(1 / 1)

一、本刊誌在為廣大文學青年服務,近期將開辟專欄,交流創作經驗。或每期一人談,或一期數人談,篇幅視情況而定。

二、本刊所錄創作經驗,包括正反,即成功與失敗兩個方麵。既歡迎老、中年作家的經驗談,亦歡迎青年作者甚至初學寫作者的經驗談。或謂初學寫作有何經驗?初學寫作,遇到什麼困難,遇到什麼阻礙,有什麼向往?如何克服,是否實現?這就是他們的寶貴經驗。

三、一切泛泛之談,故弄玄虛,自我吹噓之作,雖名家不收;一切言之有物,甘苦親曆之談,雖無名必錄。一切從書本上尋章摘句,演繹推理而成的“創作方法”不收;目前一些由此而成的“情節法”、“構思法”,雖充斥市場,本刊以其無補實際,反易引人誤人歧途,均將擯而不錄。

四、回憶魯迅先生當年,於介紹世界名家之創作時,必要求附譯其創作經驗,蓋因創作經驗,可以反映出藝術真實規律,成功者固可作為動力,失敗者亦可作為法戒。先生所澹定集‘文藝增刊)辟欄說明反對者為“小說學”,為“創作方法”,非反對創作經驗也。故本刊專辟此欄,並重點經營之。

一九/年十月《文藝評論》改進要點一、本刊既名《文藝評論》,對文、音、美、劇各領域,均將涉及。評論重點,在於文學。在文學領域中,又以當代為主。本市創作,優先顧及,然不受地區限製。

二、本刊發表有關文學創作的各種形式的研究、評論文章。如對於作家、流派的專題評論;對新出版的文學書籍以及期刊、作品的評論、介紹;對文學創作經驗及規律的研究探討;對文藝工作正、反兩方麵經驗的總結等。對於最後一項,本刊將特加注意,以其對於今後文藝工作,意義甚大。

此外,本刊願以此小小園地,為培養青年文藝評論趴伍,獻其微薄。

三、本刊力求辦成學術性的期刊。對於一般政治說教式的,引經據典、詩雲子日式的所謂文藝評論,少登。因為,學術固然不能脫離政治,而政治實不能代替學術,亦不能混合出之。偏重於政治的論文,自可於報紙其他版麵刊出。

四、本刊力求辦成“文藝”性的評論刊物,即評論本身,亦耍具備文藝性。因此文風、學風,都要改進。文藝評論是一種文學體裁,也是一種樸素的文藝科學,評論文章,要力求做到有學有識。隻有學而無識,文章容易成為材料羅列,無活潑流動之氣,學術亦不得光大發揚。然而,識自學出,無學而自詡識高,雖充滿教訓口吻,淩厲姿態,其收效亦微。

五、文藝評論也是一種學術,學與術的關係,亦如上項所談,學是基礎,術是方法。隻標榜用的是革命方法,而無實際收獲成果者,本刊不收。而勤勤懇懇,所作確有新意和新的收獲者,雖無所標榜,本刊也歡迎。切實去做,刀耕火種可以生產糧食;空喊“放衛星”,則要餓死人。這個道理,生活已經昭示過。

六、既是學術,就要提倡百家爭鳴。本刊主張,對於作家、作品,評論者可以各抒己見,見仁見智,情理之常,毫無足怪。對於作家或作品,本刊既反對“棒殺”,亦反對“捧殺”。自由討論,方可促進文藝發展繁榮。既不能為突出“政治”,隨意壓製作品;亦不能借口“保護”作家,隨意壓製批評。側重一方,必有後患。

七、本刊發表文章,不采取“群眾表態”、“座談會”,或“發簡報”的形式。曆史證明,這些作法,常常是以“群言”之虛名,掩“一言”之實質,流弊甚多,對於文藝工作,有切膚之痛,深可戒鑒。

八、本刊將不采用那種結為“戰線”,一呼百應的圍攻性文字。也不歡迎牆頭草,隨鳳倒的論點。不崇尚大塊文章,而要求實事求是,符合文藝規律,用科學態度寫出的短小精悍作品。

九、文藝評論,一如文藝創作,我國自有優良傳統。曹丕之《論文》,陸機之《文賦》,鍾嶸之《詩品》,劉勰之《文心雕龍》,文采斐然,垂教千古,固無論矣。即如近代之王國維、劉師培諸人,其擁有材料之富,治學態度之嚴,皆足為我輩楷模。文章以學而成,即如俄國之別、杜、車大批評家,雖號稱天才,亦無不從博學博覽而出。有學方能有識,真知灼見之作,必產生丁勤奮好學。本刊願以此旨,與廣大青年文學評論者共勉之。

十、本刊發表文章,全憑稿件質量。不存成見,不搞派性,不看名位,不作交換。從本身做起,屏除目前編輯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風。因此風不隻傷害文藝創作,亦傷害文藝評論也。願廣大讀者、作者共鑒之。

一九八〇年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