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太行抽劍(2)(1 / 3)

在“破除敵灘頭障礙物”課目實施中,沒有“軌條”,他們就地搬來一張桌子,倒置在地上,用桌腳代替軌條;夜間射擊靶標沒電源,他們就用手電筒代替燈光閃爍;為了實現他們“一專多能”的訓練目標,他們請示上級後,把一個營的器材集中一起,搞集中保障……在七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聽起來似乎很平淡,可就是這些平淡中卻折射出七連官兵對“打贏”的執著追求與艱難跋涉。

郭澤利也說,和外界幹擾、器材保障一樣,名利束縛同樣是七連官兵在“打贏”征途中踢開的“絆腳石”之一,至今,許多人對兩年前的那場考核還記憶猶深。

由於七連官兵士氣高,突擊能力強,領導用起來順手,一些臨時性任務就經常接踵而來,衝擊訓練是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怎樣減小這些幹擾對訓練的影響?郭澤利接著講述了韓林練兵的故事。

一次師、團組織五公裏越野考核。全連官兵摩拳擦掌群情振奮,最終一舉奪魁。可在結束時的檢查中,連隊發現一名幹部沒按規定把米袋裝滿,怎麼辦?上報吧!自己給自己臉上抹黑,第一也肯定沒戲,而且還影響軍事訓練一級連的評定;不報吧,考核成績裏有水份,七連沒有這樣的記錄!“我們寧可砸了一級單位的牌子,也決不要摻有水份的第一!”原連長郭建立的話及時統一支部“一班人”的思想,如實上報檢查結果。結果,七連失去了這個第一,卻贏來了考核組的一片讚揚。

不知啥時候營長張傳印也來到我的身邊。他說“打得贏”就要求真務實,摻不得半點水份,弄虛作假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敵人。如今,這些早已成為官兵的自覺行動。在軍區組織的一次400米障礙比武中,七連八班副班長張京磊在過獨木橋時,跑到一大半不慎掉了下來,他二話沒說,轉身重新躍上獨木橋,最後僅以一秒之差未能評上優秀,在場領導都豎起了大拇指。

我認識張營長還是聽他拉歌。他拉起歌來臉紅脖子粗的。他當過軍務股長,和張振平是軍校同班同學,顯然是一對好搭檔。這事也是戰士們告訴我的。那一次軍區話劇團來團裏演小品,舞台設在操場閱兵台,演出還沒有開始,他拿著話筒,吼聲如雷,雙手呼擁,臉色發青,底下的兵們和他一起吆喝,山搖地動。演小品的演員們看傻了眼,他們說還沒看過這樣拉歌的。拉歌是這個部隊的一大風景。又一次在師大禮堂集會,他帶著全營坐下,為了保存實力,他采取打主攻助攻的戰術,先讓七連上,然後再讓八連九連炮連機槍連策應,好家夥,七連一上場如猛虎下山,吼聲震天,突然一塊土渣憑空而降,直落到前排首長座位的桌子上。這是怎麼回事?保衛幹事一看,這是七連唱歌時震的。首長不但沒生氣,還表揚七連,說要是在戰場上,聽這吼聲就能把敵人嚇死!言下之意,這也是對七連的褒獎。

營長把話題轉回到兩年前。他說一向笑傲賽場的七連,在集團軍舉行的建製連軍事比武中走了麥城,屈居亞軍,輸的兩個課目都與高科技知識有關。

每年連隊都要住在荒野的太行山麓進行為期三個多月的駐訓。比武輸了剛好上山加倍“摸龍”,這是連隊的老習慣。連隊住在山腳下的帳篷裏,山頂上那塊巨石寫有“龍”字。第二天過周末,全連戰士主動放棄休息,憋著一股氣,發瘋似的衝山摸龍,一趟、兩趟......精疲力盡了也不肯停。

“不能這樣摸下去了!”連長、指導員皺了眉頭,一聲哨響,把戰士集合在山頂上。

“這山有多高?”

“海拔103米。”

“沒錯,山才100多米高,我們不能被小小的山頭遮住了視線。要看到,山的前麵是台灣海峽,再向前是太平洋。”

接著,指導員郭澤利根據平時自己掌握的高科技知識,連續提問了30幾個戰士,戰士們都答不上來。

“我們的訓練不能光‘摸龍’,體能訓練或許在體育項目上還能拿金牌,而在未來戰場上隻能充當失敗者!”

郭指導員的話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官兵們的視野開闊了:未來戰爭不僅是體能的較量,更是智能的對抗。光憑米數、秒數、環數打不贏未來戰爭。他們拿出傳統訓練中“摸龍”的幹勁,在科技練兵中“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