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飛越大峽穀(2)(1 / 3)

下午4點,全連集合在汙水河邊。沒等指導員動員完,炮班長趙仁啟就作好了跳水準備,指導員“開幹”的話音一落,他就喊了一聲“七連麵前無困難”的口號,第一個跳入汙水中,爾後四個連隊幹部一線排開站在河中心,其他官兵依次分別排列在兩邊,這裏的汙泥既有韌性,又有粘性,一鍬隻能挖出一點點,向外扔的時候,汙泥又粘在鍬上甩不下來,於是,他們就用臉盆舀出汙水,用手拽出夾在汙泥中的爛布和廢塑料雜物,一點一點往外扔。由於汙水衝刷,溝壁經常淤陷,他們就一遍一遍地重來。到了晚上,官兵們燃起玉米秸杆當作火把照明驅寒。經過6個多小時的連續奮戰,終於在汙溝中開出一條深1.8米、寬0.5米的通道,保證了電纜按時鋪通,全連官兵從溝裏爬出來時,個個成了泥猴人,除了眼睛和牙齒還黑白分明外,其餘沒有一塊幹淨的地方。

這是一個小故事。

數九寒冬,京九鐵路施工工地,集團軍首長冒著大雪來看望官兵,首長發現一個身穿破棉襖的人雙手磨破了皮,鮮血直流,臉上被凍得流膿,但手中的鐵鍬仍伴著雪花揮舞不停。首長快步上前,拉住他心疼地說:“誰是連隊幹部,哪能這樣讓戰士拚命哩。”話音剛落,戰士們異口同聲回答:“他就是我們連隊的指導員啊!”

困難的克服來自於頑強的作風。前年,有一次集團軍在團外訓點召開訓練現場觀摩會。開會的前一天,一條從山腳通向高地頂部觀摩台的道路需要開劈整修。麵對滿山的野樹荊棘,怪石峭崖;團領導有些犯愁。正在這時,七連連長指導員主動請纓來了,他們拍著胸脯向領導立了軍令狀: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甘願受處分。

七連為準備現場會演示課目,已經在山上奮戰20餘天了,幾天幾夜不睡覺是很經常的事。

受領任務的當夜,他們就開到山腳下,偏偏又遇到小雨來湊熱鬧,好像是故意考驗七連官兵似的。官兵們摸著夜黑,冒著雨進山劈路。劈一條,上不去,又劈第二條,還不行,接著又劈第三條,人與自然抗爭的能力是有限的,由於風吹雨淋,全連有8名戰士發起了高燒,指導員張振平也鬧起了肚子,連隊幹部下命令,讓生病的戰士回去休息,他們自己卻硬撐著不下火線,指揮全連頑強奮戰。由於山陡路滑,鋪墊路麵的石頭抬不上去,他們就排成長隊搞接力,一點點向上傳運。拉繩把戰士的手磨破了,染上了一串殷紅的血跡。

第二天一清早,一條從山腳通向山頂的蜿蜒小路呈現出來了。七連創造了在惡劣環境下用最短時間出色完成修路的奇跡。

那年7月,師通知每個團抽調素質過硬的班長組成“班長班”到教導隊集訓,學習“加強步兵班對築壘地域防禦之敵進攻戰鬥”的教學法。結果,團值班員誤接了通知,把七連四班派了去。師教導隊的教員發現這個情況後,擔心四班完不成任務,對他們說:“要不你們回去,讓團裏重新組建班長班來學。”七連的兵從來沒有在困難麵前退卻過,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堅決請求留下,保證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中,4班的戰士既謙虛,又刻苦,不會就主動向教員和別的班長請教。編教案,當過班長和文化高的同誌先來,然後戰士們反反複複在一塊研究;組織指揮,“班長班”的同誌由於基礎好,在正課時間練幾遍就能掌握,他們卻要加班加點地研究、練習,再研究,再練習,反複多次才能掌握要領。然而,困難是塊試金石,功夫不負有心人。結果,4班在集訓期間,次次考核成績都是最好。

4班學習回來後,又成了全連的“酵母”,使全連很快掀起了“加強步兵連對築壘地域防禦之敵進攻戰鬥”的研究和訓練熱潮。這是針對新的作戰對象確定的一個新課目,一無教材,二無器材,三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是一個很難“纏”的課目。他們發揮群眾智慧去戰勝困難,發動全連官兵出主意想辦法。連長郭建立每訓完一步都認真撰寫訓練體會,仔細修改訓練方案,課目完成,他的教案本也積了厚厚一摞。

後來,這個課目被軍區定為示範演習課目。為克服演習中音響、閃光效果的困難,充分體現“戰鬥”的激烈程度和過程,他們又組織以副班長白江楓為組長的攻關小組,以火藥、信號彈、炸藥等為原料,製成了發煙爐、閃光彈、底部噴火爆破等“土器材”發揮了“大作用”,把演習顯得十分逼真形象。軍區徐政委看了課目,聽了他們革新訓練器材的介紹後十分高興,欣然提出與七連官兵合影留念。這幅照片就掛在連史室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