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尾聲 新的轉變(1)(2 / 2)

照一照吧,七連男子漢們!

你——連長劉瑞江,被戰士譽為軍中鐵漢;

你——指導員郭澤利,把黨的溫暖傾注在士兵心間;

你——副連長李順濤,連隊建設好模範;

你——副指導員張春華,連隊文化優秀教員;

還有你——“科技尖兵”一排長劉風源;“軍事全能”二排長李邦奎;“當代學生官”三排長王新海;“後勤好管家”司務長朱玉溪。

都來吧,同誌們——李金龍、黃永、白江楓、蔣亞東、李強、顧明、張鯤鵬、王茂軍、吳金生、黃國榮、牟義作、尚岩、謝高波、蘇磊、徐曉明、吳玉端、陽輝、何能、田春江、石家高、宋家軍、吳士野、盧德華、胡爾奇、王小扣、劉鯤鵬、王凱、李新英、李存海、吳雲龍、黨小輝、易延方、潘均偉、馬雲峰、刁國勇、吳亮、彭曉銀、杜修華、楊希恒、張彥清、王滔、戰立同、張世功、張國良、武建科、葛立山、方勇、戴戰民、張京磊、鄭涪勇、陸世豪、王輝亮、劉加勇、王加明、陳國華、馬軍義、俞榮、齊文軍、李紅旗、李文爽、胡江濤、張彥軍、丁文勝、唐海波、王文海、江利偉、曾盛、趙仁啟、黃梅豐、魏恒勇、孔發勇、彭最敏、夏學林、馮向元、吳升先、簡邦、錢燕、李強、陳龍、張學林、張貴利、唐衛衛、廖龍……。

啊!皚皚中原雪,潔白灑人間!

你似乎聽到一首無言的歌——這是一個士兵的心聲:

幾年前我走進直線加方塊的連隊,彈指一揮,曾經稚嫩與瘦弱的雙肩已錘煉得百折不撓;那贏弱與單薄的軀體已鑄成鋼筋鐵骨;曾經浮躁的心靈已變得沉穩與果敢。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個鋪,結下手足之情,共握一支鋼槍,保衛同一個家園,敘寫生與死的篇章,一色的寸發,一樣的心境,描繪青春的藍圖,火紅的連隊,過得硬的兵,為夢想不再空虛,為祖國不辱使命,為春日綠意盎然,為夏日陽光灼熱,為秋韻碩果滿枝,為冬日銀裝素裹,為人民把熱血捧出……

啊!知識鑄利劍,打贏為和平。

上個世紀已經去,新世紀的連隊和士兵正麵臨“兩個根本性轉變”。

在軍事鬥爭準備上,由準備打贏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準備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轉變;在軍隊建設上,逐步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才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曾經兩度參戰,又是地方大學生入伍的團長高翔一番話,使我看到英雄連隊在新世紀的曙光!

他說未來戰場不僅有士氣和體能的較量、還有高科技知識的較量。七連的官兵深深懂得,錘煉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精兵,僅有強度是不夠的,隻有在新的“起跑線”上向未來戰場突進,才能使“打得贏”的能力不斷躍上新的台階。

七連官兵說的好:戰鬥力的成長如爬坡攀峰,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鬆動,都有可能使戰鬥力滑坡;隻有以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為目標,全麵摔打自己,才能使克敵製勝有能力在新的“起跑線”上鍛鑄構成戰鬥力的第一個模塊,形成握起來如拳、展開似劍的戰鬥力。直麵未來戰爭是我們的具體任務,這幾年七連的官兵組織訓練逐步從五個方麵進行了深化:在加強體能訓練的基礎上向智能訓練深化;在練好應急機動的基礎上向練製勝深化;在堅持苦練的基礎上向科學練兵深化;在培養“單一型”人才的基礎上向培養“複合型”人才深化。

七連作為一支常年擔負重要任務的連隊,其武器裝備精良令官兵們引以為自豪。近幾年來,所屬輕武器和訓練保障器材,都陸續進行了更新換代。然而,未來戰爭科技含量高的特點,對官兵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