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憐香伴》是清初著名戲曲家李漁(1611-1680,號笠翁,該書自署“湖上笠翁編次”)的一部傳奇作品,是流傳至今的康熙翼聖堂本《笠翁傳奇十種》(有的刻本亦曰《笠翁十種曲》)之第一部,也許是他一生傳奇創作最早的一部。

李漁一生究竟撰寫過多少傳奇作品?據他自己在《閑情偶寄.詞曲部》中說:“……雖不敢望追蹤前哲,並轡時賢,但能保與自手所填諸曲(如已經行世之前後八種,及已填未刻之內外八種)合而較之,必有淺深疏密之分矣。”據此可知,他至少寫過“前後八種”、“內外八種”共十六種以上傳奇,而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的專家更斷定“他寫的劇本保存下來十八種”[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編寫《中國文學史》第103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在李漁當年,與他上麵的話相呼應,他的友人郭傳芳在為《慎鸞交》作序時也說:“……此笠翁所以按劍當世,而為前後八種之不足,再為內外八種以矯之。”但是,雖然他寫了十六種(按保守的估計)以上,而正式刊印並在世間流傳的卻沒有那麼多,大約最初一段時間是“八種”,後來是“十種”——李漁在世時即是如此。這有李漁自己的話為證。其一,前麵所引李漁話中確切說明:“已經行世之前後八種,及已填未刻之內外八種”。說這話是在什麼時間?是在撰寫《閑情偶寄.詞曲部》到《音律第三》這部分時。按,李漁《閑情偶寄》的寫作大約從康熙五年(1666)五十六歲開始,到康熙十年(1671)冬季成書並印行,時李漁六十歲。寫到《音律第三》部分,大約在康熙六年(1667),因為《閑情偶寄.詞曲部.音律第三》之前有陸麗京的眉批,據考,陸麗京在康熙六年逃禪[參見單錦珩《李漁年譜》:“康熙六年丁未(1667)……陸圻(字麗京)棄家歸禪”。見《李漁全集》第十九卷第54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這之後不大可能作眉批。

而郭傳芳為《慎鸞交》作序也正是在康熙六年(1667)。到康熙七年(1668)《巧團圓》傳奇寫成時,其第一出有《西江月》一首,仍自謂“浪播傳奇八種,賺來一派虛名”,因此可以斷定此時李漁傳奇刊行的仍隻有“前後八種”[據我推測,一般說這“八種”應該包含在流傳至今的“十種曲”之內而不包括《巧團圓》,但究竟是哪八種,無法確切指明;而其“內外八種”則屬“已填未刻”,但究竟是哪八種也無法確切知道。當時已經行世的傳奇作品,起初是單本印行或數本合刊,順治十八年(1661)錢謙益八十歲時應邀作《李笠翁傳奇序》,大概就是為當時印行的傳奇集子作序。但康熙八年(1669)或九年(1670)之前的傳奇合集,應該少於八種,或頂多八種——如李漁自己所說“已經行世之前後八種”;到康熙八或九年之後,李漁傳奇作品達到十種,而且直到李漁去世,其傳奇作品真正刊行流傳者,也不過他自己所說的“所傳十種”。]。其二,這之後,當寫到《閑情偶寄.詞曲部.賓白第四》時,大約是康熙九年[揚州大學黃強教授認為應是康熙七年。](1670)前後,李漁五十九歲時,自謂“如其假以天年,得於所傳十種之外,別有新詞,則能保為犬夜雞晨,鳴乎其所當鳴,默乎其所不得不默者矣”,就是說,這時刊行流傳的已經由“八種”增加到“十種”了。由“八種”增為“十種”相隔不會太久,應該就在一、兩年之間,但確切時間無法弄清。

《笠翁傳奇十種》(《笠翁十種曲》)作為李漁戲曲作品的合集,大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康熙九年左右)或者稍後,由康熙翼聖堂印行;而且我推測,它亦如《閑情偶寄》和《笠翁一家言》(初集、二集)一樣,是由李漁自己編定付梓的,不然,李漁何以常把“所傳十種”這句話掛在嘴頭上?正因為康熙翼聖堂本是李漁在世時由他自己編定刊印的,所以它是一個可靠的本子。這個本子也是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李漁十種傳奇作品合集的最早刊本。我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中所見《笠翁傳奇十種》,據該書庫工作人員講,經鑒定為康熙翼聖堂刻本;但遺憾的是,它有少量殘缺:已經丟掉了原來的插圖,也失去了原刻書社(翼聖堂)和刻印年代標誌,因此我不敢斷定它就是首刻本。也許它雖非首刻,卻是與首刻本時間相近,亦由翼聖堂刊印的本子。

據有關專家稱,翼聖堂本《笠翁傳奇十種》問世“稍後又有世德堂本行世,其後翻刻本多更名為《笠翁十種曲》”[《李漁全集.笠翁傳奇十種點校說明》,見《李漁全集》第四卷第1頁。我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閱覽部看到另一版本的《笠翁傳奇十種》,書前扉頁刻有“步月樓藏版”字樣,具體刻印時間不詳,有插圖,有眉批,應是後來的翻刻本之一。由此可知,翻刻本並不盡名《笠翁十種曲》,也有以《笠翁傳奇十種》名之者。另據“中國戲曲網”《中國戲曲刻家述略》說,《笠翁傳奇十種》還有芥子園、經術堂、大知堂、大文堂、宏道堂等多種刻本,惜我未見,不能證實確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李漁全集》之《笠翁傳奇十種》即以康熙翼聖堂本為底本、以世德堂本為參校。很遺憾,世德堂本雖然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大學圖書館都有收藏,但我至今沒有看到。所幸,我供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有另外兩種善本書:一種是康熙刊印成套且保存完好的《笠翁十種曲》;另一種也是清刻本,但隻是《憐香伴傳奇》單本。這後一種之為單本,我估計有兩種情況:或原來即是單行本,或原來成套(是原《笠翁傳奇十種》之一還是《笠翁十種曲》之一,已無法弄清)後散落成單[據我從該本書首圓形插圖看,似與我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閱覽室所見步月樓本(書首亦是圓形插圖)相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康熙刻本《笠翁十種曲》是很好的本子,其刊刻字跡比較清晰,曆曆可辨;唱詞正文與襯字、賓白,分大小不同字體印出;書首插圖和書頁眉批,皆保存齊全,其中少量眉批與《笠翁傳奇十種》略有差異,可以互相參照取優。而且我身為文學研究所中人,得天獨厚,以地利人和之便,此善本書雖不可借出,卻可以多次、長期去善本閱覽室仔細查閱。此次受“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憐香伴》劇組之托對之進行校注,即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康熙刻《笠翁十種曲》本為底本,以文學研究所另一藏本及國家圖書館藏本、浙江古籍出版社《李漁全集》本為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