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悲歎布衣多苦
每一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故事,那是獨一無二的,是上天注定的。宿命,就是如此。遇到不同的人,經曆不同的事,體會不同的情。我們會經曆不同的事,遇到不同的人。相遇過後便是分離,分離之後抑或是重逢,這些都是我們無法預測的。但我們知道,沒有誰會陪伴永遠,亦沒有誰會在同一個角落裏,尋找到唯一的慰藉。 宿命的現實就是如此,它有著太多的無奈,太多的茫然,太多的惶恐。 然而經曆萬千,我們擁有的隻有無盡的感慨和思念……
那個時候的李清照是簡單的、是透徹的、是明朗的,是幸福的。她總是沉浸在自己所擁有的甜蜜世界裏,盼著、念著與她的明誠團聚。可是如此安寧的她卻絲毫不知道在這深深的宅院之外,在這牆牒的外麵,那個紛繁複雜的世界正發生著星移鬥轉的變化。
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師承蘇軾,蘇李二人同朝為官,彼此之間不僅在處理國家大事上政見一致,就連友情也真摯友好,官場上,難得有這樣誌同道合的朋友為伍。
早在宋神宗時期,身為宰相的王安石便以“富強之謀”的名義進行了變法,而這次變法卻給黎民百姓增添了不少的沉重負擔,惹得百姓叫苦連天。為了避免引起民眾暴亂,以司馬光為首的一批官員不得不站出來反對,而這其中,就包括蘇軾。
慢慢地,反對的呼聲越來越大,宋神宗不得已停止了變法,而時為宰相的王安石也被迫辭去職務。
元豐八年,這位謙和務實、勵精圖治的皇帝在金榻上離世。可這天下不能一日無君,百姓不能一日無主。於是,神宗的母親高太後將年僅十歲的娃娃皇帝抱上了天子的寶座。
人們都心知肚明,這十歲的奶娃娃怎能做的了政治上的主?怎能主宰得了國家大事?從此,大宋的江山便全歸太後所指點。她每日坐垂簾聽政,重用蘇軾等老臣,盡廢新法。
直到元祐八年,高太後也在天下的哀聲中駕鶴西去了。之後,宋哲宗登基,次年改元紹聖,封章惇為相。這個章惇實際上就是王安石的門下,這也就意味著,高太後廢除的新法又重新實施了。
可笑啊,一朝天子一朝臣,曾經被廢除的新法,就這樣又被重新實施了。新法沉重的負擔老百姓是深有體會的,再次實施新法,怎能不讓百姓們心生抱怨呢?然而事情就是這樣的循環往複,等到哲宗死後,向太後又效仿高太後聽政,罷免了章惇。翻來覆去,重新實施的新法又被廢除了。
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哲宗在位的時候做了人臣。等到宋徽宗繼位,改元"崇寧",那個時候的趙明誠父親趙挺之是崇寧的政要。此時的宋徽宗想要恢複已經廢除的新政,但怎奈大權在蔡京這等奸人的手裏,這些奸臣打著恢複新政的幌子兜售其奸。於是,同朝為官的蘇軾和趙挺之被分割在了蔡京兩邊。朝廷的官員都知道,趙挺之與蘇軾怨恨頗深,而蔡京等人排擠蘇軾等老臣,恰恰給了趙挺之除掉蘇軾等人的機會,他不禁暗暗竊喜,真是天助我也。
於是,蔡京與趙挺之位了彼此共同的利益,聯合了起來,以變法的名義將元祐年間被高太後重用過的老臣稱為“元祐黨人”,並且還想要伺機除掉。不幸的是,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就名列其中。遭到排擠並攻擊的李格非在七月就被貶職了,而等待他將是更大的不幸,那就是被遣離京。
轉眼間,便到了徽宗崇寧元年九月。那一天,金碧輝煌的汴京宮殿裏,李格非和趙挺之分屬的兩派黨人各自為政,大臣們邁著他們焦急的步伐,匆匆奔向皇城, 在黑夜的掩護下,穿過一垛又一垛的城牆,通往大殿。因為在那裏,皇帝將以他至高無上的權利來宣判文武百官的命運。
當父親李格非從皇宮中接受審判歸來,默默地佇立在有竹堂前時,一種不能名狀的命運感如流星般劃過寂靜的星空。九月的晚風透著一絲絲的涼氣,而更讓人心冷的則是不久以後,他將協同家眷遠離曾經種下過信仰的汴京。
父親在官場上的不幸將沉浸在甜美夢境裏的清照硬生生地拽了出來,此時的她固然震驚,卻也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清照把自己閉鎖在幽暗的閨房中,朱門這頭的她,聽見了來自門外的聲響。隻是血濃於水,父女一場,這親人之間的感情是任何東西都割舍不斷的,哪怕是那高傲的尊嚴! 從不肯屈膝的清照得不得低頭,將一首真摯的救父詩遞到趙挺之麵前,希望重權在握的公公能夠網開一麵,救父於水火。
嫁夫隨夫,嫁入了趙家,自己也就被冠上了趙家的姓,變成了趙家的人。這院子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烙著一個“趙”字。可是,她這個嫁到趙家的“趙家人”,卻並沒有收到這裏每一個人的歡迎與喜愛。
從不受任何束縛的清照知道,趙府的規矩就像是一座山,壓製著她的靈性,讓她喘不過氣來。而公公趙挺之就是這山的所有者,是這山的主人,他看不慣清照那詩人般的高傲,於是處處挑剔、時時為難。以至於在趙明誠不在的日子裏,她一個人不得不與之妥協,降低她自恃高貴的身姿。
縱然是這般,清照的內心也還是幸福的,因為她還有她的明誠,有明誠給予自己的愛,她一心隻沉浸在與趙明誠的熱戀裏,根本不去理會趙挺之!可是這次,自己是為了父親,為了養育自己的父親。若是家父能夠平安無事,那自己還顧得了什麼呢?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閨房裏的清照啜泣連連,曾經與父女情深的點點滴滴,都湧上了心頭,化作了晶瑩的淚珠,冰冷地滑過她憔悴的麵容,隻有纖弱的玉手從臉頰上拂去淚痕,才能感到心裏殘存的一點溫熱。
可是,她那位身居高位的公公,自私狹隘。出於對自己利害的考慮,趙挺之不顧兒媳清照的求助和安危,對親家李格非采取“寧左勿右”的做法,如此的狠心絕情,讓清照心灰意冷,遂終寫下一句:“炙手可熱心可寒。”
靜靜想來,孤助無援的清照忽然發覺,這段日子家裏所發生的一切的一切,都與公公趙挺之有關。他為了博取個人功利,了卻私人恩怨,竟然與蔡京這等奸人做出如此不堪的勾當,讓向來品行端正的父親蒙受冤屈,晚節不保。敢問蒼天,這世間的公道到底是否存在?如若是存在,那麼自己的父親為何會受到如此迫害?
麵對這樣的大風大浪,李清照所能做的,也許隻有沉默了。這時候,想要改變些什麼,已經遠非她能力之所及。愛莫能助的她相信愛情,但卻未必相信這政治上無情與殘酷的現實。
嬌弱的花朵最怕疾風勁雨的摧殘,這朵曾自比為“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高潔的“桂花”,就在這洶湧黑暗的政治風雲拍打下,失去了往日的芳香,慢慢地走向了焦黃,直到枯萎。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
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
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
不久以後,連一句道別都沒有來得及說的李清照,便聽到了父親李格非被遣離京的消息。不幸傳來,頓時傷心欲絕。
霎時間,這個京城就變了另外一番模樣,它再也不是初來時那個妙趣橫生的繁華帝都了,現在的京城裏,大街小巷滿是關於元祐事件的流言蜚語。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們以訛傳訛,謠言甚是離譜。
但是李清照深信,自己的父親李格非是被冤枉的,是被奸人所害的。她在心裏一直默默地念叨著,她不相信事實就是現在的這般模樣。可是,這政治官場實在是太黑暗了,她一個弱女子怎麼能改變的了呢?
憤怒與憂傷將她牢牢地鎖在了這教條森嚴的趙府。但是清照的心裏清楚得很:這裏並不是她可以尋求庇護的場所。對這個弱小的女子來說,這裏更像是一個牢籠,一個暗無天日的牢籠,這裏充滿了黑暗與不堪,壓抑著她那純潔高傲的靈魂。
年少時的單純美好在世事冷暖變遷中像一顆埋在蚌殼裏的玉珠,在時間衝刷下越發珍貴。眼看曾經美好的時光已經蕩然無存,父親也已經被遣送離京,但元祐風波卻依舊未平息,一切都是那樣的動蕩和不安。
夜闌風起,清照像個孩子一樣靜靜偎依著樹幹,沉默不語,任心緒波瀾翻滾。
夜幕下的天空是那樣的孤寂、那樣的淒悲。汴梁之地已經很久都沒有父親的消息了,此時此刻,清照不禁懷想:離開京城的父親此時此刻在做些什麼呢?他是不是回到了那個充滿而是歡樂的小院裏?年過半百的父親,精神上受到了如此重大的打擊,日後的生活該如何料理?遠在外的父親是否又有人照顧?一連串的疑問讓清照茫然了,她真的一點也不知道。她恨不能自己變作一隻玲瓏鳥,逃離幽怨寂寥的廣寒宮,哪怕隻能遠遠地看著父親,在漆黑寂靜的夜裏為他哼唱一首記憶中兒時的小曲兒,也能讓自己安心寬慰。
汴京的那個家沒了,隻剩下一座房屋,人不在,那房屋就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毫無生氣。
茫茫宇宙,我們是顯得那樣的微不足道,因為我們無法把這模糊的世界分辨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無奈世間的苦難讓人心力交瘁。禍不單行,元祐之事並沒有這樣輕易地結束,本以為受害之人隻是隨朝的官員,哪知作為子女的清照也未能幸免。就在崇寧二年九月,不幸降臨到了這些元祐黨人的子女身上。
皇帝昭告天下:“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通婚。”世人皆知,趙挺之與皇室同姓趙,雖然如此,但趙挺之出身貧寒,是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如此,趙家就不能封獲皇家宗師的稱號。 趙挺之是貪心的,他被功名利祿熏紅了眼睛! 他是貪心的,他的欲望在放大,他要權勢,他要地位!如此一來,他不但拉近了自己與皇帝之間的感情,也為自己的未來的仕途鋪平了道路,為家人博得了榮華富貴。渴望名利的趙挺之,是引來了怎樣的一場禍事啊!簷下當朝的重臣全是蘇軾生前的政敵,他們對蘇軾等人尚且恨之入骨,哪裏又肯放過蘇軾門下重要的弟子李格非!又怎能放過李格非的女兒!趙挺之知道,如果再這樣下去,李家便會給正邁向青雲之路的自己扯後腿,如今李格非已經不再汴京,隻有趙府裏的李清照還依舊是自己通往成功的絆腳石。
李清照是聰明的,也是敏感的。在遭遇公公不肯救父這樣讓人心寒的一擊之後,清照更加能感受到自己在趙府的地位危機,趙家不是她的家,不是她的保護傘,更不能為她遮風擋雨。
她恨自己與明誠為什麼不能隻是簡簡單單的人,恨趙明誠生在趙挺之膝下,是趙挺之的兒子,更悔當年自己就這麼輕易地進了趙府的大門。
那一日,見公公視她大步跨入廳堂後,她便明了他的心思。即便是夜深,但自己仍無法入睡,想自己早已成了趙家的人,是她的兒媳婦,也算是半個女兒,就算看在趙明誠的份上,他也不該這般絕情。
夜深了,人們都入睡了,隻有李清照難以入眠。政治鬥爭的形式牽動著她的每一根神經。李清照清楚地意識到,如今父親被貶,自己也就成為了平民女子,而公公趙挺之卻在步步攀升,這是如此的不般配!隻怕自己將來在趙家很難容身。而丈夫趙明誠也並非是一座堅定可靠的大山,因為他的前程,全都掌握在趙挺之的手中,所以許多事情也是趙明誠難以左右的。
李清照越想越覺得淒涼,索性再飲一盅烈酒,滅了青燈。隻有醉了的時候才願意敞開心扉訴衷情。
恍惚間,才發覺窗外下起了連綿的細雨,絲絲不斷,白煙輕起,不知道雨滴是大是小。
不知道這滴滴細雨下了多久,隻是覺得它並沒有要停的意思。經由了雨水的衝刷,那窗外的芭蕉似乎更綠了,綠的讓人頓覺清新,綠的是那樣的活潑,那樣的俏皮。
江南小鎮,下雨是家常便飯的事情,隻是不知為什麼,這再尋常不過的雨在李清照看來卻有著濃濃的傷感。
自己在傷感什麼?是愛人趙明誠麼?時間過得還真是快,轉眼間,趙明誠離家又一年了,他獨自在外還好嗎?身體是否健康?學識有沒有長進?一個一個的疑問擠進腦子裏,絲毫理不出頭緒來。
醉了吧?燈下,眼前已經是亦幻亦真。她又想起了當年……
那一年庭院裏的秋千架上,蕩起了自己所有的美好。一襲羅裙,輕舞飛揚,秋千高高低低的欺負伴隨著清照動人的微笑,是那樣的明媚,那樣的燦爛。溫暖和煦的陽光,湛藍透徹的天空,枝葉繁茂的樹木,競相開放的花朵,翩翩起舞的蝴蝶,還有那個笑靨如花的少女,這一切就像是一幅色彩鮮明的油畫,所有的美好映入眼簾。隻是,畫中那少女的心思我們不得而知。她在思考些什麼?她在想些什麼呢?是那個門口青衣白扇的書生嗎? 答案到底是什麼,恐怕隻有少女自己知道。不過,那個時候的清照,無憂無慮,像是一隻快樂的小鳥,又像是一朵怒放的鮮花,嬌美而迷人,讓人無法忘卻。
那時的她,亭亭玉立,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那時的她,生活優裕,無憂無慮。那時的她,不解悲歡,隻知一味地笑著。那時的她,是如此的快樂,如此的幸福。
就算是和丈夫趙明誠結婚後,也是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琴瑟和鳴,過著如膠似漆的生活,宛如一對恩愛的鴛鴦。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它不會讓你永遠安逸。或許就在不經意間,曾經的美好生活就會被摧殘。曾經單純美麗的女子,如今卻是這般的淒涼與無助。
所有的一切,都將如塵埃般,在空氣中,消散,不見……
2、情相隔相思兩處
天上的雲還是那麼輕,那麼淡。寫上一段刻骨銘心的思念在素箋上,輕輕的拋上雲端,當你抬頭仰眸的時候,就會看見這份難挨的思念是如此的綿長。
思念過,才明白思念的痛苦;相愛過,才知道愛情的代價。清照,並沒有吝惜她自己的感情。愛了就是愛了,想念就是想念,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緣由,沒有任何猶豫。沒有配不配,沒有值不值,更沒有所謂的理智和驕傲。愛了就是愛了,是那樣的簡單,又是那樣的複雜。
愛之深,思之切。那份苦澀,那份甜蜜,直逼而來,讓人無從猶豫與抉擇。
因為心中的那個他,千百次的回眸,千百次的想念。
那年,倚門回首,微嗅青梅。在角落裏看著那個青衣白扇的書生,原本緊閉的心扉,開始慢慢開啟。從此,他的溫柔笑容,時時浮現在腦海,揮之不去!他的種種,也都含笑心間,任那淡淡的相思掠過心頭,續寫自己所有的沉淪。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想必這段情早已是命中注定。
既然已經選擇,就不會輕言放棄。他曾說,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相濡以沫,歲月成霜,隻等青絲變白發,與子偕老。
清照眉間的心事全都與他有關,清照所有的牽絆全都因他而起,隻是不知道,如今遠在異鄉的他,現在可感覺得到清照的心意?
一次次的回眸,一次次的怦然心動。在這冷凝的夜裏,為他低吟淺唱,紅塵,沉浮了多少個有他的夢!
轉眼一瞬間,多少思念與期盼流逝在了指尖,牽掛不斷,愛戀不減,怕是怕牽掛再深,愛戀再弄,也難敵流年似水不複回,總是曲終人散收尾。是你,裝飾了我的風景,是你,裝飾了我的美夢。美麗的風景,可否讓我一夢千年?
曾經所共同經曆的點點滴滴,都在腦海裏不曾淡忘一絲一毫。可是如今愛人不在,隻能靜靜地等,癡癡地盼。
等待,直到破曉纏綿;守候,直到春暖花開。